菜单 搜索

这档广播访谈节目是如何摘得中国新闻奖的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20/1/13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浙江之声制作播出的广播新闻访谈《堵县委书记,“堵”出一个“大市场”——访义乌市场“第一人”冯爱倩》获得了广播访谈二等奖。我们在珍视荣誉的同时,也深感在新时代媒体格局之下,要想制作出精品力作,唯有始终牢记媒体人的初心和使命,不断锤炼和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因为这部获奖作品就是这样诞生的。

1

随时随地去寻找最生动的新闻

媒体人都感觉2018年一定会是新闻大年,可如果不是意外碰到了冯爱倩老人,这篇获奖作品恐怕就不会诞生。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第40个年头,站在浙江这片热土上,回望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尤其让人心潮澎湃。这一年,依托浙江之声成熟的线下活动IP《星空朗读》,我们有机会走进最有浙江改革开放印记或特色的义乌。从当年走街串巷的“鸡毛换糖”,到如今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义乌有关改革开放的故事着实精彩。然而,没有任何预设,作为这档获奖作品的主创,我作为浙江之声新闻主播飞扬,在担任《星空朗读》义乌专场主持人的时候,意外地碰到了一同参与演出的义乌老人冯爱倩。作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初期的经营户代表之一,她瘦小的身体却充满激情的表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最打动我们的是,义乌小商品市场是因为这位瘦小且普通的老人当年固执的一“堵”给“堵”出来的。当时,正为一家人生计发愁的冯爱倩孤身一人壮着胆子去堵时任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直言要做生意,不然一家人活不下去了……后来,很多人都说就是因为冯爱倩这一“堵”,催生或者说加速了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诞生。义乌也因此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留下了重要的浙江印记。而“农妇堵县委书记”的插曲后来也被搬上了荧屏。

演出结束之后,我尝试邀请冯爱倩老人能否跑一趟杭州接受专访,聊聊当年她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故事。年近80岁的她欣然答应。于是,这期新闻访谈就这样促成了。回想当时约访的场景让人感慨,新闻人的特质就应该是时刻在线,随时随地去寻找最生动的新闻。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只有真切地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走进基层、走进一线、走进田间地头,练就线下实地调查的基本功;同时深入互联网舆论场,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做好线上社会调查,加强数字时代无形的“脚力”,才可能捕捉到生动的、独特的新闻素材。

星空朗读活动现场和冯爱倩互动

主持人飞扬体验义乌人当年“鸡毛换糖”的货郎担

2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理解人物和故事

人们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好的新闻人物,才有可能制作出精品。节目主创首先需要处理的问题是,如何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背景之下,通过对冯爱倩老人的专访,去挖掘和讲述发生在浙江大地上的生动故事,展示浙江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波澜壮阔?尽管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是浙江改革开放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缩影,义乌小商品市场创业者代表之一的冯爱倩也最有发言权,但太多的视角、太多的故事,如何取舍?

其次,广播直播访谈最大的考验就是主持人在1小时的直播过程中如何时时把控、适时引导?都说直播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带着只能“一遍过”的心理压力,60分钟的大体量对话要求主持人对人物本身、时代背景、心理感受等诸多细节有充分的掌握和预估。主持人既不能在直播前向嘉宾全盘托出自己所有的想法,以期能在直播时有所思想碰撞和火花闪现,又无法知晓嘉宾下一句会说什么怎么说自己如何应对……在新鲜感和把握性的博弈下,即使手中有粮心中也慌。这篇获奖作品,开篇以一声“鸡毛换糖”的吆喝声开始整篇访谈。一声吆喝,转眼40年。特别的节目化设置、强烈的声音代入感,让听众仿佛回到了那个变革年代的起点。嘉宾精彩的回忆和动情的讲述让整期访谈一气呵成,主持人恰当的提问和适时的调度,让访谈嘉宾、听众网友间的互动恰到好处。

相比手中无粮,新闻人手中握有难得的新闻素材算是幸运的。但如何在种种条件制约下,将好的新闻素材“烹饪”成一道新闻大餐,这就要求从业者多练习多思考。为了尽量不留遗憾,我和节目组做了充分的案头工作,从查阅有关改革开放的文字资料到相关的影视作品、人物采访等,沉浸式地感受和熟悉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里的人。只有你真切地理解什么是穷则思变,你才能理解在那个年代,一个农妇会当街拦县委书记,你也就能理解改革的艰难和迫切。只有熟悉了这些细节,才能有把握在对嘉宾进行采访时拿捏好尺度和分寸,才能既能听到小人物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动人经历,又能揭示时代洪流的不可阻挡和改革开放的独特意义。

3

在不着痕迹中“变大为小”“时空转换”

有中国新闻奖评奖专家认为,获奖作品之所以获奖,离不开一些规律性的遵循:一是时政主题“软”做,凝练主题出发点,寻求情感共鸣点;二是民生话题“巧”做,小人物做出大情怀、呈现大出彩;三是突发报道“深”做,挖掘事实真相;四是舆论监督“实”做,抓实真问题推动问题解决。《堵县委书记,“堵”出一个“大市场”——访义乌市场“第一人”冯爱倩》新闻访谈获奖,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该就是这档新闻访谈“关注重大主题、聚焦平凡人物、展示家国情怀”。大原则好理解,可具体到一期节目中该如何灵活运用呢?我的理解就是“要技巧,不要痕迹”。

以这篇获奖作品为例,首先就是要“变大为小”,实现从传递信息到传递价值的跃升。改革开放40年的宏大主题,选择一个市场的经营户作为访谈切入,是别有心意的设计。一大一小,就是要跳出大历史的宏观视角,选择让每个人都切身可感的小视角,用直观的画面去展现每一个普通人为了美好生活而不断拼搏的过程。这样一个转换,会把每个用户的情绪调动起来,形成观点认同、价值认同。其次就是“变远为近”,用共情触发情感共鸣。在访谈中,我们尝试挖掘以冯爱倩为代表的老一辈人如何迫于生计而选择偷偷摆摊的经历。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当年为了做生意,一个瘦弱的农妇要扛着两三个麻袋的货物奔忙于路上,为了躲避检查只能选择躺在火车座位底下,用冯爱倩老人的话就是“特殊卧铺”……这些久远的细节通过老人动情的讲述,让听者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时代记忆。通过语言的画面感和代入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第三是“时空转换”,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和时代视角,对话记忆中走来的新闻人物,要时不时“穿越”回到当下。在这期获奖作品中,主持人不止一次巧妙地将话题在时空维度上进行转换。在谈到义乌最终放开市场,允许大家做生意的时候,冯爱倩老人回忆当时激动的歌声,与其说是歌声,不如说是当时当刻内心的大白话加上随意的旋律组合而已。话锋一转,主持人问冯爱倩老人,还记得当时是怎么唱的吗?直播中老人应声唱了起来直至哽咽。话锋再转,主持人继续追问歌声中所唱的美好生活实现了吗?老人连连点头……

在有趣有泪的故事分享中,听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不易、推动改革的不易,也才深切明白改革开放成果的意义和对未来继续改革开放的期待。有招似无招,是武功绝学的至高境界。我想,新闻访谈节目的制作也是如此。只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再加上灵活多样的技巧,才能应对嘉宾种种的不确定,才能在没有具体到每句话的对话文本前提下应对自如。

总之,一期节目的获奖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如何在巧合中抓准难得的新闻素材;如何在手中有粮的同时,真正让内心不慌;如何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又能了无痕迹……这些都是一个节目制作者和团队必须思考清楚的问题。诚然,道路千万条,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只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堵县委书记,“堵”出一个“大市场”——访义乌市场“第一人”冯爱倩》系第29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访谈类二等奖作品。

作者:杨 磊 (浙江之声)

来源:传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