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融媒体时代需要怎样的新型主持人?《主持人大赛》锤炼“四力”给出答案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20/1/14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打造成了深化“四力”教育实践活动的课堂,为整个主持人行业的“四力”提升做了一次实战演练,更对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怎样全新的主持人这一命题,做出了有力回应。

文 | 戴硕

上周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第三赛段落下帷幕,本赛段设置“走出去”环节,聚焦主持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实战考核,节目播出后引发网友点赞热议,不断升级的赛制更是被称之为“神来之笔”。

这个时代还需要主持人吗?节目播出后,网友的评论无疑对这个一度大热的话题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如果说科学家发现真相,那么主持人、新闻人是披露真相,借新闻这道眼让我们了解世界,用笔和独特视角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作为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和代言人,优秀主持人显然依旧是“刚需”,融媒体时代主持人如何完成转型与进阶,是整个业内都在思考的命题,而新生代主持人们,通过大赛表达了自己的理解。

选手们走出演播室,奔赴各地进行实地探访,带回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故事,观众们在“泪目”之余,也从节目中一个个有温度、有力度的故事里,获得令人感动的精神力量,纷纷表示“热腾腾的新闻太好哭了”“看主持人大赛看出《感动中国》的泪点”。

大赛专业评审、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俞虹对于新生代主持人们的表现也颇为肯定:“在选题上、在发挥上、在认知上,让我们看到时代进步,让我们看到了专业认知的变化。

增强“脚力”:

回到生活现场

脚沾泥土探真知

本次《主持人大赛》“走出去”赛段的设置,力求通过“脚力”的磨砺,重塑主持人与时代的关系。“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主持人唯有走出演播室方寸之地,俯下身、沉下心、扎下根,走到工厂社区、田间地头,经过“脚力”的孜孜探求,话语才更有现实的温度。

在这个环节中,冯硕历时7小时穿越盘山路,翻越两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走近一群“最可爱的人”。他跟随西藏戍边战士踏上巡逻路,深刻感受着戍边战士的不易与坚守。在这群人之中,有一位名叫杜富强的西藏边防战士,正是“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的弟弟。

这段“踏破铁鞋”的采访,不仅让观众们体会到浓浓家国边关情,也见证了冯硕用“脚力”对媒体人职责的诠释。

对于这个短片及讲述,康辉表示,冯硕讲述了一个非常好的故事,整个五分钟情感的浓度和带给观众的冲击是非常强的。董卿则认为,这个作品称得上是上乘之作,“选题独特、采访翔实、拍摄精良、主持成熟,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经得住我们挑剔的眼光。

在节目中,其他选手们也分别去到了不同地方,如姚轶滨则搭上四川大凉山的“小慢车”采访坚守23年的彝族列车长,蔡紫来到山西找寻古建筑保护的人与事,尹颂走进江西井冈山探访龙潭景区保洁员江满凤的故事。

“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 当这一个个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素材被捕捉后,这些主持人们的讲述才更具直击人心的情感温度,这也恰是“走出去”的意义所在。正如大赛点评嘉宾董卿在点评中提到的:“‘四力’就是综合素质的考核,虽然只是五分钟的片子,却可以从中看到选手从选题、采访、后期剪辑、现场表达等各方面素养。

明亮“眼力”:

找到明辨是非

见微知著的“慧眼”

对未来的主持人来说, “眼力”除了要体现在明辨是非的能力上,更要体现在主持人善观大势的能力中。主持人应从大处着眼,能够明确当前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但同时又能小处着手,将国家大势与个体需求相结合。

本次《主持人大赛》“四力”考查中,参赛选手们分别从见证中国铁路变迁的动车组司机韩军甲身上感受到中国速度,从袁隆平杂交水稻团队13年“援非”之路洞察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从迎丰村村主任王丰华带领村民共同圆梦的点滴付出找到关于“乡村振兴”的答案,从古建筑画家连达的个人故事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传承命题,这些均是将个体故事置入国家发展的话语中,从而实现“家国同构”的表达效果。

此外,主持人的“眼力”也体现在见微知著的能力上。《主持人大赛》选手评述的切口都很小,无论是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列车长、张家口崇礼的一线工作者、河北蔚县的普通邮差还是新疆且末县的支教老师,选手均从这些平凡人物中发现了伟大、在质朴中看到了崇高,“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展现出自己的独特“眼力”。

提升“脑力”:

拓展视野宽度

思想深度与价值高度

针对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和文艺事件, 主持人能否即时地明确立场、标注价值坐标,能否形成对节目深刻的理解力和娴熟的掌控力,“脑力”就是其背后的强大支撑。就像大赛点评嘉宾康辉所说:“作为新闻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通过笔、通过摄像机、通过镜头、通过话筒,努力去推动社会每一点每一滴的进步。

本次《主持人大赛》“走出去”环节五分钟小片的考查,需要每位主持人从选题、策划、导演、采访、剪辑全覆盖,实现“采编播一体化”,每个环节都考验着主持人视野的宽度、思想的深度和价值的高度。

大赛专业评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副总监马勇认为:“赛制在不断地提升难度,从播报到走到基层去。在这种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要具备记者、编辑、播报的能力。

“脑力”的核心思想体现在主持人的能力不仅仅是播报,也是对素材的判断辨析、观点提炼和态度表达等对事物更深度的认知能力。如邹韵曾有四年驻外记者经历,作为CGTN的出镜记者,每逢重大国际事件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在“走出去”考核中,邹韵利用自身独特的国际视野,探访袁隆平援非杂交水稻团队,最终她的五分钟成片饱满扎实,从个体故事到宏大主题层层递进、小中见大,短片中每个细节都能说明问题,每段采访都是点睛之笔,她在现场的评述也巧设悬念、行云流水,表现出了她作为一个成熟记者的厚积薄发。

听完邹韵的现场讲述后,康辉称赞道:“这5分钟的表达既有故事,也有故事主题的提炼和升华。

无论是田靖华走进洗车中心和喜憨儿成为“同事”,李七月对步班投递员曹正富的跟访,刘仲萌关注阿尔茨海默病的退伍老兵,还是果欣禹体验中国盲人男子足球队日常训练,细腻表达感动屏幕外观众之余,展现的是融媒体主持人对鲜活个体的关注。

从策划采访到后期制作,再到现场讲述,短短五分钟的小片浓缩了选手们的思想结晶,他们的认知层次、思考深度、知识积淀、政治站位等“脑力”水平,正是AI所无法取代的。

深耕“笔力”:

锤炼基本功

形成独到表达语态

“笔力”对于编辑记者来说是文辞表达的“笔头”功夫,而对于主持人来说,则是镜头前口语表达的“口头”功夫,它是脚力、眼力、脑力最终的落点和出口,也是主持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功。

新型主持人不仅需要有对事件的叙述能力,还需要具有深度的评论能力和共情能力。他们在表达中能否做到言之有物,能否以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讲述,能否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结论和概念,能否形成独一无二的辨识度等等,这些都是对主持人“笔力”更细化的要求。

不仅在“走出去”环节,《主持人大赛》在整季节目中,都在锤炼打磨主持人的“笔力”功夫,通过一轮轮的闯关晋级,选手们的评述能力有着明显精进,其语言的个性化、风格化也逐渐清晰。

同时,点评嘉宾康辉、董卿与专业评审的“主持人小课堂”,也给选手们提供了很多口语表达上的实用建议和指导,这些未来堪当重任的主持人正在形成自身鲜明的语态讲述中国故事,让观众愿意听、听得懂、喜欢听,最终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整体来看,通过“走出去”的赛制设计与议程设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此次《主持人大赛》打造成了深化“四力”教育实践活动的课堂。

大赛专业评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副总监陈永庆认为,“四力”的考查对主持人是一个全面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锻炼,“在难度这么大的情况下,我觉得我们的主持人绝大多数都发挥得非常优秀,非常出色。

可以说,选手们全流程完成的五分钟小片,既直观呈现了自身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水准,也为整个主持人行业的“四力”提升做了一次实战演练,更对这个时代我们需要怎样全新的主持人这一命题,做出了有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