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祝贺 | 70年前的今天,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响起了……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20/1/5

2020年1月4日

成都龙泉驿区梵木创艺区

成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

暨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开播70周年纪念活动

盛大举行

1950年1月5日

第一声台呼

在成都的上空响起

从这一刻起

成为我们生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光荏苒

成都广播

与时代一同成长

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特别献映高清大片

《70年我们和这座城市的故事》

从70年前发出“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声呼号的卫群老师的深情讲述到“致敬声音70年”主题宣传片,从第一套广播体操到央视主播潘涛与成都广播主持人罗小刚的展示互动、从“冬天里的一把火”特色活动到“我们在一起”广播的力量汇聚、从《成都面对面》记者见证城市发展到成都电台技术发展新媒体新平台的建立,这场以“致敬声音”为主题的特别的音画讲述,展现了成都广播70年来与城市共发展的精彩点滴。

成都人民广播电台

70年庆典

下午三点

主会场的纪念活动正式开始

一位慈祥的老人

在现场重现了

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的

第一声呼台

当年所用的那一只播音话筒

满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

成都人民广播电台

成都人民广播电台

成都人民广播电台

....

大家在推文中听到的呼台正是来自这位老人。

1950年1月5日下午6点,她在位于现在成都暑袜街邮电大楼2楼的一间小房子里,对着麦克风喊出了三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

成都人民广播事业正式开启。

70年前的呼台声在七十年后

由同一个人再次通过电波传播出去

这是历史的回音

也是时代的对话

以此为起点

一代代广播人

构架起大众传播的桥梁

央视主播潘涛是当年参与到成都电台《中学生世界》节目的中学生播音员

在纪念活动现场

央视主播潘涛

通过视频的方式

与在场来宾进行了一段

“隔空交流”的互动展示

潘涛: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是我职业起步的地方。 还记得那些小伙伴们、那间录音棚、那院子里的藤蔓,一切都是美好的回忆。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憧憬着未来。而今天,我们将当年的憧憬变为现实,我是心怀感恩,感激成都人民广播电台!

从收听广播

进而爱上广播

最后梦想成真

成为一名电台主持人

其中的缘分

妙不可言

和潘涛一样

还有很多主持人

经历过这样的“电波奇缘”

比如大家熟悉的

成都经济广播主持人罗小刚

工作日早高峰,准时锁定成都经济广播FM105.6的《小刚方言》,已经成为很多成都人“对抗”工作日的精神补给

方言的感染力不言而喻,罗小刚的声音,让更多人爱上成都天府文化

除了历史情怀

除了幽默亲民

电台人的另一面是

🔥

由各台主持人共同上演的

电台版《野狼DISCO》

热力毕现

将现场的气氛瞬间引爆

特别节目

“冬天里的一把火”

把我们带到了

成都电台在成都引爆的第一波

顶流热度

1987年成都电台敢为人先,策划两岸同根演唱会,成为当年成都乃至全国文化市场上的爆款,万人空巷的盛况至今后无来者,那一年成都电台点燃了成都文化市场上的一把火。让当年的偶像歌手费翔如火焰一般魅力四射,热浪滚滚。

成都广播

不仅给这座城市

带了一个又一个

值得纪念的高光时刻

也书写着这座城市

在滚滚历史的洪流中

那些让我们永远铭记的

厚重瞬间

比如

所有成都人都不会忘记的那一天

在纪念活动的主舞台上

成都电台主持人孙静

讲述了在512地震期间

同时作为亲历者与记录者

所经历的感受

“大家不要怕,大家不要慌,我们都在。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55分,孙静的声音从成都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传出

打破了地震笼罩在成都上空恐怖的沉寂,人们纷纷打开收音机,搜寻更多信息。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们无法忘记

汶川大地震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也让我们感受到爱凝聚的力量

当心与心紧紧相连的时候

我们创造了感动世界的奇迹

广播

不仅记录着这座城市

那些重要的画面

同时也呈现着

人们生活中

点点滴滴的变化

70年来

成都电台的工作者们

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崛起

也用声音记录这座城市的蜕变之路

(记者王欢)

王欢:从2011到2019,中国成都汽车音乐节每年一届,一路走来,已经成为成都的音乐文化符号,成为自由、奔放与年轻的代名词。成都正在建设“国际音乐之都”,中国成都汽车音乐节延续与更新的,亦是音乐造就的无限可能。中国成都汽车音乐节洋溢的音乐氛围与文化积淀,将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增添动人的“城市乐章”!

(记者康沙)

康沙:成都打造世界赛事名城驶入快车道,成都电台记者参与、见证,记录着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高光时刻。

(记者任秋虹)

秋虹: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按下快进键,天府绿道这一世界最长绿道系统正在加快编织成网。成都电台记者用声音记录、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

(记者腾飞)

腾飞:成都地铁带我认识了轨道交通的世界,我用“声音”记录着它与城市发展的点滴

(主持人陆晗)

陆晗:《成都面对面》节目从传统的一档政民互动广播节目走到流量时代下,已经发展成为融媒体创新表达的权威监督类广播节目。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

成都电台也更新着传播技术

新媒体新平台应运而生

成都广播用声音陪伴这座城市

声音不仅是我们记录的方式

也是最有力量的工具

声音不断向前延展

我们也在不断进步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副总监

广播融媒体策划总监方明

方明:面向新时代,走过70年历史的成都广播正在探索一条音频媒体融合之路:5G时代,万物有声。

风雨兼程中

成都电台与党同心

和人民同行

引领主流价值观

六位资深成都广播人深情朗诵

《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

专门为成都电台创立70周年

而作的诗歌

《致敬》

向上滑动阅览

致敬

——龚学敏

我要向1950年 1月 5日的清晨致敬

那一抹声音的朝霞

把江河染红

把山峦染红

把崭新的旗帜上

大写的人民二字染红

我要向一朵

叫做成都的电台的花致敬

那一阵声音的芬芳

把街道唤醒

把工厂唤醒

把朴素的脸庞上

洋溢的幸福二字唤醒

每一个生活

都在早安的报时声中动身

工人,农民,医生

广播一样清脆的女教师

所有的理想

都在一棵

名叫广播电台的树上发芽

所有不同职业的树

都朝着天空倾听

直到倾听

成为我们自己的生活

每一份感动

都在晚安的再见声中幸福

月色,归途,路灯

和收音机一起加班的车站

所有的目的地

都在一遍遍的播放中抵达

所有的抵达

都在一盏名叫广播电台的灯光中

成为生活最动听的画面

我要用成都向世界致敬

最早的那一句

如同一封寄给美好的信

天空从此洒满了

理想的花瓣

和永恒的祝愿

我要用广播向大地致敬

那片被歌声抚摸的

田野

在风调雨顺中肥沃

丰收的粮食

成为我们的富庶

我要用电台

向新的生活致敬

那么多的未来

那么多的感动

那么多崭新的理想

还有我血肉相连的人民

70年我们用声音记录中国

70年我们用声音记录成都

70年我们用声音见证辉煌

收音机响起的地方

总有故事发生

时间回到1950年1月5日

这天下午6点

位于现在成都暑袜街邮电大楼2楼的一间小房子里

卫群怀着激动的心情

慢慢地推开了调音台的按钮

对着麦克风喊出了三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

成都人民广播事业正式开启

人物简介

卫群,女,1933年生,北京人,原西北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成都人民广播电台首位播音员。

当年十六岁的少女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

作为第一个把“成都人民广播电台”

呼号送上苍穹的人

卫群对青春岁月的点滴记忆

都与成都的广播事业紧密相关

在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开播70周年之际

这位老播音员饱含深情

为我们讲述了充满热情的过去时光

2019年10月30日卫群回到成都人民广播电台话筒前

讲述70年前广播人的故事

人民广播集结号

1949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进军大西南。司令员贺龙同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同志商定,要在新区建立广播电台,从西北人民广播电台抽调一名播音员随军南下。于是,卫群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组织分配。

1949年3月卫群(第一排左数第三位蹲下者)

在“解放区最高学府”北平华北大学一部培训时留影

1949年12月,人民广播集结号吹响,几个广播人随着部队从陕北老区一路南下,在一千多公里之外的成都落下了根。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此时,只有16岁的卫群,身穿军装参加了入城仪式。从此,也让她和成都的广播事业真正联系在了一起。

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

1950年1月2日,成都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达命令:接管原国民党政府、军队所属四个电台,即华西广播电台、成都广播电台、“军中之声”播音总队、“军中之声”播音二队。

第一声呼叫“成都人民广播电台”

1950年1月5日,即入城后的第七天,卫群和战友们利用接管过来的电台设备,在狭小、拥挤、破旧、昏暗的永兴巷邮电局二楼的播音室,以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的呼号开始播音。从此,成都人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电台。

当卫群坐在麦克风前,第一次呼叫“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时,心潮澎湃。在呼台和开始曲《雄鸡》播放后,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当天一共播出了90分钟的节目。卫群对那一天始终记忆犹新:

当天的节目播发了军管会的政令、文告,还有一个开始试播的《告听众书》。《告听众书》是我们自己写的,相当于一个宣言,就是说从今天开始成都人民有了自己的广播电台,我们现在开始播音了。除此以外,邀请了六十军的文工团、唱山西梆子的七月剧社、四川籍音乐家羊路由来表演节目,庆祝解放。期间,还转播了中央台的节目。整个一台节目做下来,说实在的我是非常紧张的。在这之前,我都是播音战线的一个新兵,还需要老同志来帮带。从那天起,我开始独当一面,这也是我的一个新起点。

2019年10月30日卫群接受本台记者李申建的访问

成都的声音传到了海外

在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开播的那段时期,成都百姓家里几乎没有什么收音机,即使有也是目前只能在博物馆看到的矿石收音机,所以城里没有什么听众的信息反馈。可是,让卫群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成都人民广播电台90分钟的首播节目,竟然通过电波引起了海外华侨的极大关注,一封特殊的来信让当年只有16岁的她,至今想起来仍然激动不已:

我们在播出之后不久,收到了马来西亚华侨的来信。大概内容就是说他听到了家乡的广播,非常高兴。我们也感到非常欣慰,觉得自己工作非常伟大、神圣。

1950年春节 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电台首任播音员卫群

在成都拍摄的照片

激浊扬清抓特务

建台初期,卫群和战友们还面临着对敌对势力人员甄别划分的艰巨任务。卫群回忆说:

当时潜伏了一个国民党特务,名叫王鸿春,是个搞技术的。建台之初,播音员在播音室里,没有时间看是不行的,因此就买了一块怀表。于是,王鸿春就大肆造谣说,军代表带着他们的人到处私人买东西带回家,还花60个银元买了贵重的怀表。

1950年2月15日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全体员工

在位于华西后坝播音室外拍摄了电台第一张大合照

潜伏的军统特务王鸿春 混在新开播的电台队伍里

(卫群指证核实)

六十个银元买的一块怀表算是成都人民广播电台购置的第一笔数额较大的固定资产了。特务王鸿春在电台内外除了大力造谣外,还明着暗着对电台的设备搞破坏。最终,特务被揪了出来,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算是清除了一大工作障碍。

克服苦难 几度搬家

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建台后,条件艰苦,困难重重,经历数次搬家。

开播一周后,从邮电局播音室搬迁至皇城坝营区播音; 1950年2月15日,又搬到了华西后坝方超(原国民党水上警察局局长)公馆; 1950年12月22日,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又将台址迁至庆云西街86号(原邓锡侯公馆),现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办公地(成都市红星中路119号)。 为改善成都电台的办公条件,1961年秋,经中共成都市委常务书记郭实夫的同意,成都人民广播电台迁往东城根南街76号办公(原成都市教育局办公地址)。就此,电台结束了分几处办公的状况,工作秩序逐渐恢复正常,节目质量明显提高。

(成都台旧址:东城根南街76号)

记者李申建手持1951年1月21日《川西日报》

其第二版刊发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发布增设工商广告启示

艰苦奋斗办节目 人民广播得民心

初心不改的成都广播人,在开播后几个月经历了三次大型直播,也开启了成都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创新的道路。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激战正酣之际,成都人民广播电台于1951年4月18日举行了抗美援朝广播大会。

当时邀请到了志愿军总后部长洪学智来做节目,请他介绍了志愿军在前线艰苦卓绝的战绩。广播大会播出时,居民们敲锣打鼓来送信、送鞋底、送银元、送金银首饰,真是“倾巷出动”送到电台支援抗美援朝。当时,电台有一个小仓库,地板都压塌了。

1951年5月1日,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户外落地直播是在今天的盐市口丁字路口举行的。这次直播名叫“五一劳动节实况转播”,十万听众涌向现场欢度劳动者自己的节日。而卫群就在电台用草席围起来的临时棚子里播音主持。

记者被派到游行队伍里采访,在现场就编辑插播了。对成都的老百姓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直播从上午的十点多钟一直到下午四点才结束。大喇叭全都安在街上,大家听到自己的声音,非常激动。

盛况空前的劳动节广播节目,获得了成都百姓的喜欢,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大提升。强化提高新闻采编团队业务技能也是当时电台全体工作人员必须面对的主要任务。1951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两周年之际,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国庆实况转播”又探索围绕同一重大主题,多个点位,动态化立体式的直播报道。

这一次派出的记者就更多了,10多个人分工合作,不停地把消息反馈回来。而且还请了军区文工团到转播台来唱了一首《歌唱祖国》。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成都广播人用不变的初心,汇聚全民之力,歌颂时代之歌,为百废俱兴的蓉城送上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知所来,明所往

初心不忘,方能风雨兼程

70年来

成都广播始终心怀

对城市的责任使命

和引领城市迈向世界的胸怀远见

我们用最好的声音

记录和见证最好的时代

综合自听堂FM、爱听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