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类节目如何触及现实痛点?《我想开个店》踏上文创转型路
传媒内参导读:不同于以往依靠广告、版权等后端收益进行变现的传统综艺,《我想开个店》将实际创业成果融入到产业闭环中,形成“自发热”的小生态。传媒内参对话节目总制片人李卓然、总导演张玲燕。
来源:传媒内参—主编温静
文/王涵
大多数人会把事业和梦想划上等号,因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职业规划,更是实现人生目标的信念与渴望。近期在江苏卫视、优酷热播的《我想开个店》就汇聚了这样一群有梦想的创客,以他们的视角展现艰辛而又真实的创业过程。同时,节目还将明星经营的商业化引流和趣味专业的文创案例相结合,带来了实用的创作新思路。
节目播出两期,不仅相关话题#郭京飞割眼袋#以3.5亿的阅读量占据当日微博热搜榜榜首,热度超第二名5倍,#吴宣仪硬核耳环#排名第26位,节目主话题#我想开个店#的阅读量也高达3.6亿,网友纷纷发表“正好为我避雷了”“有创业想法的伙伴可以借鉴起来了”等评论,正契合了节目总制片人李卓然对节目的期待——“借助燃梦大使们的影响力来帮助我们社会里千千万万个中小型创业者和有梦想的品牌主理人们”。
事实上,作为全国首档星素实战经营类综艺,《我想开个店》的优势远不止于实用性,其运用综艺引流,打通全链路营销,进而反哺线下实体经济的创作思路,更是体现了节目的社会价值。对此,传媒内参对话节目总制片人李卓然、总导演张玲燕,就如何将创业、梦想、商业、趣味等元素融入经营类节目进行了探讨。
聚焦创业经验和过程
提供兼顾实用性与商业性的参考案例
近两年,经营类节目呈现井喷态势,但随着数量增加,部分节目逐渐偏离了创作初心,盲目追求热度导致商业与内容失衡、质量下滑。李卓然在构思、筹备《我想开个店》时就明确了创作初衷:“节目脱胎于‘我们都是追梦人’的说法,通过打通商业资源去助力创业浪潮中的梦想实现,探索节目创作的真正意义。”导演张玲燕也提到“之前没有节目真正踏入真实经营的领域,也没有人把目光锁定在这么多有开店梦想的普通人身上”,点出了《我想开个店》这档节目创新的必要性。
在创作理念上,不同于以往依靠广告、版权等后端收益进行变现的传统综艺,《我想开个店》将实际创业成果融入到产业闭环中,形成“自发热”的小生态。而站在纯商业角度,节目不单是依靠明星流量完成个人的创业梦想,更是通过直播等方式,将线上营销和线下实体结合,“放大”创业经验和过程。李卓然坦言:“这是一个真实的经营过程,融合了纪实感和体验性,外部的智囊团和导师会在创业过程中进行纠正和复盘,其中有很多营销知识和手段能实实在在地教给创业者。”
比如节目拍摄地点无锡南长街属于旅游景区,明星合伙人和商业智囊团在听取创客们的经营想法后,有针对性地指出两大问题:一是产品如何适配;二是营业额受旅游淡旺季影响。
针对游客并非潮流品牌主要受众这一问题,创客提出依靠贴纸、挂件等文创产品引流的想法,明星合伙人集体指出其兼容性与包容度不足;果汁品牌打出“素颜水果”的健康概念,但也因可复制性强、供应链不完备等问题被明星合伙人拒绝。在后台采访中,这些落选创客纷纷表示,正是节目提出质疑才使得自己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与规划。
正如张玲燕所言,《我想开个店》发挥了电视节目的公益服务功能,为有创业梦想的人提供免费的创业教程。同时,每个人在经营过程中的成长和思维变化也能被“上帝视角”的观众所感知,从而带动大众产生现实共鸣。
商业和职场竞争成为内容砝码
适配综艺语境又带来现实冲击
经营类节目在具备“经营”内核后,如何增强可看性成为第二大设置重点。在节目创作初期,李卓然将“纯商业与节目内容达到平衡”列为重点考量,“综艺节目首先要有故事线、人物线,这是讲好故事的前提。所以我们在不断打磨过程中,将商业性变成砝码与工具,适配在综艺语境中。”
因此,《我想开个店》在商业化创作思路的基础上,又将鲜少被关注的职场元素放大,展现出真实职场中的残酷竞争与成长,两者结合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极具现实感和趣味性,从而引发更广泛的关注与共鸣。
在第二期节目中,15名创客进入了最终合作的“争夺战”。为了便于明星合伙人抉择,也为了让创客们找准自身定位,白鸦等商业导师团要求创客们在一小时内准备提案策划书,主要包含五大问题:同合伙人的分工、描述人群画像、吸引客户的原因、人员构成及成本和线上线下如何合作联动。
提案过程中问题频出,有潮牌创客只提创意不提落地执行的问题,米可等商业导师团直指创业不单单是创意和过往案例,而是多维度考核下的实际运营;杠子面虽代表传统文化和匠人态度,但考虑到其裂变式发展的商业性不足而落选;内衣品牌的优势虽在于受众垂直且固定,但在旅游景区的可施展范围不大......
对于这些现实性问题的表达以及典型职场竞争的展现,李卓然坦言这些内容在现实经营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数据反馈结果,直接又残酷。从选择商品、寻找合伙人到开店,还需要经历前期的工商注册、店铺装修、寻找店员,后期的产品推销、联合营销等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内容进行真实呈现,告知不易也诉之珍惜。”
如此看来,《我想开个店》并不是一味地给大众灌输“成功创业经”,而是聚焦成长的过程,将创业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失败与收获真实再现。而张玲燕也认为,节目虽让观众直面职场的残酷与真实,但更展现了“他们每个人努力奋斗在创业路上闪闪发光的样子,极具正能量”。
影视内容+实体商业为双轮驱动
形成大文化生态圈让节目落地
梳理大众对节目的热议话题,从第一期#吴昕插柳柳成荫# #郭京飞大喊吴宣仪我爱你# #黄明昊我怎么那么能吃# ,到第二期衍生出的社会向话题#梦想和赚钱哪个更重要#获得1518万名网友的热烈探讨,不难发现,《我想开个店》每一期都会让观众从节目内容中获得思考。
再反观网友基于节目在知乎上提出的类似“面试中遇到的问题”“咖啡是酸还是苦”“做商人还是匠人”等提问,笔者发现,观众的关注点正由明星向节目本身、创业本身转变,李卓然和张玲燕坦言:“相对于创客们与明星嘉宾合伙开店给节目带来了什么,我们更想探讨的是节目为整个实体经济、文创产业带来了什么。”
具体来看,各位明星合伙人从不同维度解读合作选择时,也令观众在借鉴之外产生情感共鸣和社会深思。例如吴宣仪选择宠物用品品牌的原因,是希望为动物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吴昕选择零食品牌,源于自身对中国动漫形象的喜爱以及为中国卡通事业助推一步的愿景;李响选择火锅品牌,则是希望和25岁的创客一起成长,重走试错的经历和感受成长的过程。
在明星合伙人起到圆梦、引流作用的基础上,创客们也给予了嘉宾在商业运营、品牌打造上的辅导,两者相辅相成。对于这种跳脱于单一思维的星素结合,以及带有情怀的“落地”制作方式,张玲燕用“燃梦计划+实体商业为创新驱动,打造大文化生态圈”的概念做总结。
从被热议、被关注,到主动引导现实思考和情感共鸣,《我想开个店》的目的不仅仅是带“火”一家店或打造一家网红店,而是通过孵化机制,在南长街留下经营模式的同时使其遍地开花,最终将成功的模式导入全国、带动实体经济。这不仅在微观上提供了垂直类综艺的可行性范本,也在宏观上实现了节目创作的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