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键“三步走”,看《头号英雄》对直播答题的价值塑造
传媒内参导读:今年12月14日,一档由西瓜视频推出,今日头条、抖音联合出品的直播答题活动《头号英雄》进入公众视线。经过一周多的观察和切身参与,笔者发现《头号英雄》身上呈现的三方面特点,和此前的直播答题活动有所区隔,也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直播答题这一内容形态的价值和意义。
差不多两年前,同样也是在新旧年之交,以瓜分百万大奖为噱头的直播答题形式横空出世。短短几周内,同类活动如雨后春笋呈爆发式涌现,一个个爆款答题APP成为那个冬天各大互联网公司的“现象级产品”。然而,随后出现的如内容审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直接暴露了直播答题运营在草莽时代仓促前行的短板。
于是,风口热的快,凉的也快,相关监管机制的介入让直播答题得以暂时冷静下来。大潮退去,只留下狂欢后空虚的海滩。此时大多的直播答题,多少已经背离价值初衷。或者说对于初代的直播答题活动来说,流量才是王道。
就在今年的12月14日,又一档由西瓜视频推出,今日头条、抖音联合出品的直播答题活动《头号英雄》进入公众视线。直播答题经过一年多的沉寂和沉淀,究竟能够呈现什么样的形态,这一点令人好奇。经过一周多的观察和切身参与,笔者发现《头号英雄》身上呈现的三方面特点,和此前的直播答题活动有所区隔,也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直播答题这一内容形态的价值和意义。
价值沉淀:坚持以知识创造价值
互联网行业是个讲初心、讲故事的行业。但在产品下到市场之后,真正能不忘初心、坚守理念的其实少而难能可贵。全新上线的《头号英雄》这一次坚定了“知识创造价值”的理念和主张,使知识和价值成为其一以贯之的内核。
首先,主张知识就意味着尊重事实。据悉,此次活动上线后在题目的安全性与科学性上,《头号英雄》较以往有着更高的要求。内部专门制定了《头号英雄安全白皮书》,风控小组进行严格把关,只有具备权威性、客观性、真实性与答案唯一性的题目才会被录入进题库中。
在《头号英雄》操盘团队看来,务必要确保题目和答案的严谨性,并视之为做好知识传递的基础前提,由此《头号英雄》完成了对直播答题价值沉淀的重要第一步,这一看似基础的前提,恰恰是此前的多数直播答题所缺失的基因。
同时,强调知识性意味着挖掘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本次《头号英雄》题库涵盖天文、物理、历史、人文、常识等20个领域,分别取自课本、重大历史事件及日常生活,类型领域设置广泛,确保有效拓宽用户的知识覆盖面,将知识传播提到更高维度。
在这里,不同场次的难度设置区隔,为不同维度的知识点提供了相应的输出渠道,以保证不同知识储备和知识获取需求的答题者,都能够在《头号英雄》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坐标。这一细节进一步体现了背后团队对知识传递形式的审视和思考,即:站在知识普及的现实性和科学性角度进行运营升级,坚持知识导向。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坚持“知识创造价值”理念的《头号英雄》不仅仅是为直播答题正名,甚至也刷新了直播这一形态的公众认知,一改大家对直播节目娱乐有余、内涵不足的固有印象。与此同时,《头号英雄》还为视频类节目的知识价值创造拓宽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也是在整个西瓜视频生态之下打造的内容体系,知识性内容和节目方兴未艾。
多元共创:特色专场丰富活动形态
基于“知识创造价值”的理念初衷,《头号英雄》在活动运营上进行了相应的创新举措。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活动开启首周与五大权威媒体和机构的专场合作。12月14日-20日,央视新闻、中国扶贫基金会、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人民网相继登陆《头号英雄》,并带来特色专场。
几大核心媒体与机构的参与,让行业看到了《头号英雄》和主流新闻相互赋能的可能性与成效性。一方面,媒体肩负信息传递和知识常理普及的使命,另一方面,《头号英雄》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更富年轻化和趣味化属性的知识传递平台,双方在理念和目标上不谋而合。透过专场的主题和题目内容,《头号英雄》与媒体依托国家大事和民生新闻,实现了有效的知识传递,并将家国情怀、社会正能量等积极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专场活动之中。
比如央视新闻专场的主题是“《新闻联播》里的2019”,与答题者共同回顾2019年《新闻联播》报道过的新闻大事以及新闻背后的英雄人物,向这一年里值得大家铭记的“头号英雄”们致敬。
人民日报专场的主题则是“头版里的2019”和“新媒体之追梦2019”,活动特别采用了12个年度关键字的形式,将这一年发生的新闻大事进行串联。
新华社专场聚焦“记录美好70年”,以过往70年间的美好记忆出题,从大家到小家,为祖孙三代共同参与答题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而12月20日的人民网专场,则非常贴切地带来了澳门回归20周年的主题,带领答题者领略澳门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点燃民族自信与自豪。
除了主题和内容,媒体专场的形式同样很具看点。央视新闻专场,由康辉担任主持人,活动一开场康辉就用一道关于“《新闻联播》片头三道光是什么颜色”的预热题跟大家开了一个小玩笑,荧屏主播化身“调皮”出题官,也让原本相对较为严肃的新闻知识点,增添了几分生动,更加符合直播环境下的用户体验。
再比如人民日报专场,陈铭和果欣禹的双主持模式取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两人一个负责出题,另一个和网友一起答题,场面有趣诙谐,让参与者更有代入感。
从活动数据来看,媒体专场确实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首日央视新闻专场最高有88.8万人同时在线答题,两天后的人民日报专场这个数字就达到了114万。
媒体特色专场的成功打造,既为《头号英雄》打响了开门红,也为之后的明星和品牌专场活动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在与主流媒体深度携手的过程中,行业看到了《头号英雄》作为全新的直播答题模式,能够很好地融合不同风格、形态的知识内容,这种运营方式不仅有特色,而且具有极大的可复制空间。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开播首周的媒体系列专场,让他们看到了一个耳目一新的直播答题活动。由此,《头号英雄》完成了从价值沉淀到多元共创的第二步。
寓教于乐:以趣味格调实现知识普惠
趣味性既是直播这种形式本身的优势,但同时也是“直播+知识答题”结合的挑战。以往的直播答题中也不乏趣味性的瞬间,但如今回过头去看那些内容策划,又往往都是趣味之中不能很好地兼顾知识性,容易剑走偏锋、背离初衷。而从上线一周多用户对《头号英雄》的反馈来看,这一次活动在知识性和趣味性相融的课题上,给出了颇有成效的解决方案。
首先是出题的角度和风格充满了趣味化,这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媒体专场的新闻类题目。比如央视新闻专场第2题“被网友称为‘90后梗王’的科学家袁隆平是哪一项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既考察了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知识点,又以贴合年轻人的口吻和调性引发了青年人的共鸣,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和“接地气的袁老”之间无缝切换,达到了举重若轻的出题效果,让新闻知识也能活跃起来、有趣起来。
再比如常识题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考点,中国扶贫基金会专场“以下关于玉蜀黍的描述中可能发生的是?”一题中,带出了“玉蜀黍”这一冷知识点。众所周知,“蜀黍”是现代年轻人常用的流行语,而“玉蜀黍”则是我们常见的农作物玉米的别称,这样一道题既科普了鲜为人知的冷知识,又成为广大网友愿意津津乐道的话题,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知识传递效果。
除了在题目上进行趣味巧思的设置,新上线的《头号英雄》 在玩法机制上也进行了相应的互动体验优化。比如新增的道具 “宝箱”,为没有通关的答题者提供了额外的抽奖机会;“超级复活特权”,支持每场使用2张复活卡;以及未来还将上线的“橡皮擦”,拥有排除错误选项的功能,支持多人组队答题使用。这些“答题神器”,都将提升用户参与《头号英雄》直播答题的互动体验。
玩法机制的升级,带来了更大的普惠效应。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到,活动奖励机制本质上由“奖励通关者”转向“奖励知识活动参与者”,这也再一次体现了最开始提到的《头号英雄》知识和价值为先的初衷。
《头号英雄》的实践证明,趣味性与知识性可以很好地相融。虽然每道题的背后都是专业知识讲解,但互动娱乐的形式会助力知识传递效率变得更高。由此不难看出,《头号英雄》对知识垂类的重视与强调都达到了同类活动的制高点,在直播答题这种偏竞技的互动形式中,它潜移默化向用户传递知识信息,让知识与互动能够达成一种有机结合,最终将知识的意义与价值无限放大。
在这里,《头号英雄》最终完成了从多元共创到寓教于乐,并实现更高效的价值创造的第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