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传播,人民日报社社长李宝善提出三个关键判断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19/10/22
来源丨人民日报客户端
10月21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承办,中国传媒大学、腾讯公司协办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媒体融合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人民日报社社长李宝善发表了题为“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致辞。以下为致辞全文:
众所周知,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传播格局深刻变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移动应用、社交媒体、问答社区、网络直播、聚合类平台、自媒体公号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在更广范围推动着思想、文化、信息的传播和共享,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重塑。
在中国,媒体融合既是一场由技术革命带来的媒体转型,更是一场在国家层面谋划和推动的深刻变革。过去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今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人民日报社,走进媒体融合发展第一线,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集体学习,他强调要立足形势发展,坚定不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
人民日报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积极探索者、践行者,也是受益者。近年来,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建立融合传播矩阵,打造融合产品,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天的人民日报已经从一张报纸发展成为拥有报、刊、网、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综合覆盖用户超9亿的新型媒体集团。
但是,信息革命方兴未艾,传播技术日新月异,融合发展任重道远。我们要紧紧抓住信息化机遇,用好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
第一,坚守媒体正道,发挥专业优长。近现代传媒业几百年来,传播主体始终是新闻机构、专业媒体。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大潮席卷全球,极大改变了传播格局,可以说是传媒业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短视频、客户端、社交媒体等具有跨时空、大容量、开放性、交互性、移动化传播特点,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主平台,对传统主流媒体形成冲击;传播门槛空前降低,带来了“万众皆媒”景观,过去由专业媒体人主导的大众传播,已经变为全民参与的传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内容提供者、传播者;海量信息、众声喧哗,也稀释着各类平台内容的专业性。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受众对专业性需求的降低。相反,对海量信息的筛选、判断与解读,更需要专业眼光,更考验主流媒体的专业能力。
当网络媒体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主流媒体要告诉读者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应该怎么看,就是要揭示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原因,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引导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流媒体的这种专业能力、专业优势,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第二,坚持“内容为王”,赢得竞争优势。对新闻媒体来说,全媒体时代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第一位的,无论传播方式怎样变化,内容生产始终是媒体生存发展的根本。主流媒体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竞争优势。
问题在于,全媒体时代,内容生产本身必须创新,在信息生产领域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需要以互联网思维,打破内容形态的界限,围绕互联网进行内容生产、分发和产品设计,真正形成依托于互联网的内容生产能力。
这种能力,就像由七色光融合而成的阳光一样,不是单一颜色、单一形态的,而是一种融合了思想观点、话语方式、表现形态,易于理解、便于接受,具有较强吸引力、感染力的全新内容生产能力。
全媒体传播处处有较量,谁定义新闻事件、谁影响价值判断、谁左右舆论走向、谁占据道义高地,这种话语权的争夺,最终都体现在思想、内容的交流和交锋上。
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主流媒体的内容优势,都不能偏离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个方向。
第三,保持技术敏感,抢占技术高地。技术是媒体融合的发动机和加速器。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传播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
传统媒体在技术研发上有短板,但必须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着力于对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实现内容传播与先进技术的融通共享。
人民日报的经验是,加强与各类科技公司、研发机构和商业平台的多维度、多层次合作,可能是主流媒体应对未来技术挑战的恰当路径。
以人工智能为例,媒体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过去是人找信息,现在传播变得更聪明,可以实现信息找人,未来可能进入“万物皆媒”时代,信息渠道空前扩展。
我们要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各环节,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以优化传播生态,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
我们既要建设好主流媒体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又要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