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已死论”失实,优质IP是未来内容竞争的关键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19/4/22
在今年的很多影视行业会议上,“IP进入下半场”“2.0时代”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共识。而在此之前,IP影视剧在中国从兴起、过热到遇冷,经历了像股市一样的起伏和震荡。
从被称作“IP元年”的2015年开始,IP改编的影视作品大量出现,IP受到热捧。作为IP重要源头的文学,影视改编版权交易价格水涨船高,2016年IP价格相比往年整体上涨50%左右,头部IP的价格突破千万。
在“IP热”中,出现了各种“IP万能”、“得IP者得天下”的观点,最著名的是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在2015年某行业论坛上所说的“超级IP的研发过程”。“今后阿里影业不会再请专业编剧,会请IP贴吧吧主和无数同人小说作者……不要你写剧本,就是写故事,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引起了编剧们的集体愤怒。
而随后的2017年,因为“大IP剧”的口碑滑坡,舆论从“IP万能”迅速转变到“IP失灵论”。
编剧宋方金表示“2017年是IP死亡的一年”,还写了一首题为《送IP》的诗:“人设一崩万事空,可笑不见九州同。IP扑街终有日,装神弄鬼已不灵。”汪海林说IP热的本质是庞氏骗局,提议20万以上的成熟编剧不要去改IP,“帮IP增值,让编剧行业贬值,所以不要助纣为虐。”
随后的资本寒冬,依靠流量明星的大IP剧更是首当其冲,“IP失灵论”一度到了顶点。短短几年间,业界对IP的评判犹如过山车一般,直上直下。
而抛除短期的偏激的论断,用数据说话,我们发现近三年间IP影视剧在数量和评分两个维度上,都呈现增长趋势,从2015年IP元年之后,在电影票房和剧集热度榜上,IP改编占据了八成左右。更重要的是热门IP改编作品的平均评分从4分快速提高到7分以上。
这反映了IP影视剧的两个趋势。数量增加说明IP的价值正在受到认可,而评分提高,背后是影视IP开发的工业化、流程化的进步。
2017-2019,IP影视剧数量占绝对优势,口碑迅速走高
从口碑、评分角度来说,目前国产影视剧的评分总榜,原创作品多于IP改编。在评分TOP10榜单中,原创剧集占了7席,并且时间最近的一部剧集在十年之前,最远的超过30年。
在剧集热度榜单上,从IP元年之后,IP改编作品逐渐成为了主流,每年都能占比六成以上。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说明,IP改编作品天然就是和热度绑定在一起,而在口碑上往往容易扑街。实际上从2017到2019年,IP改编作品的口碑评分有大幅度的提高,从不足5分,完成了到6分、7分的大跨步。
2017年,IP被唱衰之时,热门IP剧集的豆瓣评分普遍很低,《楚乔传》、《择天记》、《欢乐颂2》、《孤芳不自赏》都在6分以下。
而到了2018年,热门IP剧的平均分超过6分,《延禧攻略》、《如懿传》、《香蜜沉沉烬如霜》超过7分。
到了2019年,第一季度热门IP剧平均分提高到7分以上。出现了《大江大河》、《都挺好》的口碑热度俱佳的IP剧,《大江大河》8.8分、电影《流浪地球》8分,刷新了近年来IP影视剧的评分记录。
这代表了IP改编作品的一个趋势。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同时,在质量上,IP改编作品评分的提高,说明以往一部分IP剧集的扑街,原因并不是IP本身的问题。
问题更多出在制作环节,“大IP+小鲜肉”,过分依赖了流量明星的宣传作用,而在其他制作环节,缺少人力或者预算,项目慌张上线。
就像东方卫视总监王磊卿在今年制播年会上所说的“为了对赌数字,压缩创作周期的数字老板;三五群分摊剧本,拼拼凑凑就成章的拼盘编剧;不做前期不做后期,无缝进组力求捞快钱的过档导演;选角不看适合度,只看演员知名度的制片;还有天价片酬随便喊,却时刻面临人设崩塌的艺人等。”
而趋势总是比现象本身重要,尤其经过了寒冬期的洗牌和重塑,资本泡沫被挤出,内容重新被出品方和制作方重视。如果这个趋势能持续下去,新的IP改编作品同样可以出经典,评分榜上就不会只是多年以前的作品。
IP价值之争,市场和内容本位的对抗
阿里影业徐远翔和编剧们的冲突,其实并没有在同一个维度。
徐远翔的“超级IP研发过程”,是将文学和影视剧看做一个产品。在这个维度中,首先要考虑影视产品的受众、市场,再去倒逼制作流程。
徐远翔对IP的评价,是从受众出发,“IP真的是信息传播有效的传达方式……由于信息的传播方式,如果信息有效到达,人越多就越成为一个超级IP。”
徐远翔提出的“屌丝购票心理学”的观点,也是从市场出发,“首先有一个IP,第二是强大的明星阵容,第三有没有一个概念,如果这三个条件一条都不具备,你肯定是颗粒不收。这个就是屌丝购票心理学。”
从制片人、出品人的角度,这本身没有错,但是“唯流量论”,忽视编剧在内容上的创造能力,是编剧们最不能接受的。
对于编剧这个职业来说,一方面是作为影视工业链条中的一环,与其他部门协作,但另一方面,编剧自身往往带有“知识分子的自觉性”。
宋方金说,编剧是知识分子,是创作的源头,更多地了解文化的危机性在哪儿,其他人都不管。“编剧得有一点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骨气……不能给他们当门客编剧。”
所以徐远翔和编剧们的争论,是从市场和内容两个不同立场出发。
但观众不会偏袒任何一方。唯流量论,忽视内容,必然造成口碑和热度的扑街。而过于强调编剧的知识分子属性,甚至有“内容洁癖”,不利于持续稳定地产出。
一个健康的影视工业体系下,市场和内容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从近期几部热度和评分俱佳的剧集来看,《大江大河》、《都挺好》、《知否知否》本身有文学原著基础,有明确的时代背景,人物和故事框架,加上背后正午阳光制作团队的加持,从文学到影视的转化,为IP有效地增值。
寒冬之后,IP驱动影视行业洗牌
2019年一季度,几部热度和口碑俱佳的影视剧的出现,让刚刚经过寒冬的影视行业出现了回暖的趋势,找回了一点信心。
年初的几次行业会议上,很多行业精英提出了相似的观点,认为在2019年的当下,“优质的、长期培育的IP是未来内容竞争力的关键”。很多巨头公司开始围绕IP打造自身的业务模式。
在影视行业洗牌重塑中,在受众、内容生产、平台等各个方面的趋势上,IP都处于核心位置。
第一是影视作品更加重视受众导向。无论是爱优腾等视频平台,还是文学阅读平台,都天生具备用户互动和用户调查的优势。在和开发自制影视剧的时候,更把用户导向放在核心位置。而IP作品,在从文学作品到影视剧转化的过程,本身就具备了用户基础。
在受众细分中,Z世代是注意力竞争的焦点,Z世代的喜好直接决定了内容的方向。在热门的古装类型《倚天屠龙记》、《新白娘子传奇》翻拍版本同样突出Z世代的喜好。
第二是热门类型正在发生变化。在IP的源头文学端阅文集团的报告中,现实主义题材、二次元、科幻等几种类型的数量在今年快速增长,也带动下游版权和制作部门的类型变化。
第三个趋势是,以IP战略为核心,巨头正在快速整合。在影视端,很多市值百亿以上的巨头,如腾讯新文创、爱奇艺,都明确把“构建IP生态”提升到公司战略的高度。
第四,巨头的整合,为影视IP工业标准化和IP产业链条的延伸做好了准备。在腾讯新文创内部,影业、文学、漫画,甚至游戏、音乐都被纳入到IP产业链条中来,腾讯影业提出“不孤立做影视”,在集团内部整合上游的文学。
巨头构筑的护城河,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能保持团队的相对稳定,这都为工业标准化打下基础。《大江大河》、《都挺好》的背后,是正午阳光的稳定团队,包括文学策划团队对内容的判断,以及旗下导演工作室的稳定产出。在爱奇艺自制中心、企鹅影视内部,稳定的制片人工作室正在形成。
在IP开发的下半场,争相囤积IP已经是过去时。在IP的基础上,寻找好的创作团队、合作伙伴,是IP长期纵深开发和向其他产业链条的延伸的关键。
来源:剧研社
作者: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