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报纸都停办了,老年人怎么办?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19/2/22
“我今天去坐车,那些年轻人拿个手机刷一下,‘扫码成功’就坐车了耶,我们这些老年人还整不成这些……”晚饭时间,乘车去区里吃饭的爷爷跟我们分享了今日见闻。
的确,回家乘过公交车的我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变化,手机下载一个APP,注册后就可以扫码乘车,这带给了大多数人不少便利。
我在学校里习惯了无现金的生活,走哪儿都是微信、支付宝支付,钱包里的现金像没地儿花似的,从开学可以留到期末。不过有时候却令人头大,回家得坐一趟公交车,要是身上没有现金,回家前还找别人借点;更平常的是没有零钱,总得跑到站台旁边的小店、计算着价格买点东西;没地儿换零钱,那就只能投整的呗。
我注意到,重庆市区的公交车支持扫码支付也没多久,没想到我家这小镇也跟着踏进了移动支付的大门。还记得以前每次放假在家,最不习惯的就是出门得带着现金,但现在连去菜市场买菜,一半以上的摊位都可以扫码支付了。我想,这也是近年来小镇在互联网影响下,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化的体现。
不过,我更清楚的是,小镇里的老年一代面对这几年由于互联网引起的一系列巨大变化,更多的则会是不习惯和难接受。
我的爷爷今年81岁,使用的手机从来都是老年机,大按键、强声音、简单功能,只要能满足通话功能即可。对于智能手机带来的一系列优点,比如,更快获取新闻讯息、进行娱乐消遣等等,他便是没有精力去学习了,只得还延续着以前的习惯:看报纸、每晚准时收看新闻联播,没事儿就出门溜溜弯喝喝茶,要不就呆在家里看电视,电视播放什么就看什么。
可以说,互联网对他们并没有产生太大的直接影响。
不过,影响也不是一点没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家一直订购的《重庆×报》变成了《重庆晨报》与《大足日报》。“晚报”呢?对此,我父亲的回答是,订报纸这件事不过是因为,每年都订购形成了惯例,其实订回来也没人看,换报嘛,就当是换个口味。
这也将我的思绪拉回约十年前,那时候家里除了报纸,还会订购一些杂志,比如《读者》之类来充当饭后或睡前的读物。
读小学时,学校还会专门发一张针对中小学生人群的杂志订购单,父亲也会为我订购一些写作、科普等方面的杂志来帮助我补充课外知识。但如今,手机成了掌中宝贝,报纸和杂志自然是很少看了。由于订购的人越来越少,做纸质报纸渐渐成了亏本的营生,报纸的内容质量也在逐步下降。
以前的一份报纸,内容多的时候会有好几十版,政治、财经、时尚、体育……常见的版块一个不少,内容丰富,读完得花好长时间。可现在,报纸变得越发的薄了,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越来越少,市民投稿的文章和小诗有时却占据了一整版,报纸只用三两下就可翻完,这读报的兴趣自然是又下降。
记忆中,邮递员会在每日中午时分将报纸送来。吃完饭,爷爷便会坐在一旁,仔仔细细地将报纸翻个遍,若哪一天报纸送迟了,他还会小声嘀咕几句,时不时就问,今天的报纸送来了吗?可现今,报纸送到,他却也不常看了。
报纸的销售境况可谓是越发低迷了,等哪一天老年人群爱看的报纸停办了,或是内容不再具有强吸引力,他们便又少了一个获得信息的法子。这即是互联网给他们带来的一大间接影响吧。
都说小镇留不住年轻人,我家这儿也不例外。到了上课期间,镇上的青年人大多都外出上学、上班了。小孩儿留在镇上读小学,中年人做点小生意,老年人就慢慢消遣、颐养天年。
这镇上有两条街道,旁的都是小茶馆,有的连招牌都没有,只一家家地挨着,小方桌、胶躺椅都摆到了门市外。老茶馆坐的全是老年人,一桌四个,扯长牌的、喝茶闲谈的、只坐着休息的……他们一待便是半天,到了吃饭的时间就回家去,吃完饭又出来继续坐着,这日子也就一天天过去了。
你说这互联网对他们有多大影响?我说,也没多大改变,他们已经难以接受新的事物了,便也就不想、更甚者则说是没必要改变原有习惯了。这不,他们乘车都刷的是老年卡,根本用不上这二维码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