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以团之名》是一所艺术研修院好吧!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19/1/21

 文丨千寻 来源丨传媒圈

 
没有“C位”选手,只有优秀团队,所有成员以团队的形式进行battle,为团队而战,竞演失败的结果将是整个团队的离开。自创作之初,《以团之名》便因独特的赛制显露出与同类节目的明显不同,这是《以团之名》的大胆颠覆,也是才艺竞技节目的全新玩法。
 

1月17日,《以团之名》在优酷视频独播。节目首播即引发热议,Swin组合唱跳《只因你太美》引燃全场,好嗨哦组合的人猿泰山网红舞蹈“洗脑”众人,备受期待的《变形计》少年杨桐,却因表演失误直接落泪。
 
有炸裂式的舞台呈现,也有“车祸现场”般的作品表演,《以团之名》首期节目,便因敢于展露新生真实的表演状态引得网友纷纷“点赞”。回顾以往的才艺竞技类节目,因修音和包装过度问题而饱受诟病,《以团之名》的出现则打破了惯有的制作思路,既博得了好感,也让观众对于新生未来在节目中的成长蜕变多了一些期待。
 
从首播表现来看,《以团之名》的惊喜,显然还不止这些。
 
组建校园培育机制,孵化优秀团队
 
从舞台设计到环节制定,《以团之名》都显露出不一样的内核主张。先是新生报到,大家陆续走进候场室,在这个类似阶梯教室的房间中,新生们期待又坐立不安地等着老师的“分配”,颇有一种进入大学校园的观感。
 
随着熟悉的铃声响起,摸底测试开始了——“舞龄超过十年的请出场”“哪些是曾担任过团队队长的?”“发行过原创单曲的新生出列”“如果想当班长,出场前一定要佩戴好班长袖标”……
 
在新生根据各自特质选择所属组别后,迎来的是新一轮考核——班长竞选。最终,所有新生将分为十个班级,作为2019级预备新生,经过各种专业训练和比赛考核,角逐留下来的团队。
 
从分班到竞选班长,《以团之名》将团队作为教学引导和考核核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团魂的新生团体,并将“因材施教”贯彻其中,根据新生特质划定班级进行专门指导。
 
此外,从首期节目便能看出,节目组的“硬核”属性——坚持零修音,拒绝过度包装和美化,而这也正解释了所有成员定位为“新生”的用意所在,无论过去身份、成绩和人气如何,在《以团之名》将通通归零,重新建立自我认识与互相认知,以团队的名义出发,接受一场回炉重造的训练。这是对新生的一次挑战,也是《以团之名》的创新思路和胆量。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然也离不开名师团的培养。依据歌唱、舞蹈、原创、说唱和形体五大技能类别,《以团之名》同时引入了强大的师资力量。教研组长由任家萱担任,“灵魂歌者”袁娅维则担纲声乐老师,王霏霏任舞蹈老师,何展成作为舞蹈兼说唱老师。除此之外,节目还请到了中央戏剧学院等顶尖艺术院校的名师,从台词、表演、声乐、形体等方面点评新生们的表现,为新生打造教学宝典。
 
班长竞选、组成新生班级,体现“真团感”;团队表演角逐最强艺能团体,实现“真团战”;集个体之潜力,赢团体荣誉,培养“真团魂”。《以团之名》重艺能,更重团队精神,由新生、班级和老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校园培养机制,新生们将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接受指导、考核和训练,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班级。由此来看,《以团之名》更像是一所艺术研修院,通过为新生营造校园环境,实现优秀团队的孵化。
 
是“合伙单干”,还是“合伙干”?
 
“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这是《以团之名》竞技的核心精神,也是导师团在评判过程中的重要标准。
 
首期节目中,第一组上场的D7少年团组合不仅赢得了场上老师的高评级,场外教研室的专家也对团队成员内在情感起伏的一致性表示认同,恰恰诠释了节目秉承的“一起拼,更发光”的精神内核。
 
但,也有“反面教材”。新生孙天成因表演失误将衣服丢在了舞台中央,不仅自己乱了节奏,也造成队友无法顺利走位。最终,老师给出了场上最低分,孙天成也因此无缘队长的竞选;
 
面对D7少年团和Swin两队同样“燃炸”的表演,专家团则给出了另外一番解读:“D7少年团彼此之间产生了化学反应,而Swin组合里的每个人都在唱、在跳,但没有完全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的气场,这就是常说的‘合伙单干’。”
 
“一个团体最重要的是集体的力量,大家的凝聚力相当于五个指头,每个指头力量都很小,但加在一起就是有力的拳头。”首期节目中,客座老师黄晓明对团队概念的理解,正是《以团之名》这所学校一以贯之的教学方案,专家、老师在评级和点评环节,并不单单关注于选手的个体表现,而是将团队置于个人之上,输出共生共荣的团队信念。
 
作为个人来说,处在团队之中往往最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和短板,《以团之名》让一群追梦青年从独自追梦变为集体筑梦,在团队中成长进步,健全自我,实现个体到群体、个人价值到集体能量的快速释放。“一起拼,更发光”,节目借由团队之间的拼搏、协作,来带动年轻人的成长蜕变。
 
真正能催人进步的或许不是那些励志语录和心灵鸡汤,单靠个人意志力也往往难以长久,而由一个个积极上进、乐观进取的同行人组成的团队,才是个体成长进步的最强驱动力。《以团之名》通过团队竞技激发个人潜能,展现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力,传递正向能量,不仅成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向导,也丰富了综艺节目的价值层次。
 
以团队之名重塑艺德标准
 
“艺能有欠缺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练习来加强,最重要的是班集体里的人心要齐,才能走得更长远。”新生杨桐对艺人生涯的理解里,也将团魂看得尤为重要。
 
当前的综艺市场上,才艺竞技节目层出不穷,一炮而红的艺人也大有人在,但真正优秀的团体却寥寥无几。在过度宣扬个人魅力的艺人考量环境下,重团队之力、拼团队精神的节目显得格外稀缺。《以团之名》创新制作思路,将视角锁定团队精神,实则是在重塑行业的艺德标准。
 
眼下,对艺德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团队意识正是艺德精神的重要层面,通过对团队的塑造让每个个体产生集体意识,让个体情感与集体利益同频共振,才能催生更好的表演效果和艺术作品。《以团之名》将个人角逐变为以团队为单位的比拼,提升个人能力之外,如何与队友配合成为考验新生的一门必修课。
 
艺能关乎个人的发展,而艺德则影响着演艺群体乃至演艺市场的素养和风气,在《以团之名》,只有做到艺能和艺德兼修,新生才能顺利“毕业”。
 
“这个时代大家都在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但年轻人对于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以一个组合团的形式跟别人相处,是有他们的知识空白的。”《以团之名》总监制、优酷综艺监制中心总经理宋秉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
 
在这个“独生”时代,《以团之名》以追求个性、张扬自我的年轻群体作为观察和教学对象,立足于培养当下年轻一代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储备优秀青年力量,对于推动整个艺术创作环境的协作和良好运行,意义重大。
 
以团队为单位,以校园为基地,《以团之名》通过模式的创新颠覆试图从更广阔的层面发挥社会价值和服务导向,实现了才艺竞技类节目内核的升级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