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翻拍,抄袭,弱势:国内编剧行业生存实录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18/10/26

文丨雪碧 来源丨Vlinkage

近年来,各种翻拍剧占据了国内电视剧市场的大半江山,从翻拍日剧、韩剧到翻拍国内经典老剧,可谓是只要能翻拍,就绝不花钱写原创。 在中国,翻拍剧成为闹剧的近义词,尤其是对经典老剧的荼毒,让众多影迷痛心不已。

市场现状

翻看2018年的影视剧片单,会发现今年是一个毫无水花的翻拍剧大年,有谁知道《新笑傲江湖》,并且该剧已经播放完毕了吗?还有《倚天屠龙记》《鹿鼎记》《绝代双骄》《龙门客栈》《泡沫之夏》《网球王子》《流星花园》或许已经播完了,或许还在拍吗?观众们不仅不关心,现在已经连骂都懒得骂了。

2.4分的《新笑傲江湖》以比“黑红”的《极光之恋》还低的分数,为观众们展示了豆瓣评分到底能有多低,这种糊的消无声息的剧,就是近年来改编剧的常态。


不仅翻拍剧,近年来电视剧和电影市场很大比例的都是网文改编的,这其中的确有一部分优秀的作品,但是大多都难逃抄袭和低水准的魔咒,《如懿传》《锦绣未央》《宫锁心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花千骨》等热门IP改编剧因涉嫌抄袭,被书迷在网络上贴出大量抄袭对比图,这种不尊重知识产权的恶行,也成为近年来的社会关注焦点,《锦绣未央》小说原著及作者秦简因被曝抄袭200多部小说,被央视点名批评,众多编剧、作者纷纷发声反对抄袭。《用不消逝的电波》编剧余飞甚至发起众筹,来资助网络作家们起诉《锦绣未央》作者。

2014年下半年至今,抢购网络小说的热潮就一直没有停息,自从2010开始有了苗头之后,逐年升温,截至2014年底,就有114部网文被购买用来进行影视化改编,到了2015年,IP剧已经成为影视行业从业者的口头词,近年来的荧屏已经快被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承包了。

但是大多数的改编电视剧不仅经常涉嫌抄袭,而且质量堪忧,以最近播出的《创业时代》为例,本来讲得是从电脑到手机的过渡时代,但是剧中人人都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杨颖手拿没出几年的美图手机走来走去的场景,充满了穿越感,两个男主角在剧中是创业的主力军,但是说出来的话,充满了逻辑硬伤和对互联网领域的不了解,像极了以创业之名圈钱的骗子。

一时间各类改编剧充斥国内大小荧屏,观众们都好奇,有原创能力的编剧们去哪儿了?

编剧市场

国内编剧脱离原著、套路化和抄袭都是近年来屡屡被媒体提起的弊病,能创造出原创的、有深度的、有内涵的品质剧本的编剧似乎出现了断层。在一部电视剧中,如果说导演是决定最终呈现视觉效果的人,那编剧就是决定戏剧的逻辑和内容的人。

但是编剧们很显然没有做好。首先就是在大量的改编剧中,剧情和原著不符,大量不合时宜的改动和无脑空洞的变化,之前的《镇魂》虽然大火,但是这是由于演员的给力,让剧集有了一大批镇魂女孩来粉两位演员的CP粉,但是并不能代表在改编上真的获得了成功,有很多原著粉对电视剧仍然有很多不满,即使之前好评如潮的《琅琊榜》,被评价为高度还原小说了,但是仍然有原著粉表示不满。

另外就是现在电视剧动辄七八十集的大体量,而其中并没有丰富的历史、故事、专业领域内容等进行填充,大多是挂着史剧、职场剧、行业剧的羊头,在卖着偶像剧的狗肉。

甚至在改编一些十集左右的日剧、韩剧时注水到三四十集,然后靠大量无趣无谓无脑桥段来填充,男女主为了在一起,要经历各个家庭成员的阻挠、各种飞来横祸的曲折和双方语言能力低下带来的误会,这样磨到最后一集,然后再来场中国特色的婚礼来发一点糖。

这样的套路也被称作电视剧行业的样板戏,比如用大量的注水对话来代替情节发展,像小学生吵架一样,用旁白来“帮助”演员的心理活动,比如《欢乐颂》中,“她内心十分揪心”“他感到无能为力。”这样的旁白不是必须的,不仅出戏,还很尴尬。这种操作虽然简单易操作,但是实在是太糊弄观众,没有技术含量了。

这也和大多数编剧生活体验单薄有关,剧中有很多生活常识都十分感人。

还是“优秀”的《创业时代》。黄轩扮演的男主开车发短信,差点撞了交警,然后看到了前面有交警,还敢继续发短信,后面女司机也因为发短信,追了黄轩的车尾,交警判后面追尾女司机全责,然后在这千钧一发、电光火石间,黄轩一下张小龙附体,“发明”出了微信。这还不算完,交警过来问黄轩这个无责任方,是走保险还是自行解决,这时候黄轩一边两眼发直说这个创意值一百亿,一边说走保险……

男主黄轩如果不是整天背乔布斯语录,就感觉他和互联网一点关系也没有。每天表现创业艰难的桥段,就是几位宅男从公司的沙发上叼着烤串醒来。另一位富二代互联网老板,也就是女主的前男友则是动不动要求员工一个月作出一个产品,对员工又打又骂,直接把人打伤,真的从剧情到布景到台词,哪儿也不挨哪儿,有种魔幻题材的感觉。

“弱势群体”

中国的编剧除了在曾经行业正常的时候,已经靠作品打出名气的那部分人,现在想凭真本事打出名气可谓是难上加难。

在资本的乱象中,资本已经找到了钱生钱的快速通道,编剧们想慢慢打磨剧本,想找到好的选题立意,用几年时间调研采风,丰富故事已经成为了奢望。

《编剧的章法》中写道,编剧的目的是激发观众的情绪。但是像现在的编剧们的“创造”频率,有的时候某个电视剧的类型大热,导演要求一个月就要出剧本,出完之后,还要在导演、各个演员、经纪公司、宣传团队等各方势力下存活已属不易,每年这样“创造”下来,哪里有心情和时间去感受生活,但是没有生活经验和感受的剧本,又怎么能感动观众,激发他们的情绪呢?久而久之,这样的创造环境对于编剧来说,无疑是一种消耗。

这种大环境下的畸形生态,知识产权的淡薄让编剧行业进入了一个恶性的闭环。在剧组中,编剧是除了场务、群演以外的剧组底层,编剧出了剧本后,对剧本的控制能力就不断减弱,跟组编剧几乎形同虚设,在国内剧组,或导演强势、或演员强势的当下,临时改剧本是家常便饭,编剧可能都不知情。

大环境的急功近利,可以对比建筑行业,影视行业现在不在乎质量和内涵,拼的是速度和外在的噱头,宣传电视剧时的几亿投资的口吻像极了建筑行业的,“我们是亚洲第一高楼。”

资本热钱的进入,让有名气的演员和导演成为一个电视剧是否成功的前期衡量标准,剧本的成熟和出色被大大的忽视,编剧地位的低下带来成就感的低下,导致行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倒退。

国内的编剧薪酬仅为韩国的1/116,在业内得不到尊重,没有话语权。在电视剧产业质量发达的韩国,知名编剧的地位和薪酬甚至超过明星,顶级编剧能每集能拿一亿韩元,比很多一线韩星的薪酬都高。

不仅薪酬,创造环境也非常堪忧。90年代之前,都是自由创作,那时候的刘震云还能经常带着他女儿,现在也是导演的刘雨霖到处自驾采风。现在的编剧很多都是签约状态,都是资方先选好热门话题,然后找编剧“攒”剧本,这种本末倒置的创作流程就意味着编剧话语权的丧失。

对比来看,无论是好莱坞还是近邻的影视大国,编剧从来都不是被忽略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在剧的前期招商和宣传阶段,编剧都是证明该剧优质的显性条件,是金字招牌,而在影视行业草莽生长的中国,恰恰相反。

所以编剧不是烂剧的唯一原因,烂剧都是群体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