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爆发到回落,从台综转网综,一窥亲子节目五年发展史
文丨胡文慧 来源丨收视中国
2013年9月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的开播,开启了我国电视市场中亲子类节目的新篇章。自此,各大卫视的亲子类节目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
本文基于2013年以来上星频道播出的所有亲子类节目,从节目播出状况、节目模式创新、节目的情感表达以及节目内容垂直细分等维度来重点分析亲子类节目的播出以及收视的特点。
所谓亲子节目,就是以父母与子女为主要对象的节目。它着重展现亲子间的互动与交流,是近几年新生的节目类型。
我国最早出现具有“亲子元素”的真人秀节目可追溯到2003年深圳卫视的《饭没了秀》,该节目首次将“真人秀”与“亲子教育”相结合,将媒体娱乐与家庭关系相结合,开启了中国亲子类真人秀节目的大门,此后亲子真人秀节目陆续播出。
2013年10月11日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一炮走红,以71城市组3.87%的收视率稳居同时段收视率所有央卫视频道排名首位,引爆了国内亲子类节目的电视市场。
2014年央卫视播出了19档亲子类节目,共400期,一大批亲子类节目登上荧屏:
如中央台综合频道平凡家庭的平凡宝宝秀《正大综艺·宝宝来啦》、深圳卫视亲子益智类节目《辣妈学院》、浙江卫视以真实记录3-6岁的孩子第一次独立完成任务全过程的真人秀节目《人生第一次》;
安徽卫视草根大众与普通萌娃的家庭温馨生活与梦想《加油好BABY》、源于英国《保姆119》的江苏卫视《改造熊孩子》、陕西卫视“问题父子”中青少年和父辈之间代际沟通节目《好爸爸坏爸爸》等等,亲子类节目播出和收视市场空前繁荣。
2015年亲子类节目热度依旧,全年20个亲子类节目播出将近350期节目,原创的亲子类节目达到了15个,将亲子类节目逐渐推到政策“风口”。
2015年7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提出,“真人秀节目应注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尽量减少未成年人参与,对少数有未成年人参与的节目要坚决杜绝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的不良倾向以及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现象”。
2015年9月起实施的新《广告法》也做出明确规定:“不得利用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作为广告代言人。”2016年4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将从节目数量、节目内容、播出时间等方面对真人秀节目进行引导调控,原则上不允许再制作播出明星子女参与的真人秀节目。
“限童令”颁布后,亲子类节目的播出受到很大影响,亲子类节目的播出量明显下滑。2016年亲子类节目播出量下降到10个,而2017年亲子类节目仅仅播出8个,在电视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应声回落的同时,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妈妈是超人》转网播出,浙江《爸爸回来了》停止制作,北京《二胎时代》面临改版。自此,亲子类节目由“台综”转战“网综”。
2013年以来,播出亲子类节目最多的频道为湖南电视台金鹰卡通频道、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其中湖南电视台金鹰卡通频道、湖南卫视及浙江卫视原创制作的亲子类节目分别有8个之多。
从收视表现上看,浙江卫视以明星爸爸与孩子的相处为主题的《爸爸回来了2》季,湖南卫视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的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1-3季,“去过对方生活,体验对方世界”为主题的大型原创节目《变形计》第9季,与华录百纳、蓝色火焰联合推出的大型孝道类真人秀节目《旋风孝子》第1季,收视在众多亲子类节目中表现突出,在71城市组收视率均超过了1%,尤其《爸爸去哪儿》前2季收视率均超过3%(图2)。
亲子真人秀的角色、场景内容及形式创新
亲子节目可以说是少儿节目的衍生产物,由少儿节目融合亲子互动逐步发展而来。
随着少儿节目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受众的收视需求的提升,家长也逐渐成为节目的关注对象,其表现主题从孩子逐渐扩展为父子、母子甚至整个家庭,节目形式融入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元素。
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展现更成为节目的重点挖掘对象,节目受众群由孩子扩展为社会各个群体,实现“亲子同台,共同收获”。纵观近些年电视荧屏上播出的亲子类真人秀节目,无外乎围绕着“亲”“子”、在哪里“秀”、如何“秀”及“秀”什么这几个元素在创新和演变。
1.角色创新:从突出“亲”或“子”单一对象向突出“亲子”之间的互动及关系转变
所谓亲子类节目即“亲”和“子”作为最主要参演人的节目,近些年亲子节目中的“亲”和“子”以及“亲子”关系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
亲子类节目中出现最早的一种亲子形式即以“子”为主,以“亲”为辅:
如深圳卫视的《饭没了秀》,整个节目中主要以“素人”宝宝为载体,原生态记录他们寻找“素人”妈妈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辽宁卫视播出的大型少儿音乐成长节目《天才童声》,主要是展示“素人”宝宝的歌唱水平,呈现他们的成长故事;
青海卫视联手日本电视网公司(日本NTV)和湖南娱乐频道共同打造的儿童成长纯记录真人秀节目《老爸老妈看我的》,主要以记录孩子在冒险任务中的自立自援为主线,辅助以棚内明星嘉宾开放性讨论;
又如浙江卫视出品的全国首档青春励志真人秀节目《我不是明星》,将“子”的角色加入了明星元素,节目从星二代的角度出发,展现星二代如何摆脱父母的光环最终实现梦想的过程。
以上这些亲子节目都是主要围绕孩子的各方面活动及特点展开,“亲”仅仅作为节目发展中的某一环节登场或出现,这类节目在亲子类节目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并且由于以孩子为主线,他们萌态可掬,童言无忌的特点,使得这类节目收视也表现良好。
随着亲子类节目中亲子形式进一步发展变化,“亲”和“子”共同成为节目的主角,节目关注点落在亲子互动,而不是单方面的凸出其中的一方:
如明星+星二代出演的亲子户外生活体验类节目《爸爸去哪儿》、亲子家庭生活类节目《爸爸回来了》,明星亲子共同参与的室内挑战类节目《疯狂的麦咭》等等都属于这类亲子模式,并且加入了明星元素后,以明星亲子为看点,满足了受众对明星生活的好奇心,这类节目在2013年到2015年期间,成就了我国亲子类节目的收视巅峰。
2015年后半年随着“限童令”的发布,“明星亲子”类节目受到诸多限制,政策的导向引发这类亲子节目逐渐由“明星亲子”向“素人亲子”转向。逐渐出现“明星父母+素人萌娃”等全新的亲子形式。到2017年电视荧屏基本肃清了单纯明星亲子节目,而是以“素人亲子”或“明星”+“素人”亲子的模式为主(表1)。
亲子节目中除了以上主要的两大类亲子模式以外,还有一些新颖的亲子形式存在,如以父/母亲为主线的亲子节目:由贵州卫视携手青海卫视打造的《爸爸请回答》;
再如亲子角色置换类亲子节目:湖南卫视的《变形计》中第1季第2期《高三师生母女互换》、第2季第4期的《我是我儿子的“儿子》”、河南卫视的孩子与父母交换角色节目《父母的成绩单》;
除此之外还有在同一荧屏下父母齐上阵的节目:如湖南电视台金鹰卡通频道播出的亲子辩论脱口秀节目《辣妈战奶爸》;
近些年随着二胎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二胎家庭催生出的“多子”模式的亲子节目:如北京卫视以“素人”宝贝入住“明星”家庭的《二胎时代》等等,随着近些年家庭亲子模式的变化,各种细分亲子模式的节目应运而生。
2.场景创新:依托于节目形式,自由单一向多样化转变
亲子节目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闯关、答题、访谈、公益、观察、户外、竞赛、体验、脱口秀及游戏等,最常采用观察为主要表现形式,其次是竞赛和体验(图3)。从表2可以看到近些年观察类亲子节目具体的观察内容,可谓包罗万象。
亲子真人秀节目设计中的场景和节目的形式息息相关,并且采用单一场景或多种场景结合的方式进行节目展现。
亲子表演类、脱口秀、答题或者一些访谈类亲子节目一般选择舞台作为场景:辽宁卫视的《天才童声》小朋友们在舞台上展现他们的歌声;人文益智答题节目《了不起的沙发》,节目场景舞台以“沙发”为特色,沙发倾斜翻转及平稳来展现参赛家庭的结果。
竞赛、游戏、闯关亲子节目主要设计在特定的场景中进行:如上海电视台炫动卡通频道的水上闯关节目《哈哈总动员》以夏天最受欢迎的水上运动场所为场景,湖南电视台金鹰卡通频道播出的大型户外闯关节目《一起向前冲》选择模拟的丛林场景,围绕奇幻探险主题,引入丛林历险概念。
比较有特色的闯关类节目是密室历险闯关真人秀节目《疯狂的麦咭》,它的场景设计非常丰富,包括13个不同的密室,创意独特新颖,其71城市组每期收视率基本上达到0.5%以上(图4)。
观察、体验类亲子节目的场景一般选择户外或是其他生活环境:
如浙江卫视的《爸爸回来了》,其拍摄的地点搬出了搭建好的摄影棚和节目组事先安排好的游戏场景,来到明星的家庭和明星生活的场景之中,在这个追求亲民化的时代,娱乐节目抛弃华丽舞台而聚焦明星的日常生活,这对于观众具有极强的新鲜感;
湖南电视台金鹰卡通推出的原创宝贝成长观察秀节目《爱上幼儿园》则将场景设计在幼儿园,真实记录幼儿们和明星老师从开学到逐步适应各自身份转变的全过程。随着亲子节目主题的日益丰富,其所设计的场景也越来越丰富,在这里我们不一一赘述。
3.内容创新:由歌舞、游戏到生活体验,再到情感沟通,新节目内容逐渐思想化、深度化
亲子节目的内容从才艺展现方面的歌唱舞蹈,到生活中的吃喝玩乐,到孩子的学习教育,以及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等等,可谓包罗万象。
早期亲子节目内容多围绕歌舞、运动、及生活相关主题,2013-2014年开始逐渐增加了教育、科学等内容,近些年逐渐发展出旅游、文化、代际沟通等各类垂直细分内容(图5)。
“民以食为天”,饮食作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常常出现在亲子节目中。如安徽卫视家庭娱乐美食竞技真人秀《家有厨神》,该节目专注于普通人的日常饮食方面,从美食入手,让家长与孩子通过烹饪展开话题。
从该节目的观众构成来看,25-34岁、45-54岁观众贡献的时长都超过了20%,高中以上学历的观众贡献了60%的时长,该节目受到了中青年、高学历观众的青睐(图6)。
《加油小当家》是江苏卫视推出的儿童美食成长类真人秀节目,实现了美食+亲子,竞技+美育两种跨界,节目用美食传递爱,通过亲子美食的过程,来宣扬孩子需要父母的关注和陪伴的理念。
该节目12期的播出中,收视逐渐升高。第六期,“小当家”们迎来“魔法厨艺学院”的首个“期中考”,第七期,“小当家”们不仅学制作,还把做好的美食进行爱心义卖,随着这些情节设置和发展,收视逐渐达到顶峰(图7)。
在众多的亲子节目中,以“生活”为主题的亲子节目占了所有亲子类节目的一半以上。其中,以关注父子、母子之间的家庭生活为主的节目有湖南卫视以户外父子相处的《爸爸去哪儿》、浙江卫视家中父子相处节目《爸爸回来了》以及深圳卫视引领新时代辣妈生活方式的《辣妈学院》等;
以孩子第一次体验为主题的节目有浙江卫视《人生第一次》及青海卫视《第一次任务》等;以幼儿园生活为主题的大型原创幼儿成长真人秀节目有《爱上幼儿园》等,以上都属于以“生活”为主题的亲子节目。
从《爱上幼儿园》的观众构成来看,4-14岁孩子贡献的收视分钟数比例达到35%,其中4-9岁的幼儿园及小学中低年级的为主要收视人群,父母25-34岁人群观众构成达到了20%,高龄父母35-44岁或者隔代家长55-64岁人群的构成比例也较高(图8、图9),与该节目的观众定位非常吻合,吸引了幼儿园及小学低年级学生及其父母、隔代父母人群。
随着近些年中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心灵上和情感上的“老无所依”问题引发社会关注,孝道文化重新被提起并宣扬。在这个大背景下,电视荧屏中也增加了一些老年人及其子女为关注对象的亲子孝道类节目。
如江西卫视2015年、2016年播出的《带着爸妈去旅行》第一季、第二季,通过明星带着自己父母旅行来表达孝道;湖南卫视2016年播出的《旋风孝子》,每期由六位明星嘉宾与父母其中一人返回家乡相处,并完成父母的心愿,收视表现非常突出,各期节目在71城收视率均超1%(图10)。
这些孝道类节目呼吁家庭孝文化回归,引导大家关注中国“老龄化”、“空巢老人”等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这些孝道类亲子真人秀节目并不多,同时收视表现也无法与以孩子+父母为体的亲子类节目相比。
这是由于孩子+父母中孩子的表演空间远大于中老年人,亲子秀的看点首先是孩子,其次是明星;而孝道秀的看点主要是明星,父母的表现却未必能够出彩。
同时,明星与其子女之间的人际冲突是亲子秀的最大看点;而孝道秀中,嘉宾都已成年,其沟通对象是已经中老年的父母,父(母)/子(女)冲突过分激烈势必会招致道德批判。种种原因,导致“爷爷奶奶”们参与的孝道类亲子节目收视表现无法逾越“孙子孙女”们创下的收视传奇。
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和转变,代际间的冲突越发明显,各类以代际沟通为主题的亲子节目应运而生。2015年北京卫视播出的《妈妈听我说》就是一档原生态亲子沟通类节目,节目形式先由嘉宾萌宝讲述自己与妈妈的矛盾,场上“萌宝天团”小朋友投票表决妈妈做的是否正确。
节目通过孩子的讲述,来展现少年们的成长烦恼、反思家庭教育的误区,以期达成父母和子女的互相理解,该节目的播出开启了代际沟通类节目的大门;2016年,三档代际沟通类节目相继播出,分别是湖南卫视的《妈妈的牵挂》、江苏卫视的《老妈驾到》以及河南卫视《妈妈的选择》。
《妈妈的牵挂》是湖南卫视播出的代际沟通观察类节目,全程采用纪录片与棚拍结合的混搭新模式。由家庭观察团陪同素人妈妈探寻儿女在外的生活、工作环境,通过镜头展现孩子最真实的状态,让妈妈了解到孩子不为人知的一面;
河南卫视《妈妈的选择》是一档大型母女代际沟通梦想秀,节目通过母女音乐秀,采用“盲听”形式辨别女儿的声音,每期登场的母女之间都有不同的烦恼和故事,在不同的故事里暴露出不同的问题,演绎代际故事汇;《老妈驾到》是由江苏卫视和唯众传媒共同出品制作的代际沟通亲情观察类真人秀节目。
节目通过“纪录片+真人秀”的拍摄模式,真实记录80、90奋斗史。借由妈妈的观察视角,在“老妈帮帮团”的帮助下,来到孩子生活工作的地方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孩子,呈现在大都市打拼的年轻人生活和工作,歌颂亲情沟通的美好和温暖,传播正向积极的能量。
这几档典型的代际沟通类节目中,《妈妈的牵挂》的儿童、中青年观众收看时长比例较平均,其中35-44岁初、高中学历人群收看更多,相比之下,《老妈驾到》则主要针对25-34岁以及45-54岁高中、大学以上学历人群,虽然都是同类的代际沟通类节目,但是观众定位明显差异化(图11)。
近些年,亲子真人秀从爆发式成长到逐渐回落,表现形式从歌舞、答题等单一的表现形式到竞技、闯关、访谈、体验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内容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到更高层次的教育、代际沟通、情感交流及孝道文化等,并且细分出科学养育、二胎育儿等泛亲子垂直领域。
亲子类节目从依靠明星吸引大众眼球,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依赖孩童的天真烂漫来博取收视,到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亲子类节目逐渐从单纯娱乐性逐步转向娱乐性与教育性并行。
展望未来,只有结合当前社会时代背景、结合观众实际需求进行深层次创新,才能打造出更具深度和思想性的新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