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王长田说资本在撤离,为何黎瑞刚却能完成近百亿融资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18/7/6

文丨达伦糕 来源丨制片人内参

不久之前,光线董事长王长田在第二届中国影视领袖峰会上表示,资本正在撤离影视市场,目前很多影视项目的融资都出现了问题,他预言在未来一两年来,会有1000家以上的电影公司倒闭。


王长田的这番话一石激起千层浪,诸多媒体竞相转载,看似产业即将迎来又一寒冬。

不过这样的说法可能只适用于部分企业,某一些大型企业的融资恐怕是毫不成问题。

说起2015年创立的华人文化控股集团,影视圈的内行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国内最为知名的泛文化娱乐产业集群,华人文化号称是“横跨时尚、消费、体育、游戏、音乐等众多垂直细分领域的领先平台。”

正式创立不到三年的华人文化控股,在7月3日宣布完成了A轮近100亿元融资,投后估值近400亿元。本轮融资的领投方除了两家原始股东阿里巴巴集团和腾讯集团,还有新股东万科集团,招银国际资本及其他国际知名金融集团跟投。

阿里和腾讯都算是老股东了,跟随华人文化已经数年,这一次最值得注意的是,华人文化A轮融资迎来了一位新的领投方——A股市值第一的房地产企业万科集团。

原来资本并没有撤离这个市场,就连房地产也入局,BAT更是加码,或许资本选择远离的只是一些没有太多背景和实力的企业;真正的“大腿级”公司,资本还是在热情拥抱的。

投资但是不退出:华人文化“不在乎变现”?

坐落在上海,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有着浓重的上海文广背景,其创始人“黎叔”黎瑞刚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业界高人。

出生于1969年的黎瑞刚,在1994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就进入上海电视台从事新闻和纪录片的编导工作,并在33岁时出任SMG总裁,成为掌管中国重要媒体集团的最年轻的官员。黎瑞刚历任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总裁。

2011年,黎瑞刚被调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办公厅主任,外界以为他从此踏上坦荡的仕途,但让人意外的是,上任刚一年的他却主动请辞。在2014年重返上海文广负责再次整合之后,黎瑞刚在2015年选择下海,掌门华人文化。

光看这一段公开的背景介绍,你就应该知道,华人文化将是与众不同的,不能与其他众多娱乐行业公司相提并论。

王长田需要感叹资本撤离,王中军需要写信辟谣自己跑路的传闻,但是黎叔似乎远离这些麻烦,怎么形容这样的能力?用一句行业内对于华人文化的评价恐怕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他们一般能挖掘到我们看不到的项目,能投资我们投不了的项目。”

 

四年左右时间,光在台面上,华人文化产业基金就投了接近40个项目,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B站、爱奇艺和制作了《中国好声音》《蒙面歌王》的灿星制作,另外还包括快手、一条、SNH48、快看漫画,以及制作了《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的喜剧内容公司笑果文化等等。

更令人惊叹的是,华人文化还投资了大量互联网,体育,电商板块的公司,包括英超冠军曼城在内的球队背后都有华人文化的身影。

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是,华人文化还投资了一些影视行业顶尖的微信自媒体,你在看某些大号的文章时,可能还不会注意到华人文化是其股东。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华人文化几乎覆盖了大部分中国人的文化娱乐生活,黎瑞刚则被媒体冠以“内容之王” “中国默多克”等众多称号。

尽管声势浩大,但是华人文化真正的盈利和变现能力在行业一直是一个“迷”。截止到2018年,笔者查询了各类投资案例,华人文化的退出案例很奇特的非常之少。

仅有的是2015年IMAX中国登陆港股,以及B站、爱奇艺等上市美国,华人文化可以从这些IPO中变现相应股份,但是究竟变现了多少,外界没有人知道。

对于这一点,在接受媒体的采访中,黎瑞刚曾经表示:“这个基金(华人文化)从最早的 20 亿人民币,到现在整个资金量几百亿,这个数额如果说我们没有退出过,谁还会跟着我们一直玩下去?我们不用对外宣讲我们的成绩单或者说我们退出了哪些项目,对于过往的成绩,我不敢说唯一,但我们可能是这个行业中赚钱赚得最多的之一吧。”

这样的回应着实奇妙,行业赚钱最多的之一,但是又不公布成绩,这难道就是传说中最顶级的“闷声大发财”?

按道理,在这个行业,如果能有退出变现盈利的案例,巴不得都会大白于天下,广而告之,让更多的资本了解自己,但是华人文化并没有那样做。其中的原因恐怕很难一时说清,但是就像网络上的一个说法:“低调有两种可能,一是真的是在扎扎实实做事,二是在做的事不方便让外界知道”。

这一轮融资之后,华人文化的整体估值已经上看400亿+,这是令人称奇的,因为上市公司万达电影不过600亿的估值,光线也不过300亿,中影这样的大型国企现在连300亿都不到。

事实就是华人文化不是上市公司,也看不到财务报表,但是已经力压绝大多数的中国上市影视企业——这样的奇妙你能看懂吗?

房地产入局?原来资本从未远离这个圈子

华人文化的神秘低调吸引了阿里和腾讯的投资,早在2015年10月华人文化首次成立时,阿里与腾讯就分别以18.4亿元认缴出资额入股华人文化。入股后的三年中,两家公司也一直与华人文化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近期热映的电影《动物世界》,就是由腾讯主投、华人文化参投的作品。

除了BAT级别的投入,华人文化更是将不少行业外资本都引入了布局,王长田所说的“资本撤离”,对于华人文化来说是绝对不适用的。

这一次华人文化的融资,最令人瞩目的投资方是中国房地产界的大佬万科。这一次看似是万科首次投资文化企业,不过这样的布局恐怕绝非偶然。

早在去年12月1日,万科就发出公告披露,全资子公司昆山品铭富出资10.5亿元(占比13.96%),与阿里、华人文化等七家公司成立基金“苏州华人文化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总规模75.2亿元,将投向媒体、娱乐、新闻、文化、体育、游戏、电视视频及其它内容播放和发布平台。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早在一个多月前,以郁亮、黎瑞刚为代表的双方管理层就曾在上海碰面,并表态在“产城融合、文娱场馆、教育体育等领域建立合作渠道”。当时两家公司的表态,已基本透露合作背后逻辑所在:万科强调自身在“城市配套服务领域”的经验与能力,华人文化则自信于线上线下跨平台的娱乐体验,以及生活方式的产品开发及运营能力——“文娱+地产”成为共同愿景。

据当时万科的披露,在华人文化基金最新一次认缴中,苏州华人文化(GP)认缴出资2500万元(出资比例0.33%),万科出资10.5亿元(占比13.96%),阿里出资18.4亿元(24.46%),其余出资人包括深圳文娱、上海月宴等。

作为房地产企业的大佬,万科这样的资本其实早就开始觊觎中国的娱乐产业。早在1992年,万科就成立了深圳万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2年改名为深圳市万科影视有限公司,专门从事电影电视的策划和制作,出品了《过年》、《空镜子》、《空房子》、《林海雪原》等影视作品。但2006年后,万科影视公司被剥离,万科也专注于住宅和房地产的开发。

这一次其实算是万科的重出江湖,在房地产日益面对政策调控和市场不景气的当下,就在恒大,万达,华夏幸福等房地产巨头都已经进军娱乐产业的今天,万科再一次重出江湖,而且选择的不是别人,正是树大根深,背景深厚的华人文化。这让人不得不感叹:

资本从未远离娱乐产业,只是从某些企业转移到了其他企业。与其说是资本撤离,不如说是资本转移。

华人文化400亿的航母将驶向何方?

剧集领域,华人文化拥有制作公司“正午阳光”,电影领域,华人文化拥有影视公司“引力影视”,院线领域,华人文化全资收购了“UME影院”,在香港华人文化是“无线电视广播TVB”的最大股东,财经媒体领域,华人文化投资了“财新传媒”,网媒领域,华人文化孵化了“梨视频”,体育领域,华人文化投资了盛力世家……

就算是在微信自媒体,华人文化也投资了“娱乐资本论”、“三声”、以及“北美留学生日报”……从最大的上市企业到小微的自媒体,华人文化都是通吃。


是的,华人文化几乎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恐怕黎瑞刚认为的“不需要一直寻求退出”是合理的,因为当一家公司投资了几乎所有泛娱乐领域的大大小小企业后,退出不退出已经不再是最大诉求;能退出固然好,不能退出也不急——因为投了那么多,早晚会有退出的机会,如果当下机会不多,那就继续投,早晚会有退出变现的新机会冒出。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一系列不断投资,不断扩充的增长中,华人文化源源不断的弹药来自何方。现在我们看到的是BAT,还有第三方募资公司诺亚,还有房地产公司万科——下游不断有项目,上有不断有“活水”,华人文化的生态真是非常滋润。

可以预见的是,华人文化未来将坚持这种不断扩张、不断投资的模式,就在光线、华谊、万达都在发愁如何增长利润、如何融资拍片、如何提升股价的时候,有的公司却似乎毫不发愁,资本都追着在投。

这恐怕就是当下中国娱乐文化的“冰火两重天”,有人缺粮断粮,叫苦连天,有人却大口吃肉,恣意生长。

我们恐怕还是要纠正一下王长田——资本并未撤离影视行业,只是从一些人的手上转到了另一些人手上,而华人文化显然是这个行业不倒的资本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