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记者将面临下岗?应学会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
作者:魏岳江
导读:可以预测,未来将会成立人机一体化编辑部(智能编辑部),数字新闻报道团队中将会出现采写智能机器人的身影,他们将替代人负责完成平时的资料整理、搜集素材、撰写稿件、新闻采访、浏览网页、视频直播等业务工作。
举世瞩目的2018全国两会隆重开幕,主流媒体组成的融媒体报道团队中又添新成员——人工智能机器人备受关注,尤其是新华社推出的智能神器“媒体大脑”,从5亿网页中梳理出全国两会舆情热词,15秒生产发布了史上首条关于两会内容的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第一时间用人工智能解析报告,MGC视频新闻里排出了“两高”报告里的高频词、新表述等内容,通过海量信息为网民带来2018全国两会观察,这在全球媒体中尚属首次。
此外,新华社客户端5.0版正式上线,开始试水新闻智能语音机器人“小新”在语音交互、原生AR、政务服务等战略性功能。据了解,在2018全国两会期间, 新华社客户端5.0版新增“多媒体类型推送功能”,除了传统的文字弹窗以外,新闻图片甚至GIF动图、音频文件和视频文件都可以直接推送到用户手中,让网民浏览阅读到令人惊艳的AR产品,将其带进“四维空间”。
2018全国两会,科技部部长万钢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我们有一批领军企业正在涌现,正是在这样的大势之下,我国的科技人员提出了编制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高度重视,我们会同很多部门一起向国务院提交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经国务院审议以后,已经正式公布。
这是从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系统规划,它强调了以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主线,突出科技引领、系统布局、市场主导、开源开放的基本原则。
万钢就抓人工智能强调要做下面几点工作:
第一,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科学基础,马上就要发布人工智能项目指南和细则,来突破基础前沿理论关键部分的技术。
第二,加快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对社会伦理、就业结构、个人隐私、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一些挑战。
第三,人工智能是一个国际化的潮流,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支持我们国内的人工智能企业、研究机构与国际上的合作,在一些重要关键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浪潮高潮迭起、汹涌澎湃,各种新媒体直播神器如VR、AR、H5、4D等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机器人搭乘大数据+云计算的智能报道快车正向我们呼啸而来,深刻改变着融媒体以人为主体的编辑记者采访报道方式,开启人机(编辑记者与人工智能机器人)一体化数字新闻报道新模式,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跨界融合。
据公开资料显示,从2016年全国两会新华社客户端联合百度合力推出的智能机器人“度秘”、第一财经DT稿王、凤凰网“贤二”、腾讯Dreamwriter,到2017全国两会的人民日报“小融”、新华社“爱思”、中国军视网“军视侠001”、光明日报“小明”、浙江广电“小聪”、广州日报“阿同”和“阿乐”、南都写稿机器人“小南”、河南广电“飞象V仔”、湖北广电“云朵”、深圳特区报“读特”,再到2017年4月24日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第三代佳佳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的全球连线,人工智能机器人闪亮登台、施展绝技,让人刮目相看。
所有这些案例都是为人工智能采写投石问路,正全方位、加速地改变编辑记者融媒体报道方式、成员结构,有力推进媒体融合向人机一体化方向发展。
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90%的记者将下岗并不是天方夜谭、危言耸听。10%的记者将与智能机器人并肩作战,一名记者可以近距离直面指挥或在千里之外的媒体控制中心通过视频遥控智能机器人完成各种采访任务,实现融媒体向人机一体化数字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变。
要早日实现人机一体化数字新闻报道,就必须坚持宁可人才等装备,也不能让装备等人才,制定智能人才培养规划和方案,超前培养智能采编人员。
近日,新华社社长蔡名照表示,新华社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挥“媒体大脑”平台人工智能功能,积极探索智能化编辑部的标准和范式,实现人机交互和人机协作宣传报道。
人机一体化是未来媒体业分发、共享、生产的主流模式,智能机器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迅速的抓取、生成,使新闻记者能从重复、繁琐、低技术含量的数据采集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和从事更具想象力、创造力的新闻采访工作。可以预测,智能机器人将是数字新闻报道行业的生力军、编辑记者的得力助手,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满足阅读者的体验。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无论新媒体技术如何发展,人工智能永远不会凌驾于人类。只是随着编辑记者对智能机器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行业对编辑记者的科技素质、控制技术和人机协同能力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只有高素质的智能化编辑记者,才能掌控和操作采写智能机器人,促进传媒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营造人机一体化发展新业态,重塑媒体生态环境,再造媒体组织框架,真正实现人机一体化数字新闻报道。
据近日发布的《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基于领英平台的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人才数量超过190万人,其中美国相关人才总数超过85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日前,美国急需的工作岗位是人工智能,而且每年成倍增加,尤其是算法工程师。
与美国相比,无论是研究开发应用领域,还是新媒体报道领域,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最大短板。去年,“今日头条”远赴美国硅谷跨洋招才,开出百万高薪招募资深算法构架师。
然而,采取这种跨国引进高端人才的做法只能解决应急所需,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的现状,必将倒逼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的设置重新调整,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加强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走开高校与科研机构、互联网龙头企业联合培养智能型人才之路。
2017年,谷歌中国、微软、Google、腾讯、大疆、海康、华为、网易游戏、阿里巴巴、滴滴、百度、今日头条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在校招聘的算法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岗位,发出年薪水平均在30万元以上的承诺。
3月6日,南京大学官网正式发布新闻,经研究决定,南京大学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基于此,未来高等院校新闻专业也将开设智能机器人控制与报道学科,建立有关人机一体化实验室和培训基地,重点培训既懂计算机控制程序、智能设计与管理、情感机器人、图像认知、数据挖掘、知识图谱,又能系统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具有创新意识的智能型数字新闻人才。
2013年,百度在美国硅谷设立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在2016年也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并且积极招募在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方面的智能型人才。
加强高校与科研单位、互联网龙头企业联合培养智能型人才,鼓励和引导国内智能型人才与全球顶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合作开发,加强人工智能基础应用、运行维护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让编辑记者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尤其是能随时利用3D或4D打印技术制作采写设备、视频技术,精通写稿或采访智能机器人的控制程序、指挥方式、指令下达、调整任务,精通人机协同配合的工作要领,达到编辑记者的科技素质与智能机器人的高效运作的最佳结合。
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批122名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已入校。校方已同百度公司签署了人工智能专业合作办学协议,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中国软件测评中心共同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铺开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开放办学之路。
可以预测,未来将会成立人机一体化编辑部(智能编辑部),数字新闻报道团队中将会出现采写智能机器人的身影,他们将替代人负责完成平时的资料整理、搜集素材、撰写稿件、新闻采访、浏览网页、视频直播等业务工作。
在遇到大型会议采访时,编辑记者制定周密的人机一体化宣传报道计划,由一名或几名记者率领多台甚至几十台具有不同分工任务的写稿或采访的智能机器人团队,去完成以往几十个前方记者共同完成的任务,或仅一名编辑记者在指挥控制中心用手敲打按键,两眼目视视频,观看前方智能机器人报道团队所在的具体位置,随机下达指令进行远程遥控,下达采访任务、调整任务部署、分配采访力量。
结语
在智能化的浪潮中,有的编辑记者患有“智能恐慌症”,担心自己的工作将在未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抢走他们的饭碗;有的认为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鼓吹“唯智能机器论”,片面夸大智能机器人的威力而贬低编辑记者的作用。
遇到上面问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要坚持全面的观点,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与均衡论。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一万年都有两点。将来有将来的两点,现在有现在的两点,各人有各人的两点。”采写智能机器人也如此,是“两点”而不是“一点”。基于此,作为一名数字新闻编辑记者,必须坚持人机结合,反对任何将编辑记者和智能机器人简单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观点。
坚持两点论,理性看待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清醒地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正全方位颠覆媒体报道传播格局,与其对未来悲观或固步自封,倒不如让智能机器人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进一步强化智能化宣传报道理念,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拥抱人机一体化结合的智能报道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