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佛系青年以及被曲解的综艺新动向
文丨广告销售老鸟媒体上校
一、火爆朋友圈的青蛙与手机背后的我们
旅行青蛙的火爆已经是一个月之前的事情了。
不得不感慨,当下的热点就是这么稍纵即逝,严格说来这个话题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探讨的余地了,不过笔者总是习惯性地与热点保持一段距离,跟在热点之后,或许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看清楚这个变幻莫测的当下。
在《旅行青蛙》刷爆大家的朋友圈时,很多媒体与自媒体都在争先恐后地分析这款游戏为什么会火爆,得出的结论不外乎是:这只青蛙活成了我们最想要的样子,每一只旅行的青蛙背后都有一个孤独的我们。
当然也有人从社会心理学分析指出,这款简单的游戏之所以流行,是因为我们社会中低欲望的佛系青年太多了。
二、佛系青年与慢文化的盛行
所谓的佛系青年是一个舶来语,最早应该是来自日本某杂志,指的是只欲独居无欲无求的青年。2017年底在国内的突然走火,跟媒体的一则报道有着莫大的关系。
这则来自新世相的推文《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甫一推出就遭到了无数媒体的转发,并将佛系青年刷成了年度关键词。所谓佛系,按照新世相文章里的说法是指“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
与佛系青年紧密相关的还有一种慢文化,即无欲无求随意而安的文化,追求的是时光不语静待花开的意境。当然这种慢文化并不是在17年底才爆发,在年初的时候随着中央的复兴传统文化的文件中就已经初露端倪。
随着慢文化的出现,一些电视台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慢综艺,期待可以把握综艺的新动向。
三、慢综艺扎堆,为什么没有预想中的那么火
但遗憾的是,虽然屏幕上慢综艺开始扎堆,但是似乎并没有火起来。
各大卫视推出的房子系列,旅社系列,以及各种体验类的慢综艺,至今还未出现一个现象级的节目,唯一能数得上的大概就是央视的《国家宝藏》了,除此之外大多数慢综艺只能维持一个平平的成绩。
人民网和澎湃网,先后以《"慢综艺"播出过半 收视尴尬后劲不足》、《我们的慢综艺,为什么慢不下来》两篇文章探讨了慢综艺为什么不火的原因,指出很多所谓的“慢综艺”披着“慢综艺”的皮,做着“快综艺”的事。要么用力过猛,要么用力不足,少了些恰恰好的感觉。
四、慢综艺不温不火,是制作问题还是缺少接受语境
诚如澎湃和人民网所言,慢综艺的不温不火状态,与制作方急功近利的制作心态有关。的确,在眼下卫视白热化的竞争环境下,是无法容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慢综艺状态。
即使他们会竭力标榜自己岁月静好的“慢”,但是骨子里对收视的追求,对话题的渴望,以及对创收的焦虑,让他们根本就无法“慢”下来。所谓的慢综艺不过是焦躁社会里大家自欺欺人的游戏罢了。
当然即使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游戏,也需要受众来配合。但现在的慢综艺基本上是电视台自己一厢情愿的游戏,观众们的迎合度并不高,这不免让人怀疑,慢综艺是否缺少为大众接受的社会语境?
五、媒体造梦,媒体相信自己造的梦
要想知道慢综艺为何没有形成媒体期待的收视高潮,我们得回到一开始所说的旅行青蛙和佛系青年两个话题。
媒体圈对旅行青蛙做出了大量的社会学的分析,但在实际的用户调研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表示,玩这款游戏仅仅是操作简单,朋友圈都在玩罢了,和所谓的体验做父母之情,和现代都市孤独寂寞冷的个人生活经历并无太大关系(顺便问一句,时至今日你的朋友圈还会有人铺天盖地晒青蛙吗)。
无独有偶,佛系青年的火爆,也引起了部分群体的不满,乱贴标签的写作习惯,其实是对一个群体的污名化,是一种典型的以偏概全的论断。
当这些旅行青蛙和佛系青年成为热点词汇后,所有的媒体和自媒体都在争相做各种解读,于是乎媒体圈集体炮制了一个所谓的“佛系”社会语境,并且最终自己也相信了这一语境。
同样的道理,一两档慢综艺的关注度稍高,满足了媒体圈的想象期待,于是乎大家觉得慢综艺的春天来了,在各类媒体中一起筑造了这一的综艺新动向,并进而自己也相信了这一的迷思。奈何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最终媒体预期和大众反映奔向两极也不足为怪了。
六、服务观众,还是服务想象中的观众
要想弄明白慢综艺为何火不起来的原因,我们还得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现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到底是谁?
《2017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有超四成用户不再接触传统媒体,另一方面中老年观众却依旧是电视机前忠实的用户。
但是我们的综艺节目大多数还秉持着“得90后得天下”的理念,一个劲地追求着年轻人的口味。我们究竟是在服务观众,还在服务想象中的观众?
回顾2017年热播的综艺也好、电视剧也好,现象级的内容大多都是横跨年龄障碍的,并无明显的受众区分,换而言之,兼顾中老年人口味的内容或许更能获得成功。近期湖南卫视播出的《亲爱的她们》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七、服务全民收视是伪命题,垂直细分成媒体新趋势
综艺节目能不能服务全体受众?90年代的春晚或许可以,但是现在基本上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了。年轻的用户正在远离电视,我们如果一味迎合年轻受众,无异于缘木求鱼;仅仅巩固中老年用户群体呢?这似乎又是主动自绝于年轻群体之举。传统媒体的综艺究竟怎么办?
对于一线卫视而言,他们依旧可以斥巨资请最贵的明星,造最大的声势吸引用户,但是对于财力不济的二三线电视台而言,这个时候或许就应该学习学习互联网的垂直细分降维打击了。一些移动端的自媒体只聚焦特定的领域,如育儿、职场、读书、情感等,往往能做出不错的成绩。
传统媒体应该找寻到自己节目的核心目标观众,根据这部分受众的爱好,精确定制节目,除了尽力将受众拉回电视机边外,借助网络的二次传播或许是一种新的选择。垂直细分的综艺节目受众未必广阔,但是留下的用户却绝对忠诚。
八、2018年综艺会走向何方?
虽然眼下的慢综艺不温不火,但是2018年的“慢综艺”却仍将呈现出喷薄发展之势。除了盲从之外,政策的收紧,也让各家电视台开始挖掘最安全的综艺模式。但是慢综艺要出现爆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细分化的慢综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群众基础,叶公好龙大有人在。
除此之外,综N代仍将会成为2018年综艺的新常态,毕竟,重复老套路比打造新爆款容易的多。
至于网综,可能《中国有嘻哈》会成为绝唱了。而韩国立法反击中国综艺剽窃,或许会让国内的综艺创新成为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