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养了太多懒汉
作者:朱学东
传统媒体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且是不可逆的。这种不可逆的衰落,技术进步是决定性的力量,自不必多说。
但是,如果只看到技术带来的困境,而没有看到传统媒体附着在腠理的各种病患,则归因于技术就成了一种借口,会死得更快。
养懒汉,是传统媒体腠理之病的一种。
什么叫养懒汉?
过去我所见识到的那些个报纸杂志,从老总到编辑记者,无论坐班不坐班,其实大多是工作量不饱和的。稍微多一些活,要求严一些,便怨天尤人,称自己是“新闻民工”。工地上的民工哪有这么好的命!
我曾与某著名媒体的人交流,当时我惊讶于他们的工作如此自在,我觉得都不用政治压力,光这种松弛,早晚会干掉这家著名媒体。后来我了解了互联网媒体平台的工作节奏,以及自媒体创业者的努力后,已不再惊讶。光是努力这一条的比较,就足以早晚让传统媒体陷于困境难以自拔,也包括我做过的媒体。
大多数传统媒体表面上有严格管理,但其实都还像传统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那样,在包养懒汉啊。
许多人不爱听这句话,但这是事实。
为什么传统媒体会养懒汉,愿意养懒汉?我后来反省总结,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传统媒体都是书生办刊。书生办刊,首重情怀。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救世济困的职业,自然高其他奔忙养家糊口的职业一筹。
落到管理上,情怀需要涵养,需要调整,需要补给,自然不能太累。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太累了难以出好的作品。于是,最好工作量要低待遇要高,要放羊不坐班,有自己支配学习充电的时间……
反正,就像那中举的范进,得好生伺候着。写不出高质量的稿件,都是条件不好待遇不高闹的。所以,得有充足的人手。所以,机构得庞大。
当然,在传统媒体机构里,管理层和下面,无论是出身还是精神及心理,大多都是同构的,所以一拍即合。
二是与传统媒体发展的历史相关。当代中国的传统媒体,最初是从机关的延伸而来,是类机关的事业单位,后来有了市场经济,这一块因为是意识形态的阵地,攸关政权的掌控,有很高的政治准入门槛,所以,即便后来有市场竞争,也是不完全市场的产物,烈度有限。更可以说,过去,传统媒体的利润,是政策和行业垄断的利润。所以,在一个政治垄断的背景下,在严格的媒体准入制度下,在有限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们都不曾有过像新媒体像其他开放市场那样严酷的竞争,曾有过的很好的生活,都把我们养成了懒汉,即使到今天,我们在精神上依旧没有放弃类似旧时的大锅饭,即使活不好,反正也死不了。这样的氛围里,和光同尘是必然的。
于是,这成了传统,成了惯例。
所以,往好的方面说,传统媒体自身的管理是人性化的,往不好的方面说,代表着低效的无能的。
明显的对比是,这些年勃兴的互联网媒体平台,以及移动互联时代的自媒体创业,相较传统媒体,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里边的机构,要么是美元下的蛋,要么是自己的钱,其老板是资本,资本面对市场风险,追求的是效率,而不奢谈情怀人性,而且资本和技术管理层与书生文人管理媒体最大的不一样,就是出身、情感和心理和下属都不一样,按市场规矩办,不会有传统文人同构情感下的怜香惜玉,所以互联网媒体平台及自媒体等在市场上竞争的残酷惨烈,传统媒体不可同日而语。
举个例子,在传统媒体机构拿8000块钱的记者,跟互联网媒体行业拿8000块钱的相比,传统媒体人要求有足够的时间涵养,要求不坐班,但人家呢?人家才是真正的民工,传统媒体人哪算什么新闻民工?不是民工,是士大夫,是知识分子,最起码是读书人,很清高。
但,一进入互联网媒体平台,全都变了。因为人家才不睬你文人书生特殊的清高骄傲呢。
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的传统分野,大家开始在一个市场上竞争,拼内容,拼营销,拼技术,拼人才,拼资本,拼管理……传统媒体的情怀低效,遇上互联网媒体的“无情”高效,加上人家的机制技术等优势,其结果可想而知。
技术正在冲击瓦解着传统媒体的组织架构,从组织到个人,都要学会野生,学会在残酷环境里生存。那些在传统媒体里抱怨自己是新闻民工的人,到了更讲效率的环境里,也能够学会生存。所以,残酷环境里并不一定生存不好。
懒汉是过去传统媒体的陋习圈养包养出来的。书生办刊的清高和骄傲,带来的低效无能,其实也是我们传统媒体走向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认识不到这一点,死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