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综艺围绕90后量身定做,是否与观众年龄结构背道而驰?
文丨梁湘梓
一方面,据《2017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90后群体比其他群体更易接受网站自制内容,毫不夸张地说,90后已经不看电视了;另一方面,却是中老年观众群体仍然占据着电视观众相当的比例。
虽然在大多数节目内心“全民收视”是最高追求,但是目前节目对年轻群体的偏爱,是否反映了观众结构的痛点呢?
1、何时,“90后”成为了节目被标出的对象?
不知从何时起,“90后”成为了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
去年“双十一”引爆的一个话题是“第一批90后开始秃了”,理由是数据显示的是“90后”开始大量购买防脱发洗发水;随后,还有各种关于“90后”的话题,例如“第一批90后的眼睛快瞎了”“第一批90后的身体已经垮了”“第一批95后已经离婚了,80后90后还在相亲”……
而在综艺节目领域,“90后”也成为了被重点关注的对象,2017年浙江卫视的《高能少年团》,芒果TV的《2017快乐男声》等等,2018年的《中国新相亲》都主打着“90后”,几年前还在说“正在登场的‘80后’”,如今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是的,“90后”就这样成为了卫视综艺的主力军。
而这些节目的共性,除了明星嘉宾大多是“90后”,参与人员大多是“90后”,更为重要的是节目传递出来的态度甚至也都是“90后”的。这样的制作逻辑可以理解为节目是想抓住年轻人的心,于是它们需要找到年轻人感兴趣的一切,无论是人还是物。
正如当时《高能少年团》的节目负责人所说,“节目嘉宾和选题都是围绕‘90后’量身定制的,‘成长十二课’的主题设置,也是希望少年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是的,这就是如今卫视综艺对于年轻观众偏执的爱,相亲节目扬言要帮“90后”解决婚姻大事,可还有那么多单身大龄70、80后怎么办?户外综艺也要用“90后”嘉宾为节目带来流量,各种选秀更是“90后”的主场,毕竟他们再不上场,“00后”又来了。
2、电视观众群体结构在发生何种改变?
可是对于节目制作方而言,这样对年轻观众的挚爱,将年轻观众作为主要的目标受众真的是明智的选择吗?这其中需要调查的问题就是,年轻观众又还有多少在看电视呢?
根据CSM媒介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电视收视的总量就已经下滑,日均观众规模缩小;而一线卫视所累计的到达率的表现相较于2016年有所下降的直接原因就是电视整体晚间的开机率下降,尤其是15到24岁、24岁到34岁的观众似乎早已离开电视机,由此,电视观众群体还是以中老年人唱着“主角”。
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爱看电视”,有人说是电视里除了婆媳剧就是千篇一律抄来抄去的娱乐节目;也有人说是现代人要求的高效率和电视企业的逐渐下落,在年轻一代里的市场越来越小。
“不要说几十集的电视剧,就连两个小时的电影,在一些九五后的新生代里也并不吃香。”
知乎网友“吴吴”说:“在哔哩哔哩这种以年轻观众为主要消费对象的网站里,不难发现,那些点击数高的往往不是电视剧和电影,而是一些鬼畜视频或者个产视频。他们往往时间短、节奏快、有爆点,能给年轻观众一种精神上的快感。
电视剧在年轻一代中,一旦集数时长相对较长,观看人数就会打一定的折扣。这种现象符合年轻一代,他们讲究高效率,高品质的生活。精神往往领先于肉体,一旦肉体领先于精神,人就会没有安全感,在人越发讲究外表,而自身的不足,更加迫切人们吸收更多的内容来充实自身。”
可见,对于电视综艺而言,其实其稳定的用户群体还是中老年人,而为了找准年轻人的主要消费市场,当电视综艺越来越“90后”的时候,其也是为了迎合年轻一代,并且这种迎合是出于节目制作方自己的想象而已,真正的观众却并不一定买单。
于是,在电视综艺期待的“全民收视”很难实现的现实面前,到底是要一味迎合年轻观众还是要更加巩固中老年群体,似乎成为了一个永久的难题。
而这也反映出了电视观众结构的痛点——确实在“90后”这一个年龄段出现了“断层”,虽然目前又有业内人士说“年轻群体正在回归电视。”而这也许是还尚未掌握“自主权”的“00后”的贡献?
3、抓住了“痛点”,又该如何破?
那么,既然“90后”正在与电视渐行渐远,那么电视综艺除了如此直接的喊出“节目是做给90后看的”的口号之外,还能够如何去做得更为合理呢?也许,网综一直在深耕的“垂直细分”也能为电视综艺提供一些启示。
在互联网上,不少网综就是“垂直细分”的结果,比如各种萌娃节目、育儿节目、脱口秀节目,甚至是音乐选秀等等,它们都有着自己清晰的、且并不宏大的目标受众群体,例如职场精英、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夫妻等等。
其实,将观众进行细化是文化消费升级带来的必然结果,各种亚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归属感的建立等等,可能这才是如今对于目标受众的精确定位法。
因此,对于电视综艺而言,虽然“电视媒介”的属性是面向大众,它有浓厚的大众传播色彩,但是面对着已经在走下坡路的电视综艺的现实而言,为了尽可能的巩固中老年观众的同时又吸引年轻观众,可能就不能“心怀天下”却只将“90后”标出,而是应该根据例如场景、主题、形式、情怀等等进行细分更为合适。
比如以情怀作为节目的调性,《年代秀》《熟悉的味道》《金曲捞》甚至《我想和你唱》其实都是代表。它们主打的就是一种怀旧的情绪与氛围,而这种“怀旧”正是“全民”都可以感受到的。
再比如以场景为题,《向往的生活》以农村场景为主线,而《亲爱的·客栈》则是以泸沽湖边的一幢客栈为主。这些场景来源于生活,因此它们是没有特别的“年龄”区分,可以说是“老少皆宜”。而将观众吸引到这个“场景”后再去如何运作,每个节目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起码前提是观众已经“入局”。
所以,对于电视综艺而言,可能最根本的问题不是如何让年轻人坐在电视机前看节目,而是首先找准节目首播线上的核心目标人群,再通过符合人群特质的节目形式和情怀氛围去黏住他们,进而对节目进行传播。
由此以来,可能节目更能收获稳定且有特质的观众的关注。并且当这部分有特质的观众通过互联网对节目进行“二次传播”之后,节目也能获得更多的效益,这也许比节目收获了多少年轻人更有意义。
因此,虽然对于电视综艺而言,观众结构有“痛点”,但是懂得见招拆招更为重要,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