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从八小时音视频直播,看可视化操作对广播空间维度的拓展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18/1/27

作者:陈雅峰 舒 风 叶海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如滔滔洪流,势不可挡,在“人手一机”的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已然改变,而随着国内流量资费下降、网速提高,手机视频直播变得越来越普遍,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但媒介技术的发展史证明,任何一种传统媒介都不会因为新的媒介的出现而消亡,而是会遵循“适者生存”的法则,同占有强势地位的媒介进行联合或融合。很显然,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不再固定于某一个时间、地点或某一种需求,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媒体,人们对文字、声音、图像的细分需求逐渐向交互式方向转变,对于媒体而言,这一转变意味着立体化传播正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又一趋势。广播可视化正是传统广播媒体利用互联技术的融合,将广播由单一线性传播拓展为立体化传播所进行的大胆尝试。

  2017年宁波市着力打造“名城名都”建设,作为“书香宁波”项目重头戏之一的宁波首届朗读大赛,由宁波广电集团经济广播具体承办。8月18日,朗读大赛正式启动,经济广播推出了长达八小时的音视频联动直播节目《八月未央》,通过广播频率进行音频播出的同时,宁波广电网“点看宁波”同步进行了网络视频直播,文字、图片、声音、画面全方位呈现,在没有进行大规模宣传和推广的情况下,视频直播瞬间最高观看人数超过7.4万,八个小时直播过程中,累计观看人次超过28万,这还不包括广播实时收听和点播、视频回放的受众人次,这样的数据让人意外,也让人惊喜,体现了互联网融合在传播上的巨大优势。本文就将以此次直播节目为例,介绍广播可视化操作方式,探讨可视化在拓展广播空间维度、提升影响力方面蕴藏的潜力。

  一、可视环境下,广播内容及形式必须打破传统扁平化设计理念。
  我们知道,现如今日常广播节目大都采取直播状态,节目时长一般很少超过两小时,原因是节目时间越长,主题越难集中,节奏容易散漫、拖沓,同样受制于节奏,大型户外直播节目也很少超过两小时。但是在应急状态下,比如地震、台风、洪涝、冰雪等灾害性天气及其他突发性情况下,广播、电视节目也会打破时间限制,调动、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进行长时段直播。

  作为一档针对性较强的广播节目,《八月未央》在最初设计时,定位为一个标志着宁波市首届朗读大赛正式启动的主题宣传节目,内容不外乎活动介绍、领导讲话、嘉宾连线、听众参与等。但是经过梳理,我们发现很多素材都可以通过“朗读”这条主线串联在一起,比如书店、图书馆、舞台、社区、学校、作家、诗人、藏书家、读书俱乐部、专业播音员、普通朗读者……,显然,普通一档节目已经难以承载如此庞杂的内容,更何况像书店、藏书人家这样具备空间感的地方,只是靠“说”一种声音传播的方式,形式单一,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恰缝此时,我们正在尝试利用移动直播车进行小型音视频直播,将移动直播车开到汽车4S店、检验检疫中心、警犬训练中心等地进行实况直播,技术操作上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于是我们提出大胆设想:如果引入可视化操作,直播室与移动直播车内外进行联动,这样就可以拉长直播时段、变换多个场景,将更多内容糅合在一起,更集中、全面、立体地呈现宁波的读书版图,从而使“书香宁波”概念更深入人心。经过综合考虑,直播定在早上8:00--16:00,时间跨度长达八小时,对于单一主题宣传活动来说,这的确算得上是“超长时间、超大规模”的大动作了。
 
  音视频同步直播的概念明确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必须颠覆原有的传统广播节目制作理念。广播节目向来以“听”见长,但视频操作介入后,节目不仅要好听,更应具备可看性,因此在节目设计上,也必须打破广播节目扁平化设计思路,不能靠一个话筒,一副耳机,一成不变坐在直播室完成节目了,而是要引入流动的场景,鲜亮的色彩,好看的画面才行。为此,我们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工作。

  1、对原有直播室进行重新布置。
  参照小型演播室场景,我们在直播区一角安置了一对颜色鲜艳的沙发,还专门制作了印有本次大赛标示内容的灯箱,如此一来,主持人在主播台前操作,背景灯亮起,呈现的画面就不再如往常那样单调沉闷。同时,这个角落也可以作为采访区,嘉宾坐在沙发上与主持人面对面交流,更加亲切自然。考虑到要请市领导在直播室宣布大赛启动,我们还特意在沙发前放置了启动球,布置完毕后,一个完全具备小型演播室和舞台功能的广播直播室出现在我们眼前,空间虽然有限,但整个画面看上去层次丰富,色彩饱满,也难怪当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文杰在直播室触亮启动球后,马上坐在沙发上接受采访,他由衷地感慨说这真是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

  2、大胆创新,设计灵活多样的节目型态,让广播即可听更可看。
   “书与朗读”是节目大主题,在八小时直播中,除了呈现大赛启动仪式全过程,还要介绍四个特色书店、四所学校、一个图书馆、一个藏书人家、一个社区、若干风格迥异的作家以及其他嘉宾,由于容量庞大,必须对这些资源进行精细化梳理,充分考虑音视频播出的不同要求,设计出最合理的节目型态。
  第一个小时是直播重头戏,我们安排了八位身穿白色汉服的小朋友,在直播室里诵读四十首古诗词,朗朗读书声里,市领导宣布首届朗读大赛启动。以往这种启动仪式大多在户外举行,租场地,拉横幅,兴师动众,热闹喧哗,而我们首次在直播室里完成仪式,既隆重又轻巧,对于市领导以及广电集团领导的采访,也始终没有离开读书这个话题,主题非常集中,过程也非常流畅。

  对于四家特色书店,我们也设计了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十里红妆书店以移动直播车为主,前半部分展示书店老板李皓雄厚的播音功底,后半部分展示书店精彩纷呈的各种活动;新华书店则侧重于“大”而“全”的特色,并将正在进行的“青少年严明思想演讲赛”的部分选手请到书店现场讲演;奉化三味书店,我们更是请出了为书店拍过电视专题片的电视台编导,以记录片、直播室嘉宾、电话连线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书店老板卓科慧深厚的人文情怀;枫林晚书店则是以书店老板与作家对谈方式展开。在介绍学校的读书活动环节,由于正值学生假期,我们采用了记者采访、电话连线以及教师现场配乐朗读等方式,呈现了小学、中学、职高、大学等不同层次的学校的读书现状。至于几位作家,虽然都是安排在直播室,但我们采用的方式也尽可能多样化:主播沙发访问、作家对谈、作家朗读、主播台主播以及嘉宾朗读等形式交替出现,内容充实,画面也很好看。

  二、 立体化操作下,节目架构更清晰,内容展现更充分,广播节目的空间维度得到有效拓展。
  突发情况或应急状态下的大直播节目,人们更关注时时变化的动态信息,因此只要不间断播发最新消息,就可以成功吸引受众注意力,应该说,这是一种以静态方式呈现动态信息的传统广播形式。而《八月未央》大型直播节目,主题严肃,内容也并不具备太强时效性,怎样留住听众和观众?我们依靠多媒体运作,将八个小时节目进行分解,分配3.5个小时给直播室外,通过移动直播车和手机音视频连线在五个场景直播,如此一来,八小时节目就在在不同场景之间、场景与直播室之间切换,再加上直播过程中,微信互动和弹幕刷屏连续不断,因此形成了以动态方式呈现静态内容的立体化直播新型态。
 
  音频与视频,一个靠耳朵听,一个靠眼睛看,如何在大时段直播中,既让听众听得津津有味,又能让观众看得赏心悦目呢?按照可视化要求,我们需要思考新的节目架构,配置适宜的节目内容,做到疏密有致,动静相间,内外结合,既能充分发挥音频与视频各自优势,又能让音视频相互补充,让所有的素材都紧密围绕中心主题展开,同时每个场景都具备一定的听觉和视觉吸引力,从而使整个直播节目的空间得到延伸。

  1、音、视频节目框架各自清晰界定,又立体交互。
  八小时直播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场景变化大,参与人员众多,弄不好就会让人眼花缭乱,为避免听觉、视觉双重困扰,必须清晰界定节目框架。为此,我们首先将直播室人员固定化,上午四小时一对主播,下午四小时另外一对主播,再以直播室为中心,与五个外景进行音视频连接,切换与若干直播室嘉宾、电话连线嘉宾之间的联系,类似于“中央厨房”形式,由直播室控制节目整体进展和节奏。其次,我们针对音视频播出的不同特点,制作了两套指引体系:音频方面,采用时间轴指引方式,按照节目流程,制作20个样式统一的引导片花,在不同时间点、不同地点,清楚说明此时此刻,主播是谁,嘉宾是谁,场景在哪里,同时为每一位嘉宾制作了身份信息片花,在需要时插播;视频方面,我们则用相应的文字、照片、画面进行推送,提示节目进展、主要内容、嘉宾信息,同时专为本次大赛设计了海报、LOGO,并调用现成的电视专题片,在广播播放广告的间隙,快速替换,使画面始终处于有内容、有信息的状态。如此一来,广播和音频都按照各自的节奏,有条不紊地同步进行,脉络清晰、架构完整。两个播出通道互不干扰,又互相联结,时而叠加,时而分开,互相呼应,呈现出立体交互的效果。

  2、立体化操作,使内容展示更有力,层次更丰满。
  大量外景介入,使广播节目的可看性大大提升,而在不同时间段,我们希望呈现不同的亮点,因此也安排了一些细节,但在可视化语境下,有些细节出乎意料大放异彩,使得主题展现更加充分完善,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广播节目的空间维度,使节目在层次上更加丰满。

  比如在甬上藏书家杨曙光先生的家,两位主播换上拖鞋,跟随杨先生挨个房间参观,一排排书柜整齐排列,丰富的藏书让人惊叹,当主播与杨先生坐在客厅一起朗读时,阳光斑驳,书香扑鼻,画面唯美雅致;在高新区金领公寓,两位主播带领大家参观社区宽大的阅览室和满墙的奖状,当两位帅气的小伙子在镜头前声情并茂朗读时,优美的声线及帅气的外形引得大家纷纷弹幕点赞。
 
  而当画面定格在直播室时,我们也尽可能让声音和画面更富变化。比如在直播室采访出版社总编辑袁志坚与作家徐海蛟时,我们安排了两个摄像机位:一位主播坐在采访区沙发上,与两位嘉宾谈笑风生,另一位主播与一位小朋友坐在主播台前朗读采访中提到的作品,当孩子朗读时,主播现场为其配上悠扬的音乐,孩子清澈透亮的声音完全契合作家的文字风格,听上去令人倍感温馨。在介绍畅销书作家午哥时,主播在采访区,翻开午哥的书,从粉丝的角度,讲述每一本书的来历,从书名、封面设计到内容,亲切随意,又细致生动。类似的互动形式与以往直播室文化类访谈节目很不一样,不仅作品得到立体展示和深度挖掘,作家也在拉家常式的状态下,妙语连珠,金句迭出,个性、谈吐也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现,节目显得既有张力,又有活力。

  三、音视频同步播出,要求各部门协同配合更加紧密。
  所有内容的准备、策划最终都需要依靠技术来完成,我们知道,音频与视频的运作方式不同,采集、传输和接收方式也都不同,音频部分需要全部汇总到广播直播室播出,视频部分需要通过视频传输线路汇总到“点看宁波”平台播出,这对习惯了单兵作战的传统广播从业人员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期间不仅需要清晰的直播框架、精确的流程编排,还必须兼顾机器、人员的合理统筹和调配。我们在直播室配备了一个固定机位,一个移动机位,在每个外景配备相应的音频和视频技术人员,各自负责音频、视频采集和传输,外景主持人通过移动直播车设备或手机,信号分别传回广播直播室和视频平台,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切换,各部门分工明确,协同作战,保证了整个直播顺利完成。

  在八小时不间断音视频直播中,平日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主播们纷纷亮相,而整个直播除了借用本集团网络部与广播楼宇技术部相关人员外,所有工作都由本频率工作人员完成,在没有投入过多额外成本的前提下,宣传效果却成倍增长,这样的结果令人鼓舞。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是首次进行大规模超长时段音视频内外联动直播,还是留下一些遗憾:比如为方便视频切换,我们在总监办公室设立“点看宁波”操作平台,但因受制于普通办公网络传输容量,视频播出部分常常卡住,不能保证连续流畅播出,观感受到一定影响;再比如,部分外景直播使用手机终端采集,建筑物的不同方位,手机信号强弱不均,遇到信号不稳时,声音、画面会时断时续,影响播出效果。这些问题也有待于在日后的实际操作中得到更好的解决。
 
  随着手机视频直播变得越来越普遍,视频会逐渐演变为信息的主要载体,视频直播很有可能将成为下一个社交新模式。在2016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意见指出,力争在两年内,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在局部区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特色鲜明、形态多样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新格局。我们希望广播在未来能持续不断地吸引听众和用户的注意力,因此,广播音视频直播不仅是广播节目在型态上的突破,更是互联网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媒体变革的大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所做的探索和努力具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