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u0026#34;好吃\u0026#34;——不是味觉,而是感觉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23/6/16

大到酒店席宴,小到居家日常,餐桌上总会问到“好吃不好吃”,回答也是因人而异。同样的食品,因为口味的习惯各有不同。

中国人常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也总说最喜欢的是妈妈的味道。出生以来,味蕾的长期习惯和地域口味特点就决定了众口难调。

要说好吃,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远到《舌尖上的中国1》,近到《风味人间》,有多少美食是我们看的时候垂涎欲滴,而真到当地品尝完后确觉得不过尔尔。

就连餐饮巨头,为了一句好吃,也是倾尽内部外部资源,一干就是5年的打造好吃体验。

好吃,其实是一种感觉。让顾客觉得好吃,就是创造“好吃感”。

味型的好吃感——贴近本地味蕾

餐厅都都有主要经营品类,但如果直接拿着该品类的味型,放到当地开售,就难免出现偏差(千万人口的大城市除外)。拿开在内蒙古的重庆火锅举例,如果这家重庆火锅确实直接使用重庆当地的原料和配方,那估计过不了多久就得考虑关张。因为本地干燥,虽然爱辣的人也不少,但也很难冒着经常上火的风险去图一时的痛快,减减辣度,换换配料,虽然有失正宗,但顾及了本地胃口的感受。所以,不管天南地北,还是本地口味,本地化的味型调整是首位,至于调整的程度如何,就看本地顾客接受程度了。

客群的好处感——聚焦核心客群

专注专注再专注,餐厅开业时想必已经确定过目标客群,一定是有消费能力的最大顾客群。但事实上除了一些特色餐厅,自然就把客群分好了外,其他餐厅很容易陷入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的陷阱,希望覆盖的客群越多,营业收入越高,经营风险越小。最后产品越来越多,顾客越来越少。事实上,能把自己最大客群经营好,他们的口碑传播和复购力,是足以让餐厅持续盈利的,而统一的客群对于味道需求也几乎可以视作一致,实现好吃更容易。西贝的顾客看上去虽然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仔细想想,他的客群是那么广泛吗?

对比的好吃感——稀缺放大特点

火锅在美国捞金,东北菜在日本受宠,西北菜在北京发迹,稀缺性是获得好评的捷径。看到大街上餐厅写着妈妈的味道,我就会觉得这个卖点很烂,就相当于给自己树立了无数个标准,有50个顾客,就有50个妈妈,50个标准敢问谁能实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把一地的优势产品卖到另一地,好吃的评价标准就变成了一个,是不是更容易操作。西贝的羊肉菜品在外地,先不说做法和配料,单说用内蒙科尔沁羊肉这一条,就足够当地人民点赞了,顾客觉得好吃也就更容易达到认同。

营造的好吃感——仪式感做强化

一说到仪式感,大家可能很容易往华丽的、庄重的、繁文冗节的方向想,我觉得仪式感是一个中性词,但凡能让你不由自主的适应客观环境的体验,都属于仪式感的范畴。吃法餐的流程和礼仪是仪式感,农村的流水席也是仪式感,旺顺阁上鱼头也是仪式感,各地都有一种餐厅,老板态度特不好,环境也是脏乱差,但就是人多,因为东西好吃,任何人到这家店都会放下那份矜持,乖乖接受这种“虐待”,这也是一种独特仪式感,所以说,能营造出一种特有的仪式感,是对好吃的强化。大部分餐厅会做的比较“中庸”,就是缺少了让食客能够感受到、记得住的仪式感。

体验的好吃感——全面的感观刺激

体验就是人的整体感受——吃到的、闻到的、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在对顾客整体感受的好吃打造效果上,西贝说第二,可能没有人敢说第一。并非是多么粉西贝,而是西贝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最重、最全,得到的效果也是最明显。先是无处不在的“好吃”广告语、一整排的高清产品视频,进门后一眼望到的明档制作及空气中炖菜四溢的香味,再到主推菜品的宣传,还有服务员关于产品的用心介绍,整体精致的装修氛围,还有像我这样动辄就以西贝为例的免费宣传,以及忠诚顾客的口口相传,非常全面完整的打造出了一个“好吃”的空间,让你满眼满耳满脑都是好吃,无处可逃。

除此之外,味道的独特、原料的品质、食材的新鲜、食品的安全、顾客的口碑等等,都是实现“好吃感”的重要因素,所以说产品是否好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是不论大店小店,不能因为系统的繁琐就放弃对“好吃感”的营造,或许只是一句简单的“吃法介绍”,就能让顾客从此爱上你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