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然:因扮演“邓世昌”爆红,晚年零元拍广告,却惹来骂声一片
尊敬的罗皮尔先生,难道我大清保护自己的江山,是轻举妄动,难道我北洋水师出海抗击倭寇的侵略,是惹是生非,难道倭寇卑鄙的侵袭,不宣而战,反而是我大清在肆意挑衅?难道只有我们坐以待毙,你们才好说话?简直颠倒是非一派胡言。
这是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慷慨激昂舌战西方列强的片段。
《甲午风云》是1961年初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完成拍摄的一部电影。那个时候,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百废待兴,而这部电影的出现,如同一阵强心剂,鼓舞了全国亿万观众。
剧中邓世昌的扮演者李默然,凭借极其出色的表演,成功塑造了这位铁骨铮铮、宁折不弯的爱国将领形象,尤其是痛斥洋人、泣血请战等片段,无不让观众大呼痛快。
李默然的表演得到了全国观众认可。很长一段时间内,李默然随着荧幕上邓世昌的形象,也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他所到之处,很多人都会双手抱拳做作揖状:给邓大人请安。
可以说,在观众心中,李默然就是邓世昌,他不仅要做好自己,还要做好邓世昌。
在那个冷静压抑的年代,人们在李默然身上倾注了少有的热情和追捧。
因此,当90年代初,观众在央视的一则胃药广告上看到他们的“邓大人”时,心中的英雄形象轰然倒塌,一时无法接受,如雪片的投诉信寄到李默然手里。
他们纷纷表示对他非常失望,指责李默然“为了钱埋汰自己”、“丢了一个老艺术家的脸。”
当时,商业广告与艺术家之间,泾渭分明。
那为什么时任中国戏剧协会副主席的李默然,要冒着被骂甚至晚节不保的风险去帮企业做广告,从而开创 “名人拍广告”的先河?难道真的是为了钱?
这一切,得从头说起。
01 悲苦的童年1927年11月28日,李默然出生于哈尔滨市一面坡镇,那是一个四面环山,但并不闭塞的地方。
李家有兄弟姐妹共8人,日子过得极其艰难。饥饿和疾病,是李默然童年最深刻记忆中的一部分。
在李默然四岁这一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入侵东北三省。
1932年,东北全境沦陷。
李家几十人和东北数千万同胞一样,从此饱受亡国的屈辱与苦难。
国难当头,令李默然一家原本贫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年幼的李默然,则过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那时,每天一大早,幼小的他穿着母亲特意缝制的棉袄,去日本人开的商店买烟,每次只能买两盒。
整个早上,他需要来来回回地排很多次队,直到把棉袄上的口袋都塞满,才拿到别处卖。
一盒烟只能赚一分钱,一天的收入只有两三毛。可就是这几毛钱,能买好几个馒头,让一家人不至于饿肚子。
后来,李默然这样形容小时候的经历:那时的自己,像个流窜犯,在日本人的眼皮子底下,赚取可怜的差价。
然而,倒卖烟卷被日本人视为经济犯的范畴,往往隐藏着极大的危险,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李默然就有一次在卖烟卷时,被日本警察发现,遭到一番毒打,左边两颗牙被打掉。而日本警察还认为不够,直接吐了李默然一脸唾沫。
这一幕,深深地刻在幼年李默然的脑海里,对日本侵略军的仇恨由此生根发芽,与日俱增。
正是童年时期的真实生活经历,让后来的李默然演活了邓世昌——他饱含热情,体恤民众,自带山河破碎感,对日本侵略者由衷的愤怒和仇恨,完完全全地释放出来,也成就了银幕上的一代经典。
被打落的两颗牙,李默然一生都没镶过,为的是永远不忘记童年的苦难生活,以及对侵略者刻骨的仇恨。
02、蹭戏蹭出来的戏剧演员1935年起,为了生计,李默然一家搬到牡丹江市谋生。
此后的十年,李默然度过了人生中最艰苦的一段时光。
少年李默然,已经肩负起养家的责任。他每天都到当地繁华的东安市场,倒卖一些小商品。这条伪满洲国时期建造的商业街,除了拥有林立的商铺外,还有众多戏院。
戏院,让少年李默然接触到另一个世界。
李默然经常到戏院里兜售生意。每次卖完烟卷,他就留下来蹭戏看,算是当犒劳自己的小小福利。
日复一日,耳濡目染,李默然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一个戏种,每一出,每一场,每一处台词对白,李默然都一一默记在心。
通过这样的方式,李默然蹭看了当时牡丹江所有名角演的戏。
然而,在李默然看来,演戏远比看戏过瘾。
不知从何时起,他喜欢和小伙伴们模仿角儿们的戏,姿态、身段、唱腔,模仿得惟妙惟肖。有一次,他用树棍子当马鞭,玉米须当胡子,有模有样地演全了《大登殿》。
15岁,他竟然能独自为家人演完《武家坡》,家人大为惊讶,但也失落无奈。他们没能力送李默然拜师学艺。
但李默然对戏剧深深着迷。演戏,成了李默然和亲人们苦中作乐的方式。
1945年夏天,李默然在邮局谋得一份工作。有一天,李默然在邮局后院的一间屋子里,听到一些特别的声响。
凭着直觉,他停下听了一会,然后心不可抑止地狂跳起来。
多年蹭戏经验告诉他,屋里面有人在演戏。
李默然猜得没错,确实是邮政局的话剧团在排练。
从此,李默认每天都在空余时间到这屋子外偷看。没过多久,他就将整部剧的台词记住并背下来。
也是天意。一天早上,李默然在打扫卫生,嘴里却在轻声念念有词。
恰缝话剧导演李季路过,突然 ,他停下脚步,转过身,诧异地打量着这个扫地的年轻人:他正旁若无人地念着剧中台词。
再看这年轻人的貌相,人生得高大英俊,浓眉大眼,五官立体, 声音如雷,气势雄厚。
略作思考,李季对李默然说出了足以改变他一生命运的话:“你愿意来我们话剧团吗?”
李默然自是欣喜若狂,忙不迭地点头。那天晚上,他激动得一宿没睡。
李默然非常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抱着感恩之心,做事态度一丝不苟,即使是一个简单的仆人角色,他都演得非常认真。
而他充满舞台化的举动,更让李季惊讶,何以一个从没有过舞台经验的人会有如此纯熟的舞台意识?
其实,这全得益于李默然多年的蹭戏、琢磨戏的积累。
同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李默然和东北的千万同胞们,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此后不久,李默然和他所属的邮政局话剧团,有机会排演了一些较为大型的话剧,李默然也获得了更重要的角色。
03、从小角到名角,成长为一代艺术大师1947年,20岁的李默然得到一份工作——东北文协文工团的正式成员。
在这里,他从事的是所热爱的戏剧表演事业,过的是半军事化管理下的集体生活,这些,恰恰是从小过惯颠沛流离生活的他所喜爱的。
李默然虽然很有表演天赋,但在学习上,从不敢有半分怠惰。进入文工团后的短短三年间,李默然利用业余时间,博览古今中外的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著作,做了大量笔记,完成了一个戏剧人最基本的知识储备。
李默然对戏剧表演和创作始终抱有很大的热情。1945年到1986年间,他参与了《风雪之夜》、《纪念碑》、《日出》、《李尔王》等大量剧目的创作和表演。
从小戏到名角,从龙套到主角。李默然演活了一个个戏剧人物,创造出中国话剧舞台上一个个经典。
其中,除了蜚声全国的《甲午风云》中的邓世昌,李默然在1986年出演的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更是将中国的戏剧推上世界的新高度。
国际莎士比亚学会主席菲利普布罗科班克在看完李默然三个多小时的倾情演出后,激动得冲上舞台握着李默然的手说:“你是演《李尔王》的五国演员中,最出色的一个,你是中国的李尔王。”
然而,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李默然艰辛的付出。
《李尔王》的结尾处有一幕,李默然要把演小女儿的演员抱起来,然而彼时已经59岁高龄的他根本抱不动,只能抱着她跪在地上。
结束谢幕时,李默然没有循例向观众鞠躬,而是绕着整个舞台检场。
那是他亲自设计的一幕。因为演完后,他太累了,喘得厉害,根本无法完成谢幕。
李默然凭借着惊人的学习能力和毅力,从一个小学没毕业的顽童,逐渐成长为一代艺术大师。
然而,这位将戏剧视若生命、将观众放在至高无上的艺术家,有一天却发现,他所热爱的戏剧,丢了观众。
04 零元拍广告,惹来骂声一片上世纪80 年代90年代初,在观众心目中,文化名人和商业利益,就该井水不犯河水,泾渭分明。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一部分艺术家被逐渐商业化,深受伤害的自然是观众。
观众反噬的结果,是质疑及流失。
中国的戏剧同样未能幸免。演出减少,从艺人员流失,困境前所未有,前景渺茫。
要改变此种困境,就得宣传,让戏剧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1990年初,中国戏剧协会的领导找到副主席李默然,表明第二届中国戏剧节的经费需要20万元,却尚无着落,希望他运用个人影响力为戏剧节出力。
李默然为难,他也不知到何处筹这笔巨款,毕竟那个时候的月平均工资还不足一百元。
但始终心系戏剧、热心仗义的李默然没有拒绝,决然扛下这个包袱。
李默然没想到的是,他正为钱一筹莫展,有家企业,也急着要找他合作。
为企业和李默然牵线的是一个叫孙冕的人,也是后来《新周刊》杂志的社长,但当时,孙冕还是在出版界靠拉广告度日的新人。
孙冕带来的信息是,来自深圳的三 九胃tai,一经推出,非常走俏。但由于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大量假冒品出现,对企业和产品都受到极大冲击。为了打击假药,让消费者买到放心的真药,也为了挽回口碑,当时的南方药厂领导想到利用名人宣传的办法。
按照产品定位,当时他们有三个合适的人选,第一个是央视名嘴赵忠祥,但当时央视主持人被规定不能拍广告而作罢;第二个是影视艺术家孙道临,但一时联系不上;所以,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李默然身上 。
这个棘手的任务被交到孙冕身上。孙冕来自广东剧协,与李默然是朋友,与企业也有业务联系,是最适合的人选。
不过,李默然听完孙冕的介绍,却犹豫了。在今天的我们看来,这机会来得刚刚好,李默然接广告,拿代言费,刚好可以解决第二届戏剧节的经费。
但在当时,作为文化名人,李默然很珍惜羽毛。他很清楚,若自己拍了这则商业广告,伤的是观众的心,他也将会惹来诸多非议,甚至是全国性的抨击。
但面对好朋友的请求,实诚的李默然又不忍心拒绝,一时进退两难。
当孙冕说出酬劳时,李默然竟然非常生气,感到自己受到侮辱般,冲孙冕说:“你可不要跟我谈钱,谈钱我可不干了。”
李默然没有贸然接下广告,而是让孙冕帮他在广东率领的亚运义演团,多联系演出点,同时也可以宣传戏剧节。
孙冕一一照办,李默然才松口,答应拍广告。
然而,就在孙冕放心地组织了一个一流的拍摄团队,在汕头大学体育馆准备完毕,李默然又犹豫了。
这一犹豫,又是两个月时间。但在这期间,他没闲着,而是详细地了解该款胃药的市场情况,还亲自做了人体试验,试吃了胃药,确定效果还不错,这才放下心来。
在企业的几位管理层成员多次做李默然的思想工作后,李默然终于答应下来,他要为真药主持公道。
身穿西装革履的李默然,面对镜头,一脸正直严肃。
广告中的台词,以及他的艺术设计安排,都是根据他的要求拍摄。
广告不足三十秒,全是李默然一人的独白,一经央视播出,立即引起轰动,反响空前,李默然也成为中国“明星代言第一人”。
然而,李默然最先承受的不是掌声,而是一如他之前所料的,各种反对,甚至谩骂声。
有骂他损害邓大人形象的 ,有骂他穷疯,想钱想疯了的。
有一次,李默然出门,被路边几个出租车司机认出,阴阳怪气地念起那段广告词,周围的人哄然怪笑。
还有一次,他坐火车时,查票员见到李默然,起初很热情,随即却抛出一句:“这不是邓大人吗?怎么,缺钱咋的?这么大演员,以后可别干那埋汰事了。”
李默然每次地低下头,像做错事的孩子,感到羞愧不已。
也有人羡慕地说,这下李默然发大财了。
没错,广告播出后,胃药销量大增,药厂曾提出,要给李默然发奖金,并赠送他一套广州的别墅。
但李默然一一拒绝了。事实上,李默然拍摄整则广告,只收取了一个纪念品——价值700元的随身听,此外,再没一分收益。
当然,广告也没有白做。李默然犹豫再三,还是请孙冕出面,希望药厂能出点钱,赞助中国第二届戏剧节,能够赞助二十万最好,实在不行,三五万也行。
最后,老爷子还再三叮咛:千万不要强求,如果厂长感到为难就算了。
同是戏剧人出身的孙冕,竭力办成了这事,药厂一口答应,独家赞助戏剧节二十万元。
此后,李默然再没拍过广告。
1993年,李默然以一部《夕阳》迎来他的封台之作,该剧描写的是风烛残年的画家,与痛苦分手的发妻重逢的故事。
谢幕结束后,观众散去,已白发苍苍的李默然,独自一人回到舞台中间,久久不愿离去。
2012年11月8日,李默然在北京去世。
回望李默然的一生:
生于乱世,在生存的夹缝中,戏剧像一束光,带给他生命的热情,点燃他灰暗的世界,成为他一生所追求的理想。
他是我们熟悉的刚正不阿的“邓大人”,悲情的李尔王,一个个经典的角色人物。
但最后他没想到,一则广告差点毁了他。
很多年后,李默然曾感慨地说:“我在广大观众的心中,形成了一个形象,这个形象他们不愿意破坏,这个广告伤了他们的心。我就悟到一个道理,我什么权利都有,就是没有权利伤害观众的心,从那时起,我就下定决心,今后广告一次不拍。”
对将观众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李默然来说,那段拍广告的经历,给他带来非常沉重的打击,他一生都不愿提及。
但是,对于喜欢他的观众来说,他饱含感情,浑厚的声音,将永远激荡在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