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我与润思红茶的记忆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23/6/16

看过太多写茶的文章或诗句,我独独对“恰如灯下,故人万里”铭刻于心,也许是因为当时读到这一句时的情境难忘,也许是它的后半句更贴合于茶,“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在我心里,喝茶从来就不是一件热闹的事情,一幢老宅、一棵古树、一杯清茶,它在黛瓦白墙的街巷,又在心灵深处的道白。

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几乎没有电视和现代化通讯工具的时代,我还记得第一次知道十大名茶是在报纸上,那是一份1959年的老报纸。早期的十大名茶,红茶品类中我只看到了祁门红茶。在那之后,我查询了很多资料,评定中国十大名茶的版本很多,但我还是坚信,我第一次看到的是真的,那是泛黄的记忆,手指中还夹带着黑色铅字飘来的淡香,还有第一次获得新知的深刻。

说起红茶,不能不谈到中国的小叶种茶。小叶种茶,一直以来表现更多的是以正山和外山以及纬度来区分产区的滇红、川红、宁红、宜红还有正山小种。由于东北天寒,我的胃也不是很好,我更喜欢温润一点的,口味温和一些的茶,所以我选择了红茶。它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儿,当然我也就关注了更多红茶方面的信息和知识,随着经年的积累,我对红茶也产生了特殊的情感。

汲老与好友在润思祁红老厂房

真正走进红茶,还是从我三十年前做壶开始的。那时到了丁山,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大街小巷,从早上起床到半夜时分,人们都与红茶相伴,喝得是好一派风光。红茶在丁山好像是做壶人的必备,也是养紫砂壶最好的搭档。为此我走遍了宜兴30多个茶厂,从他们采摘、加工到冲泡,我都有一些深入地了解。那时喝得最多的是钟局长夫人送给我的苏红,记得那时的包装很精致,做工很精细,盒子上面还有一首诗,前两句忘记了,只记得一句“红茶当醉”,故此我对宜兴的红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始在汲古斋经营壶的过程中,以茶相送,这样一走就是十几年,宜兴红茶也伴随了我十几年。

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随着对红茶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我也开始想了解其他产区更优质的红茶。记得大概差不多13年前,有一款红茶让我终身难忘,它当时的广告语写的是“润思红茶,红遍天下”。我看了这个广告语,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场景,当茶喝醉的时候,眼睛里看到的一切都是红的,一切也都是美好的。正因为这一片醉与红的想法,接下来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把祁门红茶的前世今生,尤其是它的文化,一点一点的记录下来。我知道祁门红茶是外山茶,1875年余干臣老先生回到故里,在黟县、祁门等多个地方兴办茶厂,同时它又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国际金奖,从此世界上三大高香茶就有祁门红茶。当了解到这些,我深深的爱上了徽州文化,也了解了新安帮这种商帮文化,也由此爱上了黑瓦白墙的徽派建筑,砖雕、马头墙和繁忙的水道……

汲老与润思祁红董事长殷天霁

第一次真正走进祁门红茶还是3年前的事情,汲古斋已经积累了20多年的紫砂和陶瓷文化。“好壶配好茶”,在汲古斋转型过程中,由于我对祁门红茶的特殊情怀,对润思广告语的记忆,我首选了润思红茶。这看起来是一个仓促的决定,却是我在心里已经考量了10年。我亲自带领团队走进安徽池州,那是北纬38度的气候,特别温润,昼夜温差较大,海拔300米的丘陵上在乱世中生长着我们的大叶种或小叶种的茶树,真应了那句“乱石出好茶”。一个洒满阳光的午后,我们走进润思老国营厂,这里的一切都是从1951年开始延续至今的,旧蓝色的木门、苏式的高窗、锯齿形的屋顶,散发着茶香的木仓是全国仅有的一个木仓藏茶,56根水泥柱撑起了共和国初期工业建筑的奇迹,还有润思整个生产线,也是为50年代出口而制造的,按当时的生产规模,它是替国家出口创汇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官茶。

其实,我并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爱祁门红茶,但我知道祁门红茶是有文化的,有历史的,是可以追溯的。它不仅拥有极好的物理性,生产工艺还是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传统制茶,同时它又是获得欧盟认证的出口创汇茶,对于它的品质,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当在九华山巅,我端起茶杯,品鉴它金黄色茶汤的时候,我感到这种茶和一般的红茶有着特殊的区别,区别在哪?在我心里,在于它有更多的文化记忆。

汲老在润思祁红老厂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有多少文人雅士走进了徽州文化的记忆,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持续了200多年,以方苞、姚鼐、刘大櫆为代表的文学家集合了1200多名文人一起创作;“六尺巷的故事”至今告诫着邻里之间要互相谦和谅解;郁达夫“春风沉醉的夜晚”发生在“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还有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陈独秀、著名小说家张恨水、书法家与篆刻家邓石如、美学大师朱光潜、两弹之父邓稼先……他们都曾三三两两地走进徽州,在满园的桂花树下与徽州文化凝视。自清晚清之后,红茶作为国家出口茶的主要种类,外销数量直到一直呈上升趋势,1905年,祁门红茶外销达6万箱,徽商在上海经营茶叶贸易的商号数以百计。1915年的9月,中国的航船把祁门红茶的高香带到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至此,皖南人的朴素、务实和谦和也随红茶一起远播到大洋彼岸。

看山看水入诗眼,岁月不觉须眉苍。我与红茶携手一走了30年,我与润思相伴走过了10多年,看时间如清风一样掠过,杯中的往事还如在昨日,泛黄的旧报纸依然伴着桌边的茶香,文化的滋养润物无声,呷一口清茶,让淡香在心田一隅静静安放。

作者:汲志斌

庚子年秋于汲古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