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文化为何日益没落?
导读
西方有红酒文化,旧世界的法国,新世界的澳洲、智利。德国有啤酒文化,每年夏天是畅快淋漓。美国的鸡尾酒,是酒吧和聚会必备之酒。而日本清酒、苏格兰威士忌、法国香槟、西班牙雪莉酒、墨西哥龙舌兰、古巴朗姆等等各有千秋,全世界也有广泛的受众。唯独中国的白酒,非但无法走向世界,连国内喝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在年轻人最多喝点啤酒,对白酒都不感兴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因为白酒根本不是中国传统酒!
古代喝黄酒、米酒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
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
王羲之醉酒作《兰亭序》。
李白斗酒诗百篇。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
武松景阳冈喝了十八碗酒。
螃蟹宴上,黛玉吃了点螃蟹,心口疼,便主动要求喝口热热的烧酒。
请问,以上这些历史故事和文学典故,哪些是喝今天的白酒呢?
答案是全部没有!这些古人,喝的都是黄酒、米酒!因为在古代,根本没有白酒这样酒。
武松打虎
有人说不对呀,曹操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不就是白酒吗?
其实这又是一个误区,古代杜康酿造和现在黄酒几乎一致,所以在古代杜康酒是黄酒,只是近年来被人注册为白酒商标而已。
在古代把米酒称为白酒,黄酒称为黄汤。所以在诗词里总能见到白酒、黄汤这类词汇。古代主要喝这两种酒,以及葡萄酒,例如唐朝诗人王涵的“葡萄美酒夜光杯”。
试想一下,曹操和刘备喝酒吹牛,说谁是天下英雄,如果喝的是白酒,刘备舌头一大说自己是英雄,那马上被曹操推出去砍了!
又比如李白斗酒诗百篇,如果是白酒,特别是高度白酒,喝完一斗白酒后,马上送医院抢救了,还做诗?
还有,武松在“三碗不过岗”喝了十八碗白酒,到了景阳冈直接酒精中毒,怎么也醒不过来,老虎一见喜上眉梢,今天有醉肉吃啦!
古代大多数时候,喝黄酒居多,而且还很讲究的,要温一温再喝。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古代的小说、典故,都要温酒,而不是直接喝。
黄酒、米酒的统治地位,一直到宋朝还是主流。进入元朝后,从海外流传而来的蒸馏酒,从此撬开了黄酒的垄断地位,这种度数高又非常浓烈的酒,获得了元朝贵族的喜爱。
明朝,恢复汉家衣冠,也恢复了黄酒文化,但白酒这种廉价度数高的酒在民间有一定流行。
清朝时,黄酒仍然是主流社会的饮酒,《红楼梦》里饮酒场景大多也是温一温酒,再饮用。薛宝钗就告诫贾宝玉,喝冷酒伤身,温酒为佳。
进入民国,虽然民间白酒开始慢慢流行,黄酒依然是国酒。
然而,现在社会,黄酒已经被边缘化、地区化了,很难再看到大江南北、黄河两岸那种温酒喝黄酒的场景了。
青梅煮酒论英雄
“白酒”的历史
现在市场上的白酒,最早是元朝时传入中国的,有说中东地区的,也有说从越南传入,反正都是舶来品,不是中国传统的酿酒。
明清两代,白酒都不温不火的发展,虽然有一些受众,但远离主流饮酒。
到了民国,由于北洋军阀,白酒一下子流行起来。北洋军阀大部分都是北方人,爱喝烈酒。黄酒米酒满足不了他们狂野的喝法,于是白酒地位开始陡然上升,但此时黄酒仍然是主流,民国的国酒,还是黄酒。
民国时期在黄河流域的河南、山东仍然有很大黄酒产量,文人雅士、社交场合以黄酒为主。
此时在民间白酒也迅猛发展,因为价格低、度数高,受到了广大贫苦阶层的喜爱。
因为特定的历史地位,茅台酒一跃成为国酒。50年代,茅台身份一再提升,白酒行业水涨船高,白酒慢慢地代替黄酒,成为中国社会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50年代苏联专家把俄罗斯酗酒风潮,有意无意带入中国,俄罗斯冬天特别寒冷,西伯利亚都零下60度了,所以需要喝伏特加这种高度的烈性酒。即使有寒冷理由,但这种高度烈酒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苏联人酗酒引起一大弊端,就是健康问题。俄罗斯男性的寿命,比女性要低很多。俄罗斯女性平均寿命为75岁,而俄罗斯男性只有60岁。
白酒在1980年,产量达215万吨。1996年,产量上升到801万吨。进入新世纪后,白酒消费开始进入下行通道,2004年白酒产量仅为311万吨,床下历史新低。之后开始一波反弹,2016年达1358万吨后,又急转直下,每年产量都在不断下跌,到2021年为止,白酒产量仅为715万吨,已跌回90年代产量。
那么,除了白酒是舶来品这个文化缺陷,真正制约白酒发展,是什么原因呢?
酒桌文化之殇
中国的酒桌文化,可以说是独一份存在。甚至说,是声名狼藉了。
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喝酒,都是自己的事情,高兴喝就喝,不高兴就不喝,随自己的喜好来喝酒。然而,中国白酒文化却不是如此。
中国的酒桌文化,是喝也要喝,不喝也要喝,酒桌文化荼毒之深,古今罕有。
我曾经见过两个朋友已经喝的酩酊大醉,又是乱骂人又是酒后失态,然后还要打一架,真是吃相难看极了。
我爸有一次去朋友家玩,被灌了很多酒,然后就糊里糊涂的睡着了,还好睡在朋友家里,醒来后没有什么大碍,如果一个人回家,跌到在寒冷的路边,后果不堪设想。
在中国,喝酒仿佛就是一项任务,一种测试,如果不喝酒,就是不合群、不合理,是不给上级面子,不懂潜规则。正因为如此,往死里喝,往死里灌,这种捉弄人,甚至是整人的酒桌文化大行其道,搞到最后,不是喝多了伤身体,就是在路上开车造成危险驾驶,总之是令亲人伤心,令路人咋舌。
饮酒三要素
世界各国的酒要推广,都不离不开三要素。口感、不易醉、不伤身。
先不说口感这种主观化的感觉,不易醉和不伤身,白酒显然做不到。
白酒对肝脏损伤在医学界是达成共识的,再喜欢白酒的酒徒,也承认过度饮用白酒会对身体有损伤。
世界各国绝大多数酒,都可以加水、加冰块、加水果、加奶油、加奶昔、加可可、甚至加咖啡,调制成符合自己口味的酒。哪怕是黄酒、米酒,都可以自己调制。黄酒加桂花、冰糖,米酒加糖再温一温,都是非常好喝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米酒后劲很足,千万不要喝的太多,不然过一阵很容易睡着,武松当初吃的应该就是米酒,所以到了景阳冈上,就呼呼大睡了。
唯独白酒,什么都不能加,什么都不能兑,直接喝!
哪怕是前面提到过的伏特加,也是要加可可、加水、加冰块、加雪碧、加甜酒,来兑着喝的。
像白酒这样什么都不允许兑,直接喝酒,后果就是非常伤身,口味也非常浓烈,一般人都根本受不了,本国的年轻人都不喝,还指望老外来喝?
现在,世界各国酒类基本完成势力范围,中国的酒很难走出去。而西方的葡萄酒、鸡尾酒、甚至日本清酒都大放异彩。
中国除了白酒没有一个能打吗?其实也是有的,那就是黄酒和米酒,原本他们还有能力和洋酒竞争,可惜的是,现在已是逆风局,很难再顶上去和洋酒干了。
俄罗斯人喝伏特加
黄酒错失良机
50年代开始发展白酒,直接后果是忽略了黄酒和米酒的发展。
如果当时能均衡发展黄酒和米酒,今天的中国酒文化,不至于被白酒裹挟,既走不出国门,又失去年轻人的青睐。
有很多人不相信,觉得黄酒不过是江南地区小范围的酒类,很难走向世界。
我举个例子,日本清酒举世闻名,全世界的日料店是遍地开花,去吃日料的食客,或多或少点一瓶清酒,考究一些的是一壶温酒,边喝边温着。而这清酒就是米酒!可以这么说,阿拉上海的老白酒,和清酒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宣传、包装、营销、文化上面差人家太多太多。
而国外中餐都以快餐为主,美国那里给几美元可以无限量吃的。在老外眼里就是一个吃简餐的地方。而日料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结果就是中餐输日料,老白酒输清酒,气人不气人?无奈不无奈?
被冷遇的黄酒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仍由一定知名度。特别是日本,绍兴酒就是金字招牌,得益于鲁迅在日本的欢迎程度,日本人对绍兴酒、绍兴酒雪糕,是一种崇敬又喜爱的态度。江浙沪产的黄酒,除了自产自销,其余都远销日本,黄酒在日本日本酒类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日本的黄酒广告
我去日本旅游时候,和日本人谈起上海最近也发展出不少黄酒品牌,口味都非常不错,和绍兴黄酒有些区别。日本人听了非常赶兴趣,还拿手机给我,要我给他搜索一看,看看日本有没有买。
日本人是识货的,但很多人已经不识货了,甚至在黄酒传统势力范围的江南地区,黄酒的饮酒传统也日益受到冲击。很多人学习北方那样喝高度白酒,也有一些人喝洋酒,更多年轻人喝葡萄酒、啤酒。
可以这样说,黄酒、米酒,已经失去了黄金发展窗口,在白酒一家独大的背景下,中国酒业、酒文化,正在歧途上飞驰。结果就是黄酒、米酒错失了发展机遇,实在是一个遗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遗憾。现在能不能亡羊补牢?很难说啦!
日本人跑到绍兴打卡黄酒
白酒的结局
白酒结局是什么?逐步没落,逐步边缘化,和酒桌文化一样,成为年轻人嗤之以鼻的东西。
我之前提到过的白酒产量,就是最好的诠释。白酒产量虽然在某个时间段,某一年会稍微反弹一下,但趋势之下,不可避免的进入衰退期。
现在的年轻人是追求个性、自由,以及人性的光辉。以前那种不顾及健康,不顾及尊严的白酒文化,已经失去了年轻人市场,只在一些落后封闭的饮酒场合,继续醉醺醺的发挥作用。
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抛弃了酒桌文化,像白酒、香烟,在年轻人中间已经受到冷遇。喝点啤酒、葡萄酒,成为年轻人常态,甚至什么酒都不喝,只喝饮料、喝汽水,也成为了年轻人新风尚。
喝饮料的年轻人
现在很多人,觉得白酒市场萎缩,年轻人不喝白酒,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丢失。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所谓白酒,就是外国传来的舶来品,它既不传统,又不中国,更不健康!
如果这种逼迫人喝酒,以戏耍别人,看人出洋相、丢人现眼的酒桌文化从中国消失,这是进步、文明、朝着现代化迈进的标志。这于此,我只能说,一点都不可惜,还要弹冠相庆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