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红极一时的三株口服液,年销售80亿的“巨无霸”,为何销声匿迹?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23/6/16

现如今,“养生”已经成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保温杯里泡枸杞”等操作,在年轻人之间也较为常见。随之而来,许多养生的保健食品也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比如控糖减脂的“白芸豆片”、美容速食的银耳燕窝羹、补充养分的维生素软糖等等。

这些是当今社会的养生产品,在被它们填满视野的同时,大家是否还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也就是我们年轻时的保健食品呢?

“逢年过节不送礼,送礼还要脑白金”。这句经典的广告词可以说是风靡了上个世纪。但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真正称霸的,还不是脑白金,而是一款名叫三株口服液的产品。若是没有那位湖南老汉的出现,三株现在依旧会屹立在保健品市场之上。

三株与那位湖南老汉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在三株之前

这个故事,还得从三株的创始人——吴炳新说起。

吴炳新可以说得上是享受了我国经济开放的第一批企业家。在成为企业家之前,吴炳新是包头某个部门的销售科科长。我们都知道,想要做成销售,拥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是看家本领,而吴炳新,正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到了1982年,经济开放,不少人下海经商,在茫茫商海中寻找一丝发达的机会。而吴炳新,也正是其中一员。看中了经商的潜力的他,想要凭借自己在销售部积累的实力,在商界闯出一片天。

刚开始的吴炳新并不成功。他在南方市场卖过豆芽,也曾在埋头苦学后做过糕点铺子。历经六七年,兜兜转转,吴炳新还是一事无成,回到了原点。

头脑灵活的吴炳新并不甘心这六七年的成果,他观察着市场,终于让他找到了一款产品,那就是刚刚上市的保健品——“昂立1号”。在对这款产品以及保健品的市场做过细致的调查之后,吴炳新下定决心。

“就做这个了!”

于是,吴炳新带着自己的新公司“淮南大陆拓销公司”找到了生产“昂立1号”的公司,成为了“昂立1号”的全国总代理,负责“昂立1号”在全国的推广与销售。

能在年轻时就成为销售科的科长的吴炳新果然不简单,在回到熟悉的领域后,吴炳新将“昂立1号”的宣传推广做得极好,仅仅是代理该产品,便拿到了一个亿的利润。

但是,吴炳新并不满足于此。”昂立1号”的成功让吴炳新看到了保健品市场极大的潜力。试问,一个能让你变得更健康的产品,有谁会不心动呢?

于是,吴炳新决定,要生产自己的保健品,实现更大的利润收入。彼时的吴炳新已经56岁,但是他依旧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他的梦想,此刻才刚刚起航!

三株,它来了

决定开设自己的保健品品牌的吴炳新,用之前积攒下的财富,在山东成立了三株实业有限公司并且在公司成立当即,便推出了一款名为“三株口服液”的保健品。

吴炳新自称是“三株口服液”的研发人与首席科学家,除了他之外,没有人知道三株口服液是怎么研发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所有保健品都是有自己的功效的,而三株口服液,原材料为“双歧杆菌”,是一款改善肠道环境的保健品。

吴炳新有了产品,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销售。这个领域可以算得上是吴炳新最拿手的了。在那个经济刚起步,在大家对于新上市的产品都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吴炳新决定将销售的主方向,放在广告上。

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营销中有虚假营销这么一环,对于广告的信任度极高,因此在那时,哪家企业会打广告,哪家企业的产品就会卖得最火爆。

但是,可以打广告的渠道就那么几个,无非就是报纸与电视。报纸不说,电视里,最受欢迎的,就是央视新闻联播前的那个“黄金时段”。这个时段仿佛古时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大大小小的企业为了央视的“黄金时段”打破头时,吴炳新一早就把视线放在了没有任何竞争力的“非黄金时段”。

在吴炳新看来,新闻联播前不过也就是30秒的广告时间,顶多就是看到的人多一点,既然抢不到看的人数,那咱们就增加看的次数,也一样能让消费者记住我们。不得不说,吴炳新在销售领域,确实是有两把刷子。

于是,吴炳新花费重金买下了当时所有具有一定收视数据的电视台的所有“非黄金时段”广告位。由于“非黄金时段”的热度不高,广告的时长可以任吴炳新选择,在吴炳新的操作下,三株口服液的广告通常都在7-8分钟左右。

要知道,现在的广告但凡超过3分钟,都会让观众觉得多余,为了不看广告,大家更是选择花钱充会员将广告跳过。究竟是什么样的广告,让当时的观众们“魂牵梦绕”呢?

超前的广告套路,三步抓住消费者的心

目前市面上的广告一共分为两类: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品牌广告注重传播消息,加大品牌口碑与影响力;效果广告则是注重加大销量,唤起消费者的消费冲动。但,无论是哪一种广告形式,最终都逃不过一个最终目的,那就是加大销量,希望消费者能够购买产品。

上世纪90年代的三株口服液,并没有单一的使用某种广告形式,而是将二者结合,推出了一个故事性与宣传性兼具的广告作品。

幕布打开,广告中的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了三株实业有限公司。在主持人的口中,三株实业有限公司是以成为“中国第一纳税人”为目标的民族企业。大力塑造三株实业的爱国之心。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在大家看来,一个爱国的企业,肯定是良心企业。于是,消费者对三株实业有限公司的信任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那时的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正当大家都在担忧如何选择才能选到良心产品时,“三株”横空出世,打着“为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的口号,成功地获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紧接着,一位身穿白色大褂,白发苍苍的老人出现在大众眼前。这位老人声称自己是在医学方面的专家。他引经据典地向大家介绍着“三株口服液”,虽然观众们都听不懂,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相信这位“专家”的话。虽然“专家们”对三株口服液的介绍大不相同,但是在结尾,他们总是肯定地向观众推荐着三株口服液。

直到此时,三株的广告还没有结束。

专家们离开后,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是身穿工装、便服的农民、工人以及普通老百姓。他们身份不同,病史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在提到“三株口服液”时脸上的笑容。他们说,以前的他们,常年受到胃病、糖尿病、身体虚弱等困扰,但是当他们在专家的推荐下服用“三株口服液”后,胃病不犯了、糖尿病不在了、由于年龄增长带来的骨质疏松、腰酸背痛也都消失了。

那时的观众哪里见过这样的广告,又哪里知道,广告的内容不一定全是真实的。因此,没有任何人对三株的突然出现产生怀疑。一时之间,“三株口服液”爆火全国,成为了当下保健品市场上的新秀。

这样大力宣传下的结果,便是“三株口服液”在全国的大卖。1995年,三株口服液的销量相比前一年翻了几番,达到了15亿的巨款。突如其来的成功让吴炳新的野心如同雨后春笋般疯长,他在95年年末声称,到1996年,三株口服液的销售额一定能够突破100亿。

一年之内突破85亿,像天方夜谭一样的说法震惊了许多人。正当同行等着看吴炳新的笑话时,吴炳新再一次发挥了自己在销售方面的才能。

吴炳新先是对市场进行了一番调查。他发现,在目前的保健品市场上活跃的消费者,大都是城市里收入较好的中老年人。

当时的中国有11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这就证明,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潜在消费群体没有被发掘。毕竟,健康是首位的大事儿,有谁会不愿意为自己的健康买单呢?

于是,1996年,三株将宣传推广的主要目标,放在了具有庞大消费潜力的农村市场上。

但是,在众多企业家之间,不可能只有吴炳新看中了农村市场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当时来自农村的消费者收入不高,文化不高,还有舍不得花钱的习惯。在这样的基础上,即使是那些在农村花费了大量时间,派专员去推广产品的企业,最终也失败了。

现在的同行们只想看看,吴炳新到底能不能成功。

在众多人的期待下,吴炳新在农村实行了金字塔型的四级营销体系。最底层也最庞大的,是负责乡村宣传的村级宣传员;第二层是负责片区宣传管理的乡镇宣传站;第三层是县级宣传处;第四层则是负责统领整块地区宣传的地级子公司。

除此之外,吴炳新并不让人在村子里宣传三株口服液的功效,也是命人在村子各处能够刷标语的地方刷上标语。

在金钱的驱动下,村销售员们在村庄到处留下了“三株口服液,人类的救星”、“有病请喝三株口服液”等标语。电线杆、墙壁、村坝等地都写满了关于三株的标语。

无孔不入的广告给当地的村民们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大家不由得升起对三株的购买欲,这个“三株口服液”,真的有说的那么好吗?

广告的再一次成功,给吴炳新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虽然没能达成吴炳新夸下海口的100亿,但是销售量也突破了80亿元,其中农村的销售额占到了60%。这么看,大家是否觉得“三株”的销量一般?但是,在当年,茅台的年销量,也不过是10亿元而已。

依靠出众的营销手段,短短三年,吴炳新就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在1997年,吴炳新还被著名金融杂志《财富》评选为当年的中国首富。

依靠“销售手段”发家的吴炳新此时笃定,这样的销售手段是成功的必要道路。领导者转了牛角尖,于是整个“三株实业”的画风都被改变了。

最为明显的就是,“三株口服液”的宣传语变得越来越夸张。从一开始的“改善肠道环境”变成了“预防癌症、肿瘤、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再变成了“三株治百病,无病则健身”。他们的宣传语逐渐将“三株口服液”神化。

从“三株”逐渐不正常的口号,将吴炳新逐渐膨胀的野心暴露了出来。在三株实业有限公司新召开的记者发布会上,吴炳新大手一挥,提出三株实业有限公司要将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提高10年,并且成为中国第一家成为百年企业的民族企业。

除此之外,他还声称要将“三株口服液”的销售额提升到原来的1600%-2000%。这样的数据,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无法确定的,但是吴炳新却豪情壮志地公开声明,这是三株能做到的事。很显然,之前的成功,已经将吴炳新的视线蒙蔽。

在吴炳新的计划中,未来的三株实业,不仅仅只是一家普通的保健品公司,而会成为一家拥有庞大生产线的“生物制品王国”。在口服液之外,三株实业还会将领域拓展至医药用品、保健仪器等。

很快,三株在保健仪器领域推出了“吴氏治疗仪”;在化工、材料以及化妆品行业都推出了自己的产品。除此之外,三株吞并了20多家制药厂,准备利用制药厂的生产线,推出一款保健型的功能饮料。

在关于开设饮料厂的会议上,吴炳新口出狂言,一旦三株饮料品牌成立,就连世界著名的可口可乐都不可能是他们的对手,甚至连相提并论都做不到。

吴炳新凭借良好的营销让三株实现的跨越实在是过于迅速,平台上升得太快,但是没有相应的实力,很容易就会大厦将倾。就在吴炳新以为自己坐稳“保健一哥”的位置时,变数,出现了。

“地基不牢硬盖房”

我们都知道,凭借一款保健产品,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包治百病的功效的,很明显,在那个大众还不了解虚假营销的年代,吴炳新利用了大众知识的盲区,才将三株实业办得如此风风火火。

但是,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

湖南常德一名名叫陈伯顺的工人,刚退休不久,便在大街小巷了解到了“三株口服液”。被三株口服液“有病治病,没病预防”的口号打动,陈伯顺用400余元购买了10瓶三株口服液。

结果,原本身体康健的陈老伯,在喝完第八瓶口服液后,全身溃烂,流出浓水。家里人一看不对劲,立刻将陈老伯送到了医院。不久后,医生对老伯的病情下了诊断通知书。

老伯患上的,是“三株药物高蛋白过敏症”。也就是老伯的身体对三株口服液中所含的高蛋白药物过敏。过敏这种病,说小不小,说大不大。轻症是皮肤瘙痒,重症却能致死。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两个月,陈老伯就因为反复发作的过敏症,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陈老伯才刚刚退休,这本应该是在家养老,含饴弄孙的好时候,但是却因为三株口服液,永远地合上了双眼。

事件发生后,陈老伯的家人立刻将“三株实业有限公司”起诉。而陈老伯家中剩下的口服液,则成为了关键证物送去法院进行鉴定。

鉴定结果显示,送去的三株口服液样品中,不仅没有检测出成分表中的“双歧杆菌”,还在毒性试验检测中呈阳性,长期服用伴有器官脏器病变衰竭的风险。

最终,法院判定三株公司向受害者赔偿29.8万元。逝者已逝,受到伤害的死者家属,哪里是金钱能够弥补的呢?

之后,三株口服液喝死人事件被媒体曝光,舆论快速发酵。购买过三株口服液送长辈的年轻人为三株实业的欺骗感到慌张,为了身体着想喝下了三株口服液的中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担忧,对三株的欺骗感到愤怒。

之前三株为营造良好口碑做出的努力,在这一刻全部反弹。众怒之下,三株实业走到了过节的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

也正是陈老伯的死,让许多讨伐三株的声明逐渐浮出水面。

1994年,中国科学院生物中心的研究员曾经发声,自己并没有参与过三株口服液的研发。

1995年,广东省卫生厅发文,三株口服液在批准文号中擅自加入可以预防和治疗肿瘤、癌症等疾病的内容。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三株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事实,但这些说真话的新闻,都被三株当时疯狂的广告攻势所压倒。正是因为如此,消费者才没能发现三株的骗局。

结语

在虚假广告强大的反噬下,三株很快便破产了,吴炳新也因为三株的崩塌突发恶疾,在医院住了20多天,期间医生数次向其家属下达病危通知书。

但,祸害遗千年,最终吴炳新还是健康出院了,并且在数十年后的今天,吴炳新建立了一家名为“五铢实业”的公司,使用几十年前的三株配方,妄想利用舆论以及营销手段东山再起。

但,时光变迁,消费者们已经熟知了商家的套路,购买倾向已经变成了熟悉且真正好用的产品;而吴炳新,还是数十年前的那个吴炳新,坐井观天,妄想用自己熟悉的手段东山再起,很明显,这是不可能的了。

笔者不由得会想,就以吴炳新如此优秀的营销实力,若是他选择继续做代理公司,进而演变成为当今的广告公司,或许他会成为一介广告大王也说不定。但是,由于他自身选择的失误,最终换来这么个结局。

其实,我们的人生也正如吴炳新的人生一样,但是,我们应该从吴炳新的身上得到教训,选择正确且合适的那条路,而不是为了眼前短暂的利益,选择无法回头的断崖路。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 吴炳新

[2] 百度百科 济南三株药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