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伊利和蒙牛,一生的“宿敌”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23/6/16

刚成立的蒙牛,承包了呼和浩特市路边所有广告牌,上面写着:向伊利学习,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没想到,当天晚上,四十多块广告牌全部被砸。

其实伊利刚成立的时候并不叫伊利集团,而是叫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牛根生当时在厂内的职位并不低。当初伊利一连好几个月亏损,郑俊怀临危受命担任厂长,带着牛根生等一众青年才俊,硬生生扭转了局面,而牛根生则因为表现突出,在公司上市那年晋升为二把手。

1983年,33岁的郑俊怀被调到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厂当厂长,这家奶厂连年亏损,濒临倒闭,为了让奶厂扭亏为盈,郑俊怀招了一批新员工,24岁的牛根生因此进入奶厂工作。

作为郑俊怀手下的新人,牛根生干劲十足,凭借出色的营销思维,带着一批年轻人让伊利转亏为盈。而他也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名基层员工升为管理层。

10年后,也就是1993年,郑俊怀成立伊利集团,出任董事长,牛根生被提拔为副总裁。1996年,伊利集团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乳制品。

本来上市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然而伊利的一把手郑俊怀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二把手牛根生太优秀了,他不仅控制着公司8成以上的营业额,更重要的是牛根生太会做人了。他把手下的人当成朋友,有难大家一起承担,有钱大家一起分;无论大小事,大家首先想到的不是董事长郑俊怀,而是副总裁牛根生。

于是心怀芥蒂的郑俊怀开始左右斡旋,工作上架空牛根生,无论做什么都需要牛根生向郑俊怀打报告。牛根生也发现了工作的异样,后来经人提醒,牛根生才发现自己功高盖主,影响了郑俊怀的管理。

知道自己在伊利的处境越来越恶劣后,牛根生终于决定辞职。不过前两次递交辞呈都被郑俊怀婉拒,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如果郑俊怀真的同意牛根生辞职,那就说明他确实是心胸狭隘。

第三次递交辞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会上,牛根生当着所有董事会成员表示自己辞职的决心。郑俊怀接下牛根生的辞呈后,让他暂时回避,他要和董事会的人讨论讨论再做决定。牛根生不知道他们在会上到底讨论了些什么,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把牛根生流放到北大进修,让他远离伊利权利中心。

在北大进修结束后,牛根生于1999年正式从伊利辞职。拿着多年的积蓄和伊利给的补偿,牛根生决定和郑俊怀来个硬碰硬,直接在伊利的大本营呼和浩特成立了蒙牛乳业。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蒙牛刚成立就有300多人从伊利离开投奔一无所有的牛根生,这些人涉及生产、经营、销售、原料设备等,很多人都是伊利各部门的一把手。牛根生在不用招聘的情况下,直接就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乳业公司。

然而眼看着自己的人才纷纷流入蒙牛,郑俊怀心里肯定恨得牙痒痒。毕竟培养了十几年的人才,居然转头成为了自己的竞争对手。不过恨归恨,此时的郑俊怀并没有真正把牛根生放在心上,而是一心想着南方的光明乳业。在他和光明乳业争夺市场的同时,还对旗下所有经销商下了死命令,谁都不允许销售蒙牛的产品,否则直接取消伊利的经销资格。

蒙牛成立之初,伊利已经在内蒙古发展了6年,根本不把牛根生和他的蒙牛放在眼里。牛根生也知道新生的蒙牛不是伊利的对手,如何在乳业市场和伊利分一杯羹,是蒙牛发展壮大的当务之急。

当蒙牛生产出第一批产品后,牛根生就在内蒙古玩起了花样营销。他花大价钱在内蒙古各地建立起几十块大型广告牌,上面印着:向伊利学习,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

这些广告词不仅和伊利扯上关系,还成功让消费者记住了蒙牛这个新品牌。可是没过多久,这些广告牌就被人砸得稀巴烂。

此时的蒙牛肯定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于是开始在媒体上发文痛斥破坏者,后来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蒙牛借助此次事件的热门,成功破圈,甚至还赚了一大波关注度。尽管最后没有查出破坏者是谁,不过蒙牛算是彻底进入大众的视野了。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当伊利还在广告宣传,夸耀自己的产品有多牛的时候,蒙牛则直接把为民族工业争气的口号印在了包装上,两者格局高下立判,当蒙牛有了起色之后,为了摆脱掉伊利和内蒙第二的阴影,在各个路口搞起了广告牌,打出了为内蒙喝彩的口号,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

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眼看着逐渐发展壮大的蒙牛,伊利开始把其列为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

为了使蒙牛超过伊利,牛根生甚至拿着蒙牛的股份跟摩根士丹利签署了对赌协议,最终以蒙牛管理层胜利而提前结束对赌。在资本的支持下,蒙牛得到了飞速发展。

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登上太空,蒙牛成为神州五号唯一的牛奶赞助商,一跃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奶,销量与名气齐飞。

2004年,蒙牛成功在香港上市。同年,湖南卫视选秀综艺《超级女声》横空出世,成为选秀节目的“宗师”级别。第二年,蒙牛凭借敏锐的营销嗅觉,斥巨资冠名赞助了《超级女声》。销售额从2004年的8亿元飙升至2005年的30亿元。按照光明掌门人王佳芬的话来说:这种既不是牛奶,也不是饮料的乳制品能如此火爆,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看到蒙牛优酸乳的爆火,伊利当然不甘落后,于是在2005年推出同款“伊利优酸乳”。同年,伊利以4000万拿下央视的广告投放权,然后效果却并不如意。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蒙牛也不好过,由于《超级女声》曝出不少负面新闻,导致蒙牛的销量出现下跌。之后伊利加速追赶,终于在2006年成功超越蒙牛。自此,蒙牛和伊利的拉锯战正式展开,两家为了争夺市场,彼此都在见招拆招。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之初,蒙牛紧急向全国媒体发出邮件,声称此前蒙牛和伊利都向北京奥组委递交了标书,均已进入审核程序,然而,两家乳企的竞争引起了当地几十万奶农的抗议。呼和浩特政府出面协调,建议两家企业共同退出北京奥运赞助商的申请活动。最终,两家企业同意退出奥运赞助商的争夺战,并共同确认了当天起草的《关于退出北京奥运合作伙伴申请活动的函》,这份文件被同时发送给了北京奥组委。

但是最终伊利却竞标成功成为了奥运会独家赞助商,这不就是把蒙牛给耍了吗,后来蒙牛把事情经过和协议都爆了出来,而市政府和伊利都不承认有这件事。但木已成舟,蒙牛就此丧失赞助奥运的良机。

就在伊利以为可以坐吃奥运红利的时候,牛根生带着蒙牛推出了“包装盒换奶回收计划”。你伊利不是赞助奥运吗?那我蒙牛就带着全民参加奥运。随着这场回收运动在全国的开展,蒙牛名声大噪,终于在2007年全面赶超伊利,正式成为“中国乳制品行业老大”。

经过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国内乳制品企业都遭受重创,蒙牛、伊利奶粉均在不合格名单上,根据国家要求,此前生产的乳品必须全部下架销毁。

产品的下架,对经销商来说无疑是笔巨大的损失。不过在损失承担上,伊利和蒙牛的策略却不一致,蒙牛向自己的经销商提出要共同承担责任,损失资金五五开。伊利选择全额承担损失。

伊利的策略赢得了经销商的口碑,而蒙牛的策略却让众多经销商选择一边倒。在乳制品行业经济逐渐复苏后,经销商们直接放弃蒙牛,站队伊利。

时间进入2010年,各大互联网上突然出现众多关于伊利的负面新闻。随后伊利迅速报警,接到报警后,警方并没有大费周章搜集各种证据,而是直接从位于呼和浩特的蒙牛集团下手。随即在蒙牛集团查出造谣元凶,是蒙牛未来星的品牌经理安勇。

因为此次事件给蒙牛造成了重大负面影响,蒙牛官方发布声明否认策划了攻击伊利的事件,并称伊利也曾花巨资委托北京未晚品牌传播机构,采用收买媒体的方式,恶意制造并散播蒙牛的负面消息,伊利先后支付未晚广告公司592.17万元,共发表了上百篇恶意诋毁蒙牛的文章。实施方针是先把蒙牛变成病牛再到死牛。只是这件2004年的案件一直没有结案。至此,乳业抹黑门事件升级,蒙牛呼吁彻查“未晚事件”。

随后蒙牛集团副总裁胡苏东对外表示,蒙牛希望与伊利化干戈为玉帛,能够进行良性竞争,但也没有得到伊利的回应,也就是从这以后,双方都开始了沉默,伊利不再谈论安勇事件,蒙牛也不再谈论未晚事件,两家似乎因此达成了某种默契。

然而当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来得太过猛烈,发展过快的蒙牛有点招架不住。股票价值大幅缩水,而抵押给摩根士丹利的股权又没钱回购,再加上境外的资本大鳄蠢蠢欲动。所以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活动上,牛根生声泪俱下,发出了即使把蒙牛白送给弟兄们,也绝不愿被外国人买走的口号,最终柳传志连夜开会将2亿元钱打给老牛,俞敏洪也送来5000万,中海油备了2.5亿,随用随取。

后来为了保险起见,蒙牛干脆直接把20%的股权卖给了中粮集团,摇身一变成了央企。

在之后的发展中,蒙牛和伊利的竞争也慢慢落了下风。不过尽管如此,不管产品还是策略,我们依然能在生活中找到蒙牛和伊利竞争的影子。你有安慕希我有纯甄、你上综艺我上电视剧、你送礼品我也送……

如今的各大超市里,伊利的旁边都会摆放着蒙牛的产品,只要一家有新品推出,另一家也会紧随其后。到底谁模仿谁,已经很难分清了,两家似乎也达成了默契,没有在版权上出现过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