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要不要让孩子学习国学?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23/6/16

相信很多人都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对话,

儿子问爸爸:"我为什么要读书?"

爸爸回答说:"你读了书,喝茶的时候候就会说'此茶口感饱满纯正,入口即化圆润如诗,随之而来的是持久迅猛的回甘,茶汤橙黄透亮,幽香如兰,韵味十足,是难得一见的茶中佳品!'而你没读书就只会说'好喝!真是太好喝了。'"

简单的对比充分展示出两句话之间存在文化的差距。一个儒雅优美,一个通俗易懂,虽然要表达的意思一样,但说白了就是前者听上去更显得有文化有内涵。所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底蕴的塑造和气自华的养成,都离不开一朝一夕间文化的铺垫和熏陶。

记得那年因诗词而闻名全国的高中生武亦姝,从小深受古诗词文化的浸染,养成了她淡定从容,满腹才华的气质。她的成功也再次引发了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捧,家长们也从中看到了诗词之魅,国学之荣,也就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借着这股风潮成为下一个武亦姝。环顾现在的市面上,随处可见许多贴着国学广告的培训班、私塾、学院,家长们抱着望子成龙的期盼把孩子送进去,也是希望能在古圣先贤的影响下能学有所成。但是大多机构一个学期下来,家长的收获可能就买了几本书,拍了几张照,发了几次朋友圈,孩子可能就认识了一下孔孟圣贤,读了半本《论语》,更别提说什么德养心性,陶冶情操。就这样的境况,家长之间表面上吹嘘着自家孩子学了这样报了那样,好生了不得,实则觉得学习国学简直就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还不如去学个音乐、游泳、画画之类的还能立竿见影看到成果。当然这其中也不乏部分唯利分子为满足一己私欲,打着国学的旗号滥竽充数,欺世盗名,甚至有部分极端人士以"国学"教育的名义开展全日制教学,全然取代义务教育,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发展,危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所以在这些现实面前,国学不被接受、不被认可也是无可厚非。

而追溯历史,曾经闭关锁国、腐败无能、被列强凌弱的晚清王朝,外敌入侵、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对普通百姓而言别说读书,就连生存都是问题,读那么多圣贤书又能做何用,即不能舞刀弄枪赶走列强,更不能救百姓于水火,真正是应了那句“百无一用是书生”。而饱受战乱之苦的国人不曾忘记清王朝闭关锁国带来的恶果、封建社会迂腐陈旧思想造就的恃强凌弱的悲哀。故而渴望救赎的年轻一代从西方列强的文化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企图从西方文化中寻变革图强之法,思谋国救世之道,更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大力推翻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而新中国成立后,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中国新青年,更加理所当然对带来光明与胜利的社会主义思想和象征和平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崇拜和向往。再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戕害,对信奉几千年的精神信仰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无疑是雪上加霜。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物质文明取得质的飞跃,曾经引以为傲的中华文明不管是文学、历史、哲学日渐贫乏,以至于我们能看到的也就仅存于语文课本里的少许篇章,岌岌可危。自古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文明之国,可现在新闻媒体上每天各种负面新闻层出不穷,譬如中国大妈在法国罗浮宫前的水池洗脚,某游客无视警示牌不顾劝阻执意攀爬丹霞地貌,对不可再生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而一切源于信仰的缺失导致一切物质至上,唯利是图,甚至不择手段,文明的教养在渐渐远离我们。这时候的中国虽然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可在众多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眼里,却是如此粗鄙不堪,言语粗俗,举止不雅,原本属于我们的礼仪文化却做到的不如邻邦日韩的三分。

可作为国之子民,我们也曾自豪民族文化经久不衰,也曾好奇《周易》究竟是如何推演吉凶、知晓未来?也曾想象熟读《兵法》能所向披靡抵御外敌,保家卫国,更渴望能懂得①《德道经》中的高深哲学,明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大道法则。即便今天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信仰缺失、文明贫乏的危害,也想要重拾民族文化的大旗,可是将近一个世纪国学教育的缺失,导致今天的我们在面对那些晦涩难懂又拗口难辨的古文时总是望而却步。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沉淀和积累,精华何其多,经典更甚无数,孰真孰假、孰是孰非又何以辩证?所以一直很纠结,一直在观望,却从不做选择更不敢轻易尝试。毕竟对家长而言,孩子成长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怕错过又怕学无所获。

毛主席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他熟悉中国先秦的儒、法、道、墨以及程朱理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是如数家珍,对诸多历史巨著更是百看不厌。也正因为这些才奠定了毛主席成为一代伟人领袖的精神基础。他认为读书应读而不死,为其所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自古帝王将相,王公大臣、文人墨客,名人百家,哪一个不是在四书五经、儒释道的熏染下,以"修身、齐家、平天下"为己任,也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壮志。近代流传的两大完人,前为王阳明,后有曾国藩。王阳明5岁都不会讲话,可开口便是儒家经典《大学》,其他经典名著更是信手拈来,张口就背。开口之后简直是学什么,会什么,天才一般,十一岁便能张口成诗,文采卓绝。之后的王阳明更是博览群书,儒、释、道无不精通,这才有了后来龙场悟道,开创了心学智慧。而三百年后的曾国藩,更是五岁开蒙,六岁入塾,九岁能诗,十岁能文,成年后的曾国藩修身律己、以德为官、勤俭廉劳、礼治为先、以忠谋政,今有《曾国藩家书》闻名遐迩,流传于世。试问这样受众人膜拜崇尚的国学真的无用?真的是浪费时间吗?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没有传统文化的铺垫,曾经的我们可能国将不国,家将不家,也正因为有了这些宝贵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石才会有今天的国之强大。这些都说明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可磨灭的价值。习主席也曾说到:"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诚然作为中华民族的延续者岂有不学之理,不光要学,还应肩负起传承和弘扬的重任。

世人皆知孔孟好,具体又怎么个好法?谁人都颂儒家赞,何为其精华?又何为其糟粕?又有多少大家名师能入木三分地将孔孟思想的精髓传教一二?其实我们与其纠结其中,不如自己切身去认识、体验国学、感受国学独有的文化魅力。

首先,何为国学?

古书曾记载最早出现"国学"一词是在周朝,是指专供王室贵族子弟学习的高级学府。而当代对国学的定义在百度百科上也可看到详尽的说明:国学是区别于西方文化概念,是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积累,其中包括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政治学、军事学、考古学、语言学、医学、星相学等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基础,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朝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简言之国学即积累了古圣先贤智慧结晶的集大成,乃是国之根本的学问。

而为了更好的了解和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代学者对国学进行了统筹分类,最常见的是分类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主要是儒家文化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如《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尚书》、《周礼》、《春秋》等;

"史"指一些史学巨著,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传记等,包括司马迁的《史记》、郑樵的《通志》、班固的《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山海经》、《春秋左传》等;

"子"是指中国历史上创立的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分为道家、儒家、兵家、法家、墨家、释家、医家、农家等。如《荀子》、《韩非子》、《孙子兵法》、《商君书》、《老子》、《庄子》等;

"集"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词曲等,如《楚辞》、《乐府诗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等。

其次,怎么学?

古人读书有诵、录、校、疑、入味、"大其心"而"使自得"六法。这里我们可以着重说一下"诵",至于其他几法,有兴趣者可自行研习。此“诵”,即大声背诵。朱熹说:"读书须成诵,方精熟。"意在于通过反复诵读记忆,在"精熟"的程度上充分地对其深入解读。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但凡书香门第的子女自年幼时起便诵读经典,男子为入仕途更是日夜诵读四书五经,私塾夫子更是要求背诵之后再理解其意。大抵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之意。再加上古时竹帛珍贵,纸张鲜少,所以当有机会诵读珍贵典籍时,背诵记忆就显得尤为重要。什么过目不忘、一目十行,不过是练就的一种技能。所以转至今日,我们仍可以古为今用,诵读就成为我们打开国学大门的必要之匙。

曾经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位老师,她问我:"为什么古汉字都是繁体,为什么古时私塾教学都是以诵为主?"电视剧里一副书生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画面感涌入大脑,可是谁曾想究竟是为什么?她接着说:"就那这个'藥'字来说,乃为治疗之意。上面一个'艹'字头,下面是个'樂'字,这个'樂'不光是音乐,而是代表声音,故通过声音可以达到治疗效果。即'音药'。当我们发出声音的时候,可以感受自己的肝田肺腑的波动变化。而人在诵读的时候每个文字每个音的不同就会对我们的大脑和身体起到不同的作用。特别是在诵读经典的时候不仅能促进人体康健,更能开慧益智,而经典中的每个字每句话不仅饱含哲理,更蕴藏着无穷的能量需要我们去研读探索。"老师的讲解有种让人茅塞顿开的畅快,让我对国学霎时有了重新的认识。我们的汉字虽因字体不同表现形式不同,但却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象形会意文字,其自身饱含的文化信息,常带有某种神秘和未知。

作为中国国学公益大使、中国教育领袖人物的中华德慧智教育熊春锦先生对经典诵读更是大力推崇,并提出了与中华传统教育模式一脉相承的中华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理念。他认为:人类后天的智识和先天的慧性,是一个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统一的大系统。'智'为后天每日所知,是后天学习知识的积累,储存在大脑皮层;'慧'为先天藏识,是本性的流露,储存于大脑的中间质层和核心层,而这一部分占据了大脑的主要空间,是需要开发的重点区域。慧识与智识的同步开发启迪才是造就的大智慧人才的根本途径。大脑慧识的启迪,仰赖于道德心灵能量的支撑,慧心开而大慧生,慧心供应能量,而大脑调集使用,只有慧心德能的上达,才能最大效果地在大脑中产生开慧益智的功效。五德能量的培补和提升,慧识的开发启迪,就蕴藏在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当中。而语言和文字是符合人体生理学和大脑结构特点的慧智双运能量载体,我们在诵读富含圣人智慧和道德能量的经典篇章时,就能获得道德能量,开发和启迪智慧。

姑且不谈神秘玄幻的道德之能,智慧之光。光是中华文字,那迷人的魅力又是多少文人骚客能够抵挡的,更何况古籍经典中的那么多的治国安邦之法,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律己之方,得道正觉之行,所以自古王侯将相,能人异士,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阅典无数。常言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语言和文字就是是最好的展现。所以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和启迪我们的慧识的开发,学习经典中做人做事的真理,才是我们学习国学的最终目的和其存在的价值意义。

再次,那么多经典古籍,我们又该先读哪些后读哪些?

第一,按历史时间。

其实在很多经典著作中,我们都能看到先秦两个字。先秦究竟指哪个时期?据资料显示,先秦是指从远古时期到秦朝统一全国前,即经历了三皇五帝,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而这时期老子、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他们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历史上群星璀璨的时代,所产生的著作均是智慧精华、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惠泽千年。

而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著作经典真正可谓是百家齐鸣、百花齐放,《山海经》、《周易》、《尚书》、老子-道家《德道经》、孔子-儒家《论语》、《春秋》、墨子-墨家《墨子》、曾子-儒家《大学》、子思-儒家《中庸》、孟子-儒家《孟子》、庄子-道家《庄子》、荀子-儒家《荀子》、商鞅-法家《商君书》、鬼谷子-《鬼谷子》、韩非-法家《韩非子》、《国语》、《春秋左氏传》、《礼记》、《孙子兵法》、《诗经》、《离骚》、《九歌》等。其中老子的道家学派,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最为深远,时至今日更是传遍五洲大地,外国学者认为,老子、孔子的思想已经不仅是中国的思想文化,而是世界的思想文化,更有众多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提出世界要进步,人类要生存,就应从老子、孔子的思想中去汲取智慧。

先秦之后,秦王朝统一全国,历史有名的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陷入了暂时性的低迷。直到汉武帝时期因董仲舒提出孔子《春秋》中大一统的意见,将儒家思想重新推上了历史的舞台,并赋予其唯儒独尊的历史使命,乃至到今天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而后产生的思想大都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而衍生出来的。而秦汉时期的还有一些著名的典籍,包括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刘安的《淮南子书》、刘向的《楚辞》、乐府诗集等。

而后三国两晋南北朝,著有《三国志》、《陶渊明集》、《后汉书》、《世说新语》等,转眼到唐朝,中国文化发展最为强盛的时代,而唐诗的出现是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产生了大批杰出的诗人。后清朝所编录的《全唐诗》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而此时也是佛家思想进入中华大地以来的巅峰时期,佛经典籍也是数不胜数,其中代表有《华严经》、《楞伽经》、《金刚经》等。与唐诗并驾齐驱的还有宋词,元曲,而有名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诞生于此时期,而元明时期不得不提的号称中国四大名著中的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就此横空出世。最后再到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还有四大名著中最后一本曹雪芹的《红楼梦》。此后这些大家虽不同于先秦圣贤经典,但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传世之作,标新立异,也是值得我们反复拜读和学习的不可或缺的经典书籍,也是象征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与进步的一部分。

第二,按国学分类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国学按经、史、子、集分为四大类。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此分类挑选阅读。在此便不再赘述。

第三,按年龄需求

虽说学习不分年龄,不分先后,但比起已经为人父母的成年人,国学经典对幼儿启蒙教育有着更为重大的影响和作用。中华德慧智教育更提出在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三个阶段通过经典诵读,借助声波、语言、文字来滋养婴孩心性、增长智慧。

胎婴时期,通过聆听爸爸妈妈的诵读,利用声波的传导,让声音在羊水和体液中震动传递给胎儿,即我们常说的胎教。不光是经典诵读,还包括传统古典音乐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滋养胎儿,在宝宝大脑中埋下智慧的种子。这时期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来读都是可以的,如《德道经》、《论语》、《大学》、《中庸》、《三字经》、《弟子规》等等。

而到了幼儿时期,是孩子的语言和大脑发育的高峰期,应以启蒙教育为主,多听多读,不仅可以训练孩子大脑记忆能力,还能帮助孩子积累更多词汇量,促进语言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完善,增强识字和阅读能力。且同时通过父母的诵读和引导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培养青少年时期自主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打下基础。孩子从幼小开始就接触古籍经典,更能多方面促进孩子文化修养与道德品质的养成,而且对孩子性格有着深层次的积极影响,也是对其今后的人生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启蒙教育阶段,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打下基础,以浅显易懂的启蒙类书籍为主,例如:《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千字文》、《增广贤文》、《孝经》、《百家姓》以及唐诗宋词等等。

进入学龄期后,随着学识的增长,可逐步将《论语》、《大学》、《中庸》、《德道经》、《庄子》、《孟子》等百家诸子学说作为课外读物,反复诵读,也可根据自身能力情况逐渐学习理解其中含义,而后孩子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时候,经、史、子、集各种题材的经典均可通读、精读,让圣贤智慧精华逐步在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渗透。由浅入深、由简入难、循序渐进,让孩子在一步一步的积累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身的见识,修养自己的心性,吸取人生的智慧。

至于成年阶段就没有太多限制了,主要以个人兴趣为主,学习目的为辅,休养生息,磨练心性也是极好。

其实最终不管以哪种方式去诵读经典,它的不可替代,它所代表的历史轨迹,它所富含的大道智慧,都是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但在学习国学,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敢于抱有怀疑的态度,敢于提出问题。万事没有绝对的对错、真假,不能说即已登峰造极,奉为传世之作,其中就全然是科学真理。这也是为什么王阳明在经历"格物致知"、"寻道问礼"、贯通儒释道之后才最终寻其根本,才顿悟心之所向,但如果没有前面的学识作为基础他也无法开创出阳明心学,自立一派,成为继孔子后的又一大圣人。这也就是为何现代国家教育在提倡国学的同时提出一定要坚持用唯物主义的辩证观去审视那些经典传统文化,这也是在告诫我们看任何事物时要观其两面性,有些学术理论可能是为适应时代需求应运而生,但放在当下并不一定适合。习主席曾在曲阜座谈会上指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

归根结底,要不要让孩子学国学?其实我们心里已经有明确的答案。不仅要学,还要用心学。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中国人,上至耆耄老朽,下至幼龄孩童都能正确认识并开始学习我们的国学。特别是年轻的一代更应该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文化才是民族之魂,教育才是民族之本。

本文注解及相关文献:

1、《德道经》:1973年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抄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尤其是一本在两篇后分别有「德、道」二字,明确分出篇名。这使得自汉代以来《老子》被颠倒《德篇》与《道篇》编排次序。马王堆帛书《老子.德道经》为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

2、文献来自熊春锦校注《老子.德道经》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