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人生——食蚜蝇、瓢虫、绿色环保,并非风马牛不相及
我经常沿河行走,6月10日下午出现在肖河,肖河是龙王港的一级支流,源出尖山水库(现为尖山湖公园),在现今地铁2号线梅溪湖西地铁站的北边汇入龙王港,再东北方向流经十几公里后,在溁银桥汇入湘江,所以肖河是湘江的二级支流。
这条河的黑臭,近几年有所改观,但有个遗憾却改变不了了,好多年已前,公园湖面至桐梓坡路的上游河段全部成了暗渠,上面是公路、工厂、楼盘。
在临近文轩路的河岸,在一处蔓延生长的葛藤丛中发现了一只“食蚜蝇”的幼虫。
最近读了一篇蚂蚁为保护“奶牛”(即蚜虫,分泌蜜露供蚂蚁取食,与蚂蚁形成互惠的共生关系)逼退食蚜蝇的文章,之前一直以为在花间飞舞、在花上停留、在花蕊上嗅探的是某种“廋身”小蜜蜂,却原来它是蝇类,长得像有尾针的蜜蜂,正是食蚜蝇拟态的智慧。
出现在绶草上的食蚜蝇成虫,2019年5月31日摄
食蚜蝇成虫像蜜蜂、蝴蝶一样访花,在幼虫阶段其实像只小毛虫,专门吃蚜虫,对于花草蔬果种植者而言,庭院里有它就是有宝贝。
带回家的“食蚜蝇”幼虫,长约15mm,暗红色的身体,像个压扁了的橄榄球,上面还带有一些黑色圆形斑点,冷不丁一看,起鸡皮疙瘩。
食蚜蝇幼虫(误以为是),2019年6月11日
迷上了微距拍摄的自己,内心的这点小恐惧自然能战胜,长得再丑、再凶,它也是模特。镜头下,吃了一惊,它嘴里居然叼着一只半厘米都不到的淡黄绿色的小虫。这小虫,很多人看了会打冷噤,样子怪怪的,浑身长满细毛,连触角上也是。因为以前拍过不少蝽科昆虫(人们最熟悉的一种是臭屁虫,学名叫臭蝽),依据它的长相,我初步判断它是某种蝽的若虫(如蒙昆虫高手在留言区赐教,将不胜感激)。
食蚜蝇幼虫(误以为是)正在大开杀戒,2019年6月10日摄
又发现了一只小蝽,来个特写,2019年6月10日摄
想必捉“食蚜蝇”幼虫的时候,这两只小蝽刚好也在那片葛藤叶子上,只是它们小,且利用绿色巧妙掩护,自己也就没有注意。
养了两天,这条“食蚜蝇”幼虫似乎得了病,不怎么动了,身体也有些蜷缩,后来它干脆团成了一个小球,粗看会以为它是只小瓢虫,认真看就立马生疑,因为瓢虫憨态可掬,很多人都喜欢它,这只实在是丑陋。有点昆虫知识的我,猛然间反应过来,这是在结蛹哟,跟着就是“蝶变”了。内心喜悦,我弄了个玻璃小圆皿将它扣上,期待见到变态后的它。
食蚜蝇幼虫(误以为是),趴伏在薄荷叶子上,好像得了病,2019年6月12日摄
有事无事地,自己都会看看这个丑陋的“小瓢虫”,就这样,又过了四天,6月16日等到自己再看,先有惊喜,但立马垂头丧气起来,蛹倒是破了,只是我的“食蚜蝇”飞走了。一百多平米的房子,要找到几毫米的瓢虫,不异于大海捞针。哎,昨天出现了重大失误,没有将玻璃小器皿扣上,竹篮打水一场空。
破蛹,2019年6月16日摄
残局总得收拾,心情也得收拾,好歹也拍拍仍挂在叶片上的破蛹罢,咦,突然发现一只胖乎乎、憨态可掬的瓢虫乖乖地趴在叶子的背面,呵呵,天不负我,狂喜中开始拍“蝶变”成功的瓢虫了。
从河边带回来的,不是食蚜蝇的幼虫,而是如假包换的瓢虫幼虫,有一点倒是没搞错,就是绝大部分瓢虫是益虫——食蚜。
“蝶变”(对瓢虫而言,其实用蛹变来形容更准确)后的这只瓢虫,体型较大,有7-8毫米,甚为奇特的是,除了头部的两个眼睛是黑色,其它部位都是光亮的橙红色,两块盾片(即鞘翅,包裹并保护着后翅及腹部)上也没有“星星”(指斑点或是斑纹,部分瓢虫是根据斑点数量来称呼,如七星瓢虫、十九星瓢虫、二十八星瓢虫等)。
破蛹而出的瓢虫,憨态可掬,2019年6月16日摄
我还算沉得住气的人,颜色一定会变化,继续观察罢。
第二天,瓢虫头部、前胸背板的橙红色没变,但盾片已变成乌漆墨黑的了,继续等。盼到第三天,瓢虫没有变化,我想它很可能就是一只较为罕见的没有“星星”的瓢虫。
破蛹第二天,瓢虫的橙红色“龟背”已变成全黑了,2019年6月17日摄
于是打开窗,放飞了它,小区的广阔天地需要它去消灭蚜虫,另外它还有谈情说爱再繁殖下一代的使命。
题外话:
瓢虫种类繁多,鞘翅变异较大。如《北京汉石桥湿地昆虫图鉴》介绍菱斑巧瓢虫时,就写到“每鞘翅具8枚黑色或褐色斑,斑型不甚规则,呈2-2-1-2-1排列;有时斑点或大或相连,偶尔可见鞘翅全黑的个体”;
另外,百度百科词条中提到“刚羽化成虫的鞘翅非常柔软,浅色而无斑纹。鞘翅上的斑纹逐渐出现,有时是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或几周。”
讲述这个不算短的昆虫观察的真实事件,自己想带出另外一个真实故事。
早两天,与妻从菜场回家,路上见到一位用小拖车拖着不少菜的老人,让我咂舌的是,她居然离开人行道,下到低了一阶的马路路面,去捡两张比一个指头长不了多少的健身中心的打折券(刚经过的地方,见到两个小年轻在散发)。十张这样的券才能凑成一张A4纸大小,要捡多少张,才能凑成1斤,1斤也才五六毛钱吧。
在小区,经常见到在翻垃圾箱的老人,自己并非鄙夷捡废品卖的行为,只是有点心酸,有些老人节俭惯了,形成了这个癖好,但有些老人确实靠这个补贴家用,同时也有忧心,出于两个方面,一从个人卫生的角度忧心他们的身体健康,二从小区环境的角度也会有忧心,部分老人收集到的废品确实在占用着公共空间,且长时间不做处理。
快到小区门口了,妻对我说,后面那个老人真的不错,她一路捡垃圾,刚俯身在捡几根羊肉串棍子的时候,拖车歪了,挂在车把上的袋子掉到了地上,起码打烂了好几个咸蛋。
心头暗暗一惊,回头就望,正是那位捡打折券的老人,一手费力拖着车,另一只手上就不再是捏着两张小纸片了,而是摞在一起的几个脏兮兮的纸碗,纸碗里有一把黑乎乎的烤串棍子,手和碗间还勾着几个油腻腻的小塑料袋子。
我有意放慢了脚步,观察这位令我惭愧不已、让我肃然起敬的老者,十分钟前,自己想当然地把她当做一位捡废品卖的人了。
令人叹服的一幕出现了,自己头有点懵,不敢相信眼前的真实:将手中满满的垃圾放进路边垃圾桶后,她走到了包子铺前,但她不是买包子,因为我看到两位店员情绪有些激动,手也一挥一挥的,“垃圾不是我们扔的”“我们有专门的垃圾箱”“顾客扔的,我们管得着吗”,这些大声话语也飘来。
我凑近过去,听到老者用平和的语气在说:“你们是这些纸碗和塑料袋的提供者,可以告诉诉顾客不要乱扔,你们也有责任,要尽量减少这种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环保理念,本就不易,这位老者的可贵,在于她主动地去改变身处的环境,并且积极地去影响他人。倡建两型社会的今天,她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环保卫士。
这个包子铺的纸杯、纸碗、塑料袋上都印有广告词“一只有心的包子”。
实拍塑料袋,“一只有心的包子”
劝说包子铺店员的老者的话不无道理,在环境保护方面大家都有责任,甚至可以多些用心,比如降塑,可改用容易降解的纸做包装,也可设立桌椅提供碗筷,鼓励现场就食。一两个包子就一两个塑料袋,难怪塑料袋也就满天飞了。
长沙河西银盆岭不是有个张爹(网名互绿一族)吗,在他倡导下,好多娭毑爹爹,年轻人也包括,他们都挎着大竹蓝在大超市、在小菜场买菜了,6月23日也就是今天,为他们“拒塑提篮买菜打卡的第58天。
借用张爹微信朋友圈中图片,菜篮买菜,并非只是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
还有余礼湘老师(狮山渔夫),2011年,他就致力于母亲河的环境保护,自发地监测甚至检测排污口的水质,还不辞劳累、不知疲倦地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今年66岁的他,为了环保事业更蓬勃美好,他正在创建以河流水源保护为主要方向的环保志愿服务中心。
环保潮爹——余老师,出现在望月湖湘中社区的公益活动中,2019年6月14日摄
亲历的这两个故事,在情节跌宕和心情起伏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牛马不相及的两件事,在我脑海却一直萦回环绕,感悟也融汇在一起:
1、不要想当然地看问题,对待微观、微小,我们也要保持崇敬,因为可能洞窥到精深奥妙以及博大崇高;
2、自然精神,似乎是一种淡淡的有着清香的情结,有绿色,有生态,有真诚,也有追求;
3、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中,都有美好的事物以及闪亮的行为,等待着静心凝眸的我们去发现、去观察,去模仿、去学习;
4、世间万物都有联系,就拿一小池塘为例,如我们不爱护它,池塘水质变差,池塘的生物多样性就会受破坏;反过来,池塘如呈现生命形式多样化的发展,则说明池塘环境在持续性改善;
5、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向往美好生活,首先从自身做起,再尝试影响他人,人生何尝不是一场蝶变,我们都具备蝶变的潜质,对未来我们要始终孕育希望……
*此文为《蝶变人生(瓢虫篇)》(2019年6月24日凌晨,《虫来精彩》公众号发表)的略加修改稿。
观虫识虫、虫友交流、摄友虫趣、虫悟人生
《虫来精彩》,为书虫/摄友/骑友/驴友/文学爱好者/自然观察者/美食爱好者/乡土人文地理爱好者/公益活动的拍摄志愿者/过去的十五年,三家外企的职业经理人——林继伟提供,图文皆原创(个别如属引用,将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