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你做了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广告,为什么没啥用?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23/6/16

威尔 史密斯主演过一部电影,叫《焦点》,里面有一个很经典的桥段:在一场橄榄球比赛中,史密斯跟一个“赌神”对赌,输光所有钱后,他决定最后玩一把“大的”。

史密斯让“赌神”随机写下一个球衣号码,然后让自己的女友盲猜,如果女友猜对了就把钱赢回来。要知道,“赌神”跟史密斯的女友并不认识,猜中的概率约等于零。结果,“赌神”写下的球衣数字是55,而女友猜的数字恰好是55。

其实,这个结果并非源于好运气,而是史密斯从一开始就“操控”了“赌神”的意识。他暗中调查了“赌神”的行踪,在他必经的电梯间、大堂和球场外,安插了很多个55。一路上,“赌神”看到的日历、路牌、广告、球衣,全都是数字55。这个数字就这样被植入了“赌神”的潜意识,而他本人却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意识被“操控”了。

其实,人的很多行为是被大脑里的潜意识支配的。所谓潜意识,就是大脑自行运转,我们察觉不到的思维活动。现实生活中被潜意识支配行为的事情其实经常发生。

比如,很多减肥的人都听过一句劝:“当你饿了的时候,可以看一看蓝色食物图片。”因为在原始时代,很多蓝色食物是有毒的。久而久之,人们只要看到蓝色的食物,大脑就会自动分泌一种拒食的激素。蓝色食物就成了连我们的潜意识都在抗拒的东西。

2000年小布什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也用潜意识广告影响了人们的选择。

他们做了一个这样的广告:当播音员在电视上批评对手戈尔的医疗制度改革计划时,让Rats(胡说八道)这个词和戈尔同框出现。由于词语闪现的时间非常短,很多人都没有察觉到。但很多心理专家都说小布什操控了人们的潜意识。因为人的潜意识比视觉反应更快,当Rats和戈尔一起出现时,眼睛没有察觉到,但大脑已经联想到戈尔是个不靠谱的人。

这件事带给我的启发是,当我们想影响一个人时,不要以为信号越强,对方受到的影响就会越大。想清楚这件事,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你花了那么多钱,做了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广告,但影响却不大。

传统的广告思维,追求的是抢夺用户注意力。比如要抢占APP的开屏位置,因为开屏广告的视觉冲击力够强。比如,当年有些投放电视广告的客户,为了能抢夺观众的注意力,会刻意调大TVC的声量。

但随着脑科学的进步,我们渐渐明白,这种比谁嗓门大的方法,不一定是最高效的方法,至少不是唯一的方法。人类的很多认知和行为,常常是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时候改变的。比起攻破大脑里的防火墙,潜入防火墙也是一种方法。

这次我们就研究一下这个课题:如何利用“潜意识”做营销。

利用大脑里的联想机制做广告

麦当劳的品牌色是红色和黄色。尤其是那个金黄色的大拱门,你隔着很远就能看到。但是他们选这两种颜色作为主色调,其实并不仅仅是为了显眼,而是因为红色和黄色最能勾起食欲,让你觉得肚子饿。

而且,热情的颜色不仅可以激发食欲,也让用餐的人感觉躁动,在餐厅里面待不住。因为麦当劳是一个快餐店,如果顾客在里面吃完了坐着聊天,翻台率会很低,红黄色刚好可以起到“驱赶”顾客的作用。

除了颜色,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很多其他的提示,这些提示不需要别人提醒,已经变成了我们大脑下意识的反应。只要看到它们,我们就会产生特定的联想。

我们来做一个连线游戏,先不要看答案,请把下列左边的事物和右边的感觉描述连个线:

来,看看你的选择是不是下面这样:

我并没有做任何提示,但是大家对每个词语都产生了共同的联想。

心理学家巴克曾经做过一个试验:他让女士们试用不同颜色的洗衣粉,当洗衣粉颗粒是红色时,大家觉得用起来烧手、会让手变粗糙。而把颗粒换成黄色时,大家又抱怨衣服洗不干净。可当颗粒的颜色从黄色换成蓝色时,大家都说它洗得最干净。

实际上,这些洗衣粉都是一样的,所谓颜色带来的效果差异,不过是人们的主观联想罢了。

连线游戏和洗衣粉试验都在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是一个关联机器,会下意识地对不同的事物赋予意义和联系。而且,很多联想是人类共有的。

所以,当一个品牌想传达某种信息时,完全可以利用人类这种共有的联想来做广告。这种广告的特点是可以击碎消费者的心理防备,把用户的注意力悄悄引向你希望他们关注的地方。这就是我所说的潜入防火墙的广告。

而且,这种联想特别适合品牌去传递一些语言很难传递明白的信息。

传递语言难以传递的信息

某些咨询公司常给企业定位高端,但是绝大部分都失败了。因为高端不是一种信息或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种体验、一种感受。如果一个品牌真的定位高端,光喊口号是没用的,它的广告必须寻找高端的意象,才能塑造出高端的形象。

比如,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写下“我一直想到你的房间看月光”。这句经典名言,让香港半岛酒店的英式下午茶成了香港最值得一去的地方。

张爱玲是旧式家族的小姐,她的身世、她华丽的文字、她笔下的人物都在传递旧香港的浮华。所以,香港半岛酒店的广告,不是在卖月光,而是在卖联想。

再如,乌镇的木心美术馆是为了纪念木心先生而特别打造的美术馆。但是木心的舅舅、中国大文豪茅盾也是乌镇人,而且比木心更出名。大家想过为什么是木心美术馆而不是茅盾美术馆吗?因为木心出身显贵,他的文字更小资、更洋气,木心美术馆会让乌镇显得更高级。

回到品牌上,华为最开始走高端路线时,打了一个产品卖点叫徕卡摄像头。徕卡代表着相机里的高端、顶级,而且徕卡是1914年成立的,高端的形象已经流传了上百年。华为让徕卡的高端魂穿到自己身上,就是间接让用户接受了华为的高端。

品牌要传递的信息有两种,一种是语言信息,一种是感受信息。语言信息是抽象的,是一个词或是一句话。而感受信息略复杂,它是色彩、声音、布局、故事等因素糅杂在一起,带给人的一种感受。对于很多品牌而言,传递非语言类的感受,比传递语言信息更重要。

比如,NIKE发起运动的主题一直在变,“跑下去天自己会亮”“比未来先来”“谁说女性不能高飞”等等,虽然主题不一样,但他们一直都在借助不同的内容,传递品牌Just do it的热血精神,这种精神感受始终没变过。

再如,我们从来不记得可口可乐的Slogan是什么,但是我们永远能体会到可口可乐关于快乐的情怀。

很多本土大品牌,之所以没法变成 NIKE 和可口可乐,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如何从表达卖点到表达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而文化和价值观,其实是一种感受信息,不是一句Slogan就能传递的,必须学会组合意象,利用非语言信息去传达。比如,我们可以利用颜色、声音、形象等比较意象的信息,传递很死板的语言概念。同理,这些死板的语言概念还可以反过来扭曲我们的感官。

借助语言扭转感官认知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在一家餐厅里,如果你给菜品加上一些形容词,比如“清脆爽口的小黄瓜”“丝滑绵软的土豆泥”“在芝麻菜的浓香里细细烤制的甜菜”……人们就会觉得这些菜品比那些没有修饰词介绍的菜品更好吃。这其实是因为修饰词影响了我们的感官,触发了大脑对口感的联想。

不仅修饰词会影响人们对产品的感受,就连价格也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心理学家还做过一个葡萄酒测试,他找了一批人品尝葡萄酒并且告诉他们:“摆在你面前的两杯酒,一种是普通葡萄酒,一种是顶级葡萄酒。”

其实,这两种葡萄酒是一模一样的。但监测大脑的仪器显示,当人们品尝顶级葡萄酒时,大脑中掌管快乐与奖赏的区域会异常活跃,而且人们都说这款顶级葡萄酒,味道果然不一般。

商品即内容。用户买不买、喜欢不喜欢,不仅仅由商品本身的质量、味道决定,商品的色彩、描述、风格,都影响着用户对它的观感。

将下意识的联想转化成产品

我们可以将下意识的联想转化为可见之物,从而让人不假思索地行动,快速、自发地认可你的产品。比如,我十分喜欢的一位日本设计师深泽直人,他早年设计过一款台灯。这款台灯的底座是一个盘子,你把钥匙丢进盘子里,台灯就会亮起来;拿走钥匙,台灯就会自动熄灭。

这个设计就源自深泽直人对人们下意识行为的观察:人们平常回到家后,总是会放下钥匙然后顺便打开台灯,但是出门时,总是忘记关灯。所以,他设计了这款底座是盘子形状的台灯。

做好下意识的设计需要你关注一些用户生活中的小细节,用一种用户自己都察觉不到的方式将它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从而解决某个具体的用户痛点或者生意问题。比如,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快餐厅,特别喜欢播放节奏欢快的音乐,其实也是为了“驱赶”顾客,因为人们在快节奏的环境里根本待不住,不知不觉就会想要快点吃完快点走。

相比快餐厅,一些高雅的西餐厅、咖啡厅里,音乐一般都比较舒缓,这样做是为了留住顾客,让人在这里多待一会儿。而夜店里放的音乐都很有律动感,听到这种音乐,大家根本坐不住,会习惯性跳起来、扭起来。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下意识的联想,比如看到按钮就想按、看到红包就想点开、总会沿着盲人专用道走路等。与其花费大力气让用户认可你,不如利用这些下意识的联想,快速塑造用户的行为。

结语

做好潜意识营销,我们要读懂人类大脑的联想机制,既要学会利用颜色、声音等意象的信息传递死板的语言概念,也要学会借助语言扭转用户的感官认知,甚至可以将下意识的联想转化成产品。如果能进入用户潜意识,让他主动接受你,就不要试图苦口婆心地说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