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高铁太快了,破坏了回家的仪式感——忆《读者》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22/12/11

这几天读者杂志凭一篇关于高铁的文章登上了热搜,一看文章,还是熟悉的味道,顺着这份老味道,再谈一谈读者。

我接触到读者杂志时,是90年代中后期,当时正在上初中,课余时间看读者是不错的休闲,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高中。至今还记得当时在读者上投放广告的贝塔斯曼书友会和德生收音机。上了大学后就很少看读者了,当时还颇有一番感慨,觉得自己浮躁了,再难静下心来欣赏读者上娓娓道来的文章了。

读者文章多从日常小事着手,以小见大,容易使人信服,引起共鸣。在当时看来,是治愈心灵,富有哲理,充满正能量的。其中关于国外人文生活的文章,是我们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窗口。

我记得有篇关于老外过红绿灯的文章,大意是说即使在淋着雨的情况下过一个没有车子的路口,老外也规规矩矩的等绿灯再通过。而彼时国内不要说行人闯红灯,就是机动车闯红灯也是常有的,更不要说淋着雨路过一个没有车子的路口了。当时我就自问我肯定做不到,估计绝大多数国人都是做不到的,不由得对老外的素质佩服不已。等到多年以后我工作时,有一次骑车下雨了,经过一个路口时想起了这篇文章,于是安安静静的淋着雨等着绿灯,看着身边急匆匆擦身而过的路人,心里充满了自豪和优越感。至今,我仍然保持这个习惯,只是跟我一起等的路人慢慢变得越来越多。

近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了解世界的途径更多、更直观。原来老外不仅会闯红灯还会随地大小便,遇到暴雨城市一样被淹,更不要说自新冠疫情以来的各种奇葩事情。于是不由得怀疑读者上那些文章的真实性,从充满正能量变成公知圣母灌输给我们的鸡汤文。

其实不止是读者,二三十年前的报纸杂志基本都是同样的调调。中日夏令营,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国外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创新人才等等,可以说除了官方日报之外,媒体基本都是一边倒的歌颂国外,揭露反思中国的。当时的国人从物质到精神被西方全面碾压,甚至从根上被否定,中国人就是不行,杀人诛心,以至于现在有些人还站不起来。

庆幸的是,我们没有被压垮。我们不自觉的按照读者们灌输的标准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行为标准;传统文化的韧性和抗击打能力变得更强;国人从被动接收媒体信息到会独立思考,社会在不停的进步。

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终将使我们变得更强大。感谢《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