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收藏 | 偷师金牌广告大师的15条创意心得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22/11/30

(点此查看)

陈国辉(Bill Chan)大概是聊起中国广告行业不得不提到的人物之一。

他是香港浸会大学数学专业毕业的广告金牌文案

热衷思考还喜欢在逻辑上玩游戏

人生三大爱好是:时尚美学、量子物理、发现世界的另一面

曾经有一多半的大学学费,是他利用暑假,在国外赌场中赢来的(当然也输过)

工作后,Bill从最初的广告文案人做起,先后又任职上海智威汤逊,博达大桥,北京麦肯,北京奥美广告执行创意总监,全球创意设计大奖D&AD2014国际评委,上海智威汤逊首席创意官……

Bill不仅担任过全球创意设计大奖D&AD2014国际评委,其作品在国际、区域以及国内各大广告节获奖无数,其中包括戛纳广告节、克里奥广告节、One Show、D&AD以及伦敦国际广告节等等。2004年,在陈国辉任职期间,智威汤逊上海同时在中广节和香港4A创意节评出的中国广告公司排名中位列榜首;次年,智威汤逊上海又被Campaign Brief评为中国年度广告公司。

此前数英网对Bill Chan的一次采访中提到,对于创意的喜欢是天生的,Bill从小就喜欢想东西,也喜欢看书。

“那时候香港很流行二楼书店,也进很多大陆版的书。那些书10块、20块的很便宜,所以就会看很多。最喜欢金庸的小说,一看就停不下来。

还在4A那会儿,除了管好整个公司的创意产出,Bill还经常被邀请去各大广告奖项担任评委。大部分人对戛纳趋之若鹜,他最喜欢的却是D&AD,称这是圈内人都特别喜欢的一个奖,因为它特别难得,要求特别高。虽然不同评委评出来不一样,好的不一定能拿奖,但拿奖的一定是好的。戛纳就不一样,获奖的比例相对高很多。我们那天开玩笑说如果大家都不参赛了,广告公司要裁员一半,很多人只是为了进来拿奖。这个一定要写,Bill强调说。“

最近闲来无聊,翻起了Bill Chan写在自己公众号@假如你无聊上的旧文——系列作品《创意出门随便讲》(可在公众号中搜索关键词查看),看完受益匪浅,特地整理了一些金句出来,分享给大家。

▲ 我们判断一个创意好坏的时候,往往忘了爱

我们经常将品牌比喻成一个人,广告就是让消费者爱上他。爱,是非理性的;不爱,才会理性地找出一千样他的不好(所以千万别问你的她(他)为什么爱你,她(他)如果说得出来并不是什么好事)。

可我们判断一个创意好坏的时候,往往忘了爱。下次试试不要分析,抛开理性,找回本能,只管用心,喜欢就好了。

尽管消费者以后发现爱错了,起码他们爱过了。

▲ 定位不外乎想人未曾想,发掘开辟荒芜之地

定位不外乎想人未曾想,发掘开辟荒芜之地,所以你若发现我未曾发现的,你便可发(我没本事发的)财!

▲ 当过创意总监,才发现当初入行时的想法和做法是错的。

广告就是生活。这就是当时的想法,而做法就是将所有本该在其他时间做的事情,搬来公司做,比如看书,比如听音乐,比如吃饭,比如睡觉,比如(偷出去)逛街,只差没有编毛衣。我不相信(也相信你也不相信)自己脑袋比人家慢,如果再加上长时间震荡,我不相信(也相信你也不相信)自己想的创意比人家差。

错!(我这样讲可能开罪很多(广告公司老板或者创意部负责)人,尽管他们没有理由反对我提出的理由。)我们爱得太麻木,以为陪她(他)时间愈长愈显得爱,其实应该反过来,愈充实生活才愈懂怎样爱她(他),愈能给她(他)惊喜,所以我们应该经常(从广告)出走,因为:生活就是广告。

▲ 关于创意,我们缺的是什么?

寿司之神的学徒,单单学煎蛋可能就得花十年的工夫。

最近和好几位同事聊到怎么想创意和写文案,情况有点相似。

我给出的答案可能会让人失望:多想多看多写。

很多人以为找到一位老前辈,就好像捡到了一本武林秘笈,翻几页就能学得一身好武功,这可能是因为武侠小说看多了。而且他们往往看漏了这些主角通常骨骼精奇、悟性特高。

现实的不一样是,尽管给你遇上寿司之神,煎蛋也得练习十年。所谓练习,就是工夫。

我和同事说,不停的练习,只是为了把技能,变成接近本能;除非你是天才,否则没有捷径。

▲ 广告有副作用,创意回报自然有副产品。

比方说,薪水。

经常有杂志有一些有关行业的不同职位的薪酬中位数调查。中位数(不是平均数)的意思是:这个薪水以上和以下的人数是相等的。(我在这里用相等,不用相同或者一样,因为感觉比较科学,形容量化的调查结果比较适合。(也是个人观点,但你再反对我就翻脸。))这个很有趣,因为可以知道你是比大部分同级别的人薪水较高还是较低,但怎样具体衡量自己应得的薪水(文雅点叫市场价值)?有两个方法。

一个是我说的。那天我跟一位文案谈薪水问题:公司里面只有一个人可以决定你的薪水,不是财务、不是你老板、不是大老板,是你自己。

一个是前辈邓志祥说的。那天他跟我聊薪水问题:你值多少,就看你犯过多少错。

▲ 关于广告人经常有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顾客永远是对的。

是因为他们是付钱的那位?还是只因为他们钱多(尽管没有给你)?

你在路边摊付钱买水果,有没有瞧不起那位老板?

有?你真的吃饱了蹭!

你付钱看病,有没有对医生指使呼喝?

有?看来你已经病入膏肓!

那,为什么客户付钱买创意就会高人一等?

是他们吃饱了蹭、病入膏肓?

还是我们一相情愿自甘作贱?

误区二:客户比我们专业。

尽管是世界一级名厨,如果在外头吃饭,会不会叫负责的厨师出来,告诉他应该怎样怎样煮?而且,世界上又有多少在外头吃饭的一级名厨?

其他业余人士喜欢下厨,回家好了。(除非你怎么煮也弄不出好味道!)

我们出卖的是专业,不是自尊。

所以我尊重尊重我们专业的。

▲ 关于送礼

送礼有两大(很多人都(无意或故意)忽略的)原则。一:礼,是送人的,不是自用的;自己喜欢不喜欢不重要,讨的是对方高兴。(遇到挑礼物时犹豫难决,我建议你选自己不喜欢的;既然你决定不到,证明你不是绝对了解对方,那品味应该有异,自己不喜欢的,人家喜欢的几率就比较大。)二:让收礼人感觉到你(事实上不一定)是有心思的。例如包装、例如产地、例如够贵(有时候有心和有心思是很难区分的,尤其是很贵的时候)。

那你希望创意让付钱的客户喜欢?还是观众只看表面包装就没兴趣拆开看内容?

▲ 关于前进

一直相信中国的进步是断层的是跳跃的,没必要也不可能跟着人家走过的每一步来前进,广告创意更应如此。

▲ 关于重写

重写,只是广告文案的家常便饭;可我在这个(以为)无人监管的虚拟空间,本打算无须负责肆意放纵,竟然逃离不出重写的命运,看来广告原是宿命,反常也属正常。

反常,也是创意的最根本。反对平常、反对正常。《智威汤逊的智》里面,我唯一推荐胡岗写的《反面》。老子说反者道之动,胡岗说反者动脑之道,反常之道,说得头头是道。

物极必反,反反得正。反常太久,反倒显得正常了,主因是我们囿限在一个特定的范围里面反。比如,我们苦思怎样在30秒里面反常,越思越苦。如果将范围扩大一点,甚至大至无范围,那就可能达到无常。

▲ 关于创意精神所在

说到底,跳出既有的思想框框,甚至摆脱所有框框,就是创意精神所在

▲ 关于想和做

「谢谢你们把东西赶出来了。尽管创意很烂,效果也不好,我们相当满意!」

这么多年来,我从未听过客户说这样的话。反过来,只要创意棒,市场反应好,之前(即使)延误的时间,再没有人会提起。当然,延误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们有计划,如果客户有计划,如果当客户没有计划我们会主动帮忙计划的话。

争取合理的时间,就不用考虑时间的问题,想和做之间就没有矛盾。

尽管刘翔说每个人都是刘翔,可不是每个行业都是比速度的。

▲ 关于执行

执行,不是直行,更不应该是急行。不用每想完一个点子就急着执行出来。这个陋习源于错误的观念。经常听见某某创意总监以执行闻名,说穿了,只是夸他的作品的修图技术完美无瑕(如果是我,我会很难过)。技术,是动手的;执行,是动脑的。完美无瑕的修图只是好多很多众多太多的执行方法的其中一个。

决定好点子之后,动手做执行之前,花点时间想想该怎么做执行,不但可以让(你以为已经很好的)点子多一个去芜存箐的机会,更能公平地让(你以为已经很好的)点子拥有最好的执行方法。

▲ 关于犯错

其实权威是假的,经验给了我答案,我却用犯错来验证。

▲ 做完,不代表做好

做了、做完、做好。这三兄弟很难分辩,尤其是中间那位:做完。它最骑墙,有时候装作是做了,有时候又变身为做好。

我们(我们可能是我和你,也可能是我和你们,又或者是我们和你,要不就是我们没你)这样有要求,绝对不会让它轻易混过去,就把它打到做了的一夥吧。这样讨论就简单得多了,只剩下:做完,和做好。

其实做完一件工作很容易,想一堆对题的创意也不难,能不能过得了自己,才是关键。

下次不要跟我说你想过什么创意,自己真的觉得好才拿出来吧。

▲关于问题

有问题没问题

完全没问题才是大问题。

正如《freakonomics》的作者经常强调,懂得问问题才有惊喜发现。创意,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其实,从接简报,到创作,到制作,我们都活在问题中。既然现实不能改变,我们可以尝试改变位置,反客为主,化问题为工具。

接简报时,很多人的问题是不懂问问题,他们要不光听不说,默默承受,要不不停埋怨,然后还是默默承受。尽管我反对顾客永远是对的,但我依然相信客户的要求,即使无理,却定必有原因。比如客户要求将产品名字放大。这个很容易理解,但背后原因往往是原来的处理方法不够显眼,那除了放大,我们还可以换个字体、改个颜色,或其他。问清楚问题,就发现解决方法不会是单一的。

创作时如何问问题?答案就在我的旧文《广告创意人都是笨蛋》。

制作时,那些问题就要考脑筋了。众所周知,拍片时最花时间的就是,等。等的时候除了吃吃喝喝聊聊三八看看书报杂志外,我觉得最好是玩玩IQ问题,如果有客户在,更应该玩。

一、被问的那几位可以训练一下脑筋。

二、提问的那位要求也不简单,因为精确的重复一个问题,需要很清晰的思考能力,和清楚的表达能力。

三、气氛保证愉快融洽。不管创意、客服,还是客户,肯定打成一片。除非是你的问题问得混乱,才会给人打成一片。

当然,玩的时候要有分寸,拍片始终是拍片。

谁还有问题?

真的还有问题?那就请在陈国辉Bill Chan的最新营销哲学课《十个为什么》中寻找答案吧!

《十个为什么》是Bill的首堂营销课

将从10个营销问题出发

通过10周的时间

来反思营销和传播的本质

让你弄清传播和品牌营销的本质

学会认清每个项目以及每个决定的意义

也让你的工作和生活告别焦虑

(点此查看)

《十个为什么》将于2月27日晚7:00开课,还没加入的朋友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