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致敬记者节丨记者,记着人间值得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20/11/8

作者丨传媒一线

来源丨广电业内(ID:guangdianyenei)

“新闻人永远在现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是在一线,就是在奔赴一线的路上。他们一如既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在非同寻常的2020年,他们与医护人员一同勇敢逆行,向全社会传递最新消息,凝聚全中国的力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记者。

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44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工作者主动请缨,迅速集结,奔赴武汉,与当地媒体并肩作战。

他们不仅是这场疫情的记录者,更是亲历者,在他们的笔下,一条条最新消息通过手机、电脑、电视、报纸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到身在家中的我们面前。 一个个英雄的动人故事被我们熟知,然而他们却忘了,他们自己就是英雄。

澎湃新闻记者魏凡说,第一次进红区,是春节前在荆州胸科医院重症病房。 对于危险,开始是无知无畏,出来后才有些后怕,我当时还和同事互祝“希望都平安,能过个好年”。后来在武汉,就忘了害怕这回事。

浙江日报记者胡元勇说, 不害怕是假的,不后悔是真的。

值得被铭记的,不仅仅是奔赴前线的勇士们,还有远在后方为他们提供支持的记者和编辑们,虽然不能冲锋在前,却担当着同样的使命和职责。

“咱们有没有哪位记者编辑文字比较细腻的?考虑到日记需要持续写,后方需要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可以每天帮助前方编辑甚至改写。”

领导的一条微信,改写了人民网记者丁涛的2020。 从除夕夜开始,在连续50多天的时间里,他配合前方同事,一共完成了40篇日记,把温暖和力量传递给每个读者。

更为人熟知的, 央视记者白岩松,从1月20日开始,连续124天驻守在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对话钟南山确认“人传人”,对话李兰娟谈新冠肺炎如何预防,对话地方主政官员,解读公众最关心的问题。白岩松成为了不少人在这场疫情中的“定心丸”。用白岩松的话说,“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信息公开就是最好的疫苗。”

在这场人民战役中,记者的使命不仅仅是“记录员”,更是“战斗者”,正因有记者的参与,更多的生命得到了保护。

在整个武汉医院 “一床难求”的危急时刻,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了“四类人员”求助信息网络通道,让数以千计的患者得到及时收治。

50多万件新闻作品,2万余条民生诉求……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面前,记者们永远在现场,践行着应负的职责和使命,努力实现着个体和群体的价值追求。

表面光鲜,背后辛劳,这是记者这个职业的最大特征。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无论是假期还是节日,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披星戴月,加班赶稿。

有人不懂,这么辛苦,为什么还在坚持?

他们说,因为热爱。

因为对新闻的热爱,因为肩负着揭露真相、引导舆论的责任,因为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

因为热爱,纵使被稿子虐了千百遍,还能对待写稿如初恋。

因为热爱,即便一直过着“白加黑”“996”甚至“007”的日子,即便因熬夜工作“过劳肥”,他们依旧能够不忘初心。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记录事实、追求真相的路上,记者一直都在。

2020年,中国记者们拿到了崭新的“新闻记者证”,新版记者证的封面换成了红色,不少记者都说,“这是我与媒体的结婚证吗?”

在新版记者证的宣传片中,对“记者”这个职业作出了这样的诠释:

党的政策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新闻发生的地方,就是记者们的目的地。既然选择了记者职业,就选择了执著勇敢的品格。

白岩松说,新闻是一条注定要长跑的路,一朝一夕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在中国新闻的历史中,有千千万万名记者奔跑在这条没有终点的长路上。

2020年11月8日,第21个中国记者节,传媒圈由衷地向记者朋友们道一声节日快乐!

无论何时,请相信新闻依然有助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记者将是千万推动者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