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2020年媒体如何在融合大潮下"乘风破浪"?这场高规格的行业盛事讲透了!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20/9/11

在结构性变革的大潮下,媒体如何才能发挥“相加”到“相融”的内在潜能,更好地抓住机遇完成“造血”并打造自身发展的增长点?日前,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在京举行。大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朱咏雷,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杜飞进出席大会启动式并致辞。

通过大量前沿实践案例的洞察、业界翘楚的汇聚和焦点话题的探讨,大会为媒体融合路径给出了较为清晰的答案,引领中国媒体继续构建新时代的全媒体格局,探索融合大潮下的“乘风破浪”之路。

央媒分享

后 疫情时代融合一线实践的新范式

作为走在媒体融合前沿的代表,央媒的实践方向和发展范式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新产品、新业态的应用和新语态、新产能的开拓。这种标杆作用也在深刻塑造着当今媒体融合实践的走向。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格局,也给媒体融合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局。然而在“变局”之下,以央媒为代表的主流媒体正在努力走出熟悉的舒适区,开创着话语创新、融合升级、价值变革的“新局”。本次大会中,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新华社就带着他们媒体融合的前沿实践与行业同仁一道分享。

(人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

在推进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人民网始终紧紧围绕“四全媒体”的要求,强化全媒体采编能力,寻求报道形式和传播手段的突破创新,不断打造体现主流价值的产品形态和内容生态。 民网党委委员监事会主席、人民网研究院院长唐维红《新平台·新格局·新服务——融合激发媒体内生动力》为题的演讲中, 用三个新概括融合大潮下媒体的战略目标:治国理政的新平台、传播中国声音的新格局、惠及百姓的新服务。

她还特意复盘了疫情期间人民网针对网端的资源开发。其中典型代表作品《人民战“疫”》直播实现全国媒体与直播平台大联动,在这场防“疫”抗“疫”战中打了一场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的5G融媒传播战,这也彰显出以直播为代表的人民视频作为人民网重要的传播平台、服务平台、工作抓手和资源链接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融”乃要义,“合”为路径。唐维红表示,人民网将继续顺应技术新趋势,保持对技术的敏感,占据信息传播制高点;同时也将在建设好自有传播平台的同时,应用互融互通,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央视网副总经理魏星)

作为央视新媒体业务探索实践的“老字号”,央视网代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参与本次大会。在高端峰会上,央视网副总经理魏星发表题为《上云·用数·赋智:后疫情时代央视网的媒体融合探索》的主题演讲,聚焦后疫情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之下央视网从传播层到服务层转型的媒体融合新业态探索。

(《上云·用数·赋智:后疫情时代央视网的媒体融合探索》)

上云”即利用媒体云能力再造传统线下服务魏星认为,正如“上网”成为非典之后的发展趋势一样,“上云”将成为本次疫情之后的经济常态。针对新需求与新形势,央视网梳理了各个圈层的云产品形态,率先布局将央视网的“云能力”转化为涵盖云活动、云展馆、云录制等在内的全链条、多样态“云服务”。

(央视网云产品形态)

首先央视网通过对线下大型活动的结构重置和流程再造,最大程度保持活动原貌的基础上突破增色,为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等提供云端活动全流程服务,目前已圆满完成包括国内首屈一指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第127届广交会云开幕仪式等在内的20余场高规格活动;云上建展服务民族品牌高质量发展、城市形象宣传及脱贫攻坚等需求场景,先后搭建“云上2020年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等创意独到、技术领先的网上展馆;原创《经济战疫》“人人都爱中国造”品牌助力行动等云录制作品融内容传播与品牌服务于一体。

用数”即盘活媒体大数据助推社会数字化转型魏星指出,将“有数”变为“用数”,是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跃迁,同时也要让技术有立场、有温度、有使命,真正成为造福社会的宝藏。央视网在用户数据和内容数据建设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是目前主流媒体中数据量最大、处理能力最强的平台之一。基于对大数据优势的深度挖掘,央视网还打造了如“决胜——脱贫攻坚智惠媒体平台”等一系列体现主流媒体责任担当的优质融合产品。

(“决胜——脱贫攻坚智惠媒体平台”)

赋智”则输出系列AI产品赋能行业发展魏星介绍,央视网依托去年组建的总台“人工智能编辑部”,对总台的优势资源进行智能化开发,致力打造独具总台“智造”特色的产品创新基地。已完成智晓、智营、智闻、智客等数据产品的上线并应用于重大主题报道,并已建成国内最大的智能化时政素材数据库“I学习”和国内主流媒体中首个具有自主研发完备知识图谱的人工智能产品“融媒智控”,将逐步面向行业输出系列智能技术产品。

(人工智能编辑部)

在布局“云”“数”“智”的同时,央视网也在积极面向各行业全面开放,打造产业链IP,构建更具开放性的内容生态,在不同层面上发挥媒体的服务动能,向“内容+平台+技术”全媒体综合服务商升级。

而针对智媒时代下的新生产流程,新华智云副总裁、首席新闻官商艳青也重点谈到了“数”与“智”:未来的传媒业务一定是在线化、数据化和智能化的。当每个媒体能够打造业务数据中台,就具备了今天媒体融合的新基建。此外,数据即新闻,新闻即数据。成为新闻之前,新闻是以数据存在的;成为新闻之后,新闻又会沉淀下来,成为新一轮的数据。因此媒体一定要重视自己的数据,它就是我们的石油,是最宝贵的资源。

在改革新阶段和后疫情时代的双重格局下,央媒的前沿探索为业界带来深度启示。媒体融合这道时代命题的答案,不仅仅在于传播时代的声音,也在于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深层连接、服务于时代的诉求。

学界专家把脉

后疫情时代的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是一场充满挑战的自我革新,涉及深层次的资源整合、利益调整,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至关重要。一些在媒体融合领域有着深刻洞察见地的学界专家也纷纷参与到本次大会的演讲环节,为融合路径建言献策、提供智囊参考,把脉“后疫情时代媒体融合的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对“全媒体传播体系”这一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内涵要义进行了解读。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媒体融合发展专家库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建武)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媒体融合发展专家库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建武指出打通县级融媒体中心这一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是顶层设计。他认为,在广电媒体体制改革方面,尤其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大多县级融媒体中心以公益性质为主,依靠财政拨款,保障资金来源,但始终无法有效解决技术和人才激励方面的问题,尚未完全激活融媒体中心活力。要想全面实现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以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目标,就必须深化体制改革,真正建设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社会方方面面进行全面、有效资源交互的新平台。

在主题分论坛上,多位学者也发表他们对于媒体融合、建设全媒体的看法。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支庭荣则认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打造可以说是呼之欲出。“关键的是屏幕背后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背后的算法以及算法背后的内容池怎么搭建、服务池怎么搭建。”

在移动端当道的传播环境下,传播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传播也是今年疫情下行业议论的重点,信息传播的内核再一次被深度挖掘。在内容构建上,新闻传播的本质是不辜负人民的厚望,完成主流媒体的本质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楚新为内容的生产价值做了清晰的定性:技术仅仅是为我们提供内容发展很好的翅膀,我们的渠道也只是为我们提供传播多样化的方式,但不要忘了初心,初心就是做新闻传播、就是做好内容。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则结合今年疫情期间新闻媒体的专业生产,进一步思考在移动优先时代下的“生产法则”。他表示媒体既要追求第一时间,同时又要通过自身的资源和专业解读去伪存真。媒体要懂得如何让碎片化的信息迅速形成一个深度的拼图,最大呈现“快”与“深”的平衡与融合。

结语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20)》指出:“中国的媒体融合不只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更是信息传播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社会转型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生需要,以及中国对国际舆论斗争险峻形势的积极回应。”中国媒体需要用更辽阔的视野看待产业,看待国家,看待这个时代,需要在正确的战场,拿出勇气和智慧,用好新的工具,打好这场“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战役。

在短短两天的会期上,无数前沿的思想碰撞出火花,更激荡出中国媒体未来前行的信心与勇气。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契机与平台,从宏观上为媒体融合把脉,从微观上为学界业界搭建沟通桥梁,为生产者、平台方与技术商提供连接渠道。在错综复杂的传播生态下,无论是体制机制的融合,还是内容生产层面的融合,只有明确清晰的方向、吸纳优质的实践范式再全情投入,才会收获最大的媒体产能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