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大公司的首席营销官们不再信任程序化广告?
程序化购买广告发展至今,以其精准的特性创造出不少营销行业的优秀案例,也因此一度走上数字化广告“神坛”。但是,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负面新闻爆出,程序化广告迎来了它的“危机时刻”。
九月份营销行业峰会众多,关于程序化广告的讨论几乎出现在每一个营销大佬们聚集之所在。品牌主、媒体发布平台、代理商的营销行业领袖对程序化购买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引发行业的“冷思考”。
品牌主接受程序化广告,却不愿相信其他玩家
以宝洁、摩根大通为首的广告主对于程序化购买广告持有怀疑的态度,一方面是由于显存的广告欺诈和品牌安全问题,但另一方面却是来自于对代理商或是媒体平台的不信任。
“去年因广告欺诈造成的预算损失大概是 72 亿美元,今年可能会到达 164 亿!”摩根大通首席营销官 Kristin Lemkau 表示,“而市面上有5000科技公司声称他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摩根大通最近缩减了投放广告的站点数量,从原来的40万家减少到 1.2万家。而这些站点当中, Kristin Lemkau 觉得只有 5000 家不用担心假新闻或是有异议的内容。她表示,至少到目前为止,营销战役的表现并没有收到影响。出于品牌安全的考量,摩根大通将程序化购买广告业务交给内部团队负责。
与摩根大通一样,宝洁削减了程序化广告的投放站点。宝洁首席品牌官 Marc Pritchard 表示公司正在清理那些看着便宜,但毫无意义的机器人农场广告库存投放。
除了品牌安全问题,精准和效果一直存疑
程序化购买发展之初本意是以技术手段优化投放环节,但是发展至今却依然存在广告主“被迫”购买非预期流量,造成营销预算浪费的现象。
Meredith Digital高级副总裁 Marc Rothschild 表示,盲目的程序化购买交易才是数字化广告真正的“黑暗地带”。在他看来,精准无法企及,而程序化广告的效果又难以衡量。“单单是banner广告怎么可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以一位金融行业的品牌营销者同意他的观点,并补充道:“营销者无法通过banner广告与消费者产生连接。”
谷歌和Facebook获得信任,另一些媒体主还在尝试
谷歌和Facebook是在过去的程序化广告品牌安全和虚假流量等风波中,最受诟病的媒体之一。但是,这两家互联网巨头快速应对负面指责,重新获得了一些大客户的信任。
一位品牌营销高管表示,公司在Facebook和谷歌的投放预算非常大,从结果上看广告投放效果还不错。不过鉴于YouTube内容依然存在风险,这家公司并未选择YouTube。而对于其他发布商的投放,这位高管显然缺乏安全感。“如果我在这些“围墙花园”之外投放,我就不知道自己的钱到底花到哪儿去了。”
《金融时报》的运气就没有谷歌和Facebook那么好。《金融时报》最近声称,FT视频广告库存出现在未经授权的广告交易平台上。上周,它要求至少四家广告技术公司终止接入FT的视频广告库存,其中包括Oath、SpotX、FreeWheel和BidSwitch。这些公司持有的展示量从70000到1260万不等。
除了上文提到的观点之外,业内依然留有不少消极的声音,认为“程序化广告没有未来,毫无潜力”。但是,营销者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程序化广告是自动化营销的工具,可以帮助营销者更高效、可视化的管控广告预算。至于目前存在的问题,随着基础设施及交易模式的完善,将会有更多的创新方式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