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系列高端对话之——卜宇VS徐立军
媒体融合全面启动
正在向实质性变化阶段迈进
徐立军:非常高兴今天能跟卜台一起探讨,我想先问一下您对当下国内媒体融合整体态势的宏观判断,从2014年媒体融合元年开始到今天将近三年时间,您认为现在媒体融合大概走到哪一步了?
卜宇:全面启动,正在向实质性变化阶段迈进。首先要准确把握推进媒体融合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更好地传播党的声音。我们推进媒体融合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如果只是做了几个新媒体产业项目,可能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媒体融合。
两个重点,四个着力
徐立军:您刚刚给出了媒体融合趋势的判断,那目前江苏广电总台的媒体融合进展如何呢?
卜宇:我们在媒体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一些领域有所突破。
徐立军:具体是如何推进的呢?
卜宇:我们主要围绕“两个重点,四个着力”推进媒体融合。“两个重点”,一是重点强化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栏节目的媒体融合理念,创新呈现方式,有效应对传统媒体“边缘化”挑战;二是重点加强新媒体主流阵地建设,在新媒体领域有效地发出主流声音。
徐立军:“四个着力”包括哪些方面?
卜宇:一是打造荔枝云平台。媒体融合,技术先行。2014年,我们着力谋划媒体融合的基础性云平台,2015年利用总台技术团队承接国家课题的契机,将研究成果加以转化运用,着手建设荔枝云平台。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有了适应媒体特点的整体科学规划,同时全面集成整合了国内外十余家公司的新媒体技术,对总台的媒体融合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荔枝云平台具有六大主要功能:
1、内容汇聚。汇集门户网站、视频网站、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信息,每周的采集数据量近10万条。此外地方台供稿、通讯员供稿每周800余条。
2、智能分析。包括新闻热点分析,舆情分析,重大主题专区,新闻事件专区,智能分类推荐,关联性分析等;
3、策划组织。包括选题汇聚,内容策划,订制采集,资源调度,和流程监控。
4、融合生产。包括全媒体报道,一次生产、多元分发;同步传输,云端素材资源的共享、协同;上传下载,提升素材交互的效率与稳定性;全媒体编辑;云审片提升节目生产效率。
5、多元发布。在电视频道、广播频率、荔枝网、我苏网、“荔枝新闻”客户端、“我苏”客户端、微博微信等不同平台发布。
6、拓展合作。包括直播云服务,内容云服务,广告云服务,用户云运营。
为了强化媒体融合的技术支撑,近年来总台累计投入近4亿元,完成了从平台端到制作端到采集端到播出端的软硬件改造,启用了国内首个4K超高清跨界转播平台,构建了传统电视和新媒体多终端同步采集、制作、分发体系,大大改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呈现形式和传播效果。目前总台正在开展荔枝云第二阶段的建设,实现全台广播、电视、新媒体、报刊等所有媒体内容的生产、制作、发布云端化。
二是着力改革体制机制。媒体融合的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2016年,总台正式组建了融媒体新闻中心,建立融媒体调度指挥中心,将原来广播、电视、新媒体自采自编、各自为战的“几张皮”整合为“一盘棋”,通过选题统筹、采访调度、信息汇聚、播出调整等,形成对人员和采编播的全流程实时监控调配,实现可视化、集中化、快速响应、高度共享的融合新闻生产,打造出一系列融媒体新闻产品,在广播、电视、网站、“两微一端”等平台以不同形态呈现,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是着力拓展传播渠道。在融合发展中要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就必须加大新媒体阵地建设。近年来,总台大力度拓展新兴传播渠道,打造了客户端、网站、手机电视、IPTV、移动电视等新媒体集群。其中,荔枝网集视音频点播、图文报道、互动交流为一体,居省级网络广播电视台前列。“荔枝新闻”客户端下载用户突破1400万,在省级广电中居于前列,我们正在冲击2000万下载用户。今年8月我们还推出了“我苏网”和“我苏”客户端,形成PC网站、客户端、微网站、官方微博、微信“五位一体”新媒体矩阵,打造展示江苏、感知江苏的又一综合性网络平台。
四是着力培养全媒体记者队伍。媒体融合需要各方面人才的支撑。总台从2012年开始组建全媒体记者队伍,强化全媒体培训和实践训练,帮助记者编辑熟练掌握全媒体报道技能,提高单兵作战和系统协同能力。招募江苏省各高校大学生、留学生、网友、海外华人华侨通过全媒体平台供稿,目前已形成1700人的全媒体记者和通讯员队伍。我们优化人才培训体系,在不同层级培训项目中,突出媒体融合主题,加大媒体融合相关内容,强化全台员工的媒体融合意识,提升媒体融合能力。
把不在直播电视中看节目的
用户价值拿回来
徐立军:各个领域的媒体人,一直在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内容为王”和传统媒体的“渠道失灵”,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从我们自己的研究也能发现,电视观众和报纸读者也确实在迁移,您怎么看?
卜宇:移动端兴起是无法阻挡的趋势,电视和广播节目内容的一部分收看实际上转到了移动端。其实徐总,这里也需要跟您探讨,比如节目在IPTV的数据,移动端的数据,点播、回看的数据,在你们公司的数据中有没有体现?以前会有到时间回家看电视万人空巷的景象,现在不会,错过了可以有很多方式再看。
徐立军:我跟您说明一下。目前CSM的数据采集跟样本户接收信号的方式无关,不管家里是通过有线还是IPTV,看电视的行为都是一样记录的。同时我们也确实发现点播和回看的行为比以往增多了。以前我们一直把点播回看的行为归入“OTHERS”分类,占比很小,可能不到5%,电视台也不太关心这部分数据。但现在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发达城市,“OTHERS”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可能到15%、16%,大家就希望把这部分数据细分出来,我们正在推进这个事情。
卜宇:适应互联网传播的大量电视节目内容,用户也在看,只是换了平台。
徐立军:没错。但是现在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却都来自电视直播流。用户使用互联网盒子来收看的线上节目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变现,所以电视台在媒体融合内容布局上也需要重新考量。
卜宇:这一点我很赞同。怎么才能把不在直播电视中看节目的用户价值拿回来,值得思考。现在用户不想再在固定时间段被终端限制住。比如我们的《江苏新时空》每晚六点半播出,很多人也不一定守在电视机前,而是在用我们的“荔枝新闻”客户端看。其他节目也有类似情况。这部分用户价值值得开掘。
新媒体团队平均年龄26岁
要尽量宽容包容
徐立军:我们注意到“荔枝新闻”客户端在全国的广电系统内是比较靠前的,这也涉及到了我们说的“造船出海”和“借船出海”的取舍问题,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卜宇:应该说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做。要借助外部新媒体平台的力量,也要做自己的平台。“为我所用”、“为我所有”两方面的工作我们都在做。微信公众号、与互联网站合作、自主的“荔枝新闻”客户端等都做了。
徐立军:您对“荔枝新闻”客户端和台里的新闻频道、《江苏新时空》这样的知名栏目,在新闻资讯的布局上如何权衡?人力、财力分布上,又会有怎样的分配?
卜宇:我们一直在考虑这些问题。“荔枝新闻”已经是我们新闻的首发平台,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热点问题,“荔枝新闻”都在第一时间发声,这是我们新媒体的主阵地。新闻频道和卫视《江苏新时空》栏目也要用媒体融合的理念大力度创新呈现方式,巩固拓展现有的电视观众。
我们的新媒体团队以80、90后年轻人为主,平均年龄26岁,其中不少是从海外留学归来和从其他互联网企业引进的。我跟新媒体负责人讲,60后、70后负责把握好导向和底线,其余交给80、90后的互联网“原住民”去做,就是有自己看不习惯的也要忍住不要去干涉。这些孩子做的很多新媒体时政报道,处理得很有创意、新意,很特别,不少达到了10万+的传播效果。
这说明,在新媒体表达方式的创新创意上,要放得开。一开始看他们用不那么“严肃”的方式报道“硬”的时政新闻,我也看不习惯,但是后来发现,这样的形式反而扩大了时政新闻的影响力,这让我受到触动。我们从上到下,对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宽容包容,“一把手”要带头宽容包容。只要传播党的声音,贴近中心工作,弘扬正能量,就要鼓励年轻员工用互联网“原住民”的玩法,尽情发挥新媒体的创意,这是传统媒体人做新媒体必须要有的脱胎换骨的理念。
我们以传播的成效衡量采编人员所做的工作,而不是以营收去衡量。客户端我们是不指望赚钱的,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传播渠道是我们的目标。“荔枝新闻”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做一个全国性的平台。新上线的“我苏网”和“我苏”客户端,深耕江苏,主打江苏,做一个展示江苏、感知江苏的综合性平台。
与新媒体的合作是共赢的
徐立军:最近看到几家大的卫视都在和BAT合作,江苏卫视今年也和网易严选进行了合作,您怎么看待这些动作?
卜宇:我们借助网易的平台推广我们的节目,他们借助我们的节目推广他们的产品,这应该是共赢的。电视平台和互联网平台各自有自己的传播优势,寻找到契合点进行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目前我们也在探索与新媒体进行资本层面的合作。
用户调查非常必要
徐立军:我也想和您讨论一下传统媒体受众用户化的问题,这也是媒体融合当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江苏广电成立了受众研究与节目研发中心,建设了受众测试实验室,构建了全媒体受众样本库。您为什么这么看重受众研究?
卜宇:首先要感谢徐总和CTR在我们建立受众样本库和测试实验室的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所有世界上知名的传媒机构都很关注受众研究。我们的内容产品的使用对象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又传播什么?用不变的形式传播自己想传播的东西,受众不一定接受,也不一定能达到想要的传播效果。凭从业人员的老经验做内容是不行的。通过用户调查、受众测试,做数据分析,把握受众的关注点、兴趣点、喜欢的呈现形式,支撑节目的策划和内容制作,这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们在新闻、节目和电视剧三个方面都在做受众调查研究,测试结果跟实际表现的整体匹配度不错。
“一把手”要整体谋划、整体调度
徐立军:我们还很关心一个问题,媒体融合实际上是“一把手”工程,特别需要顶层设计、系统谋划,需要“一把手”的强力推进才能做成。卜台您作为“一把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卜宇:这个说法有道理。因为媒体融合是全台层面的重大事项,横跨多个部门,需要打破很多现有的流程,包括人员组织、资源调配、绩效考核等,会涉及敏感的利益调整,需要相互之间的系统配合才能推进,这就需要“一把手”来整体谋划,整体调度。当然媒体融合要深入推进下去,就必须把各个相关的部门、人员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比如优化全媒体采编考核激励机制,按照统筹积分原则,各平台分别计分,累计发放,就能很好地激发采编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播、电视的记者主动给“荔枝新闻”供稿,“荔枝新闻”月点击量靠前的稿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广播、电视记者。
最难的是理念问题
徐立军:您自己感受,在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最难的是哪方面?观念、思路、体制、技术、人才,您会怎样排序?
卜宇:各方面都有问题,但最难的是理念问题。最怕的就是不按照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去谋划新媒体。传统媒体人的理念、经验,在新媒体领域可能会成为负担和阻碍。一个环节稍不注意,带上了传统媒体的理念和框框,新媒体产品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媒体融合的业务就可能开展不起来,最后的失败可能就是自己的经验和盲目自信造成的,这一点很需要警惕。
徐立军:卜台您这个答案让我有些意外。很多人会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您认为体制机制不是最大的阻力吗?
卜宇:传播理念和管理理念都很重要。体制机制问题,根子上也是理念问题,是管理理念的问题。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肯定不能套用原有的体制机制,肯定会牵涉到流程再造、人员整合、架构重组,如果理念调整到位了,这些事情就能顺畅推进。
积极去做,就有希望
徐立军:最后想问您,未来三到五年,您对国内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判断,悲观、乐观、谨慎悲观、谨慎乐观,您会怎么选?
卜宇:我自身还是看好的,积极去做,就有希望。就我们台而言,立足云平台的支撑,一方面用融合的理念对广播电视大力度创新,防止“边缘化”,另一方面积极打造新媒体主阵地,在新媒体领域逐步发出更强的声音,从目前呈现的效果来看,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后记
访谈次日离开南京时,在高铁南京南站我们见到了与江苏广电大楼下一样的“荔枝文创”标志,它已经成为城市名片。《我们相爱吧》的巧克力、《最强大脑》的益智玩具、《蒙面唱将》的金话筒……各种节目周边仿佛瞬间又把我们拉回广电大楼下荔枝文创里的VR体验区。连忙拍下这个场景发进朋友圈,看,线上线下的交互融合已经无处不在了。
策划及文字:CTR媒体融合研究院谢璇、张靳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