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公益引发的风波,解密刷屏朋友圈的“小朋友”画展背后……
编辑:Judy.Zeng , Ashley.Fu
今日,许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个名为“‘小朋友’画廊”的H5给刷了屏,一时间朋友圈“举办”了一场特殊的画展,在引来赞扬、感叹的同时也激起一片质疑之声。
原来,这场特殊的画展是一场针对精智障碍人群的公益活动,所有参与画廊作品展览的36幅画作,均出自患有脑瘫、自闭症、唐氏综合症等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在这个线上画廊上,网友可以在每幅画作的底部看到作者的名字、年龄、障碍类型以及画作介绍,甚至可以听到他们的声音。观看画廊的网友还可以在线捐买作品,最低用一元即可购买到电子作品作为手机屏保画面。
极富艺术性的画作、绚丽斑斓的色彩加上这群“画家”特殊的背景,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观看线上画廊的网友,“一元购画”低门槛也吸引许多欣赏画作或抱有慈善之心的网友参与互动,瞬间让这个线上H5成为爆屏H5,同时引发不少网友的思考:
网友Phoenix:“我们往往问自己,我们能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所以不论大小,做手边就能做的事情,让帮助更美丽,更有责任感。”
网友matthew:“也许他们就跟我们有点点不一样,但是这个世界哪有两个人是一模一样的?支持他们,不要标签他们。”
网友Eric:“让身处各地各行各业的每一位普通人,在同一时间被美和执着打动,让做公益没有时间地域的界限,我想这才是互联网公益的意义所在吧”
据公开信息了解到,这个“‘小朋友’画廊”的刷屏H5其实源自于名为“用艺术点亮生命”公益项目,项目由上海艺途公益基金(简称:WABC)联合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在腾讯公益平台共同发起,旨在帮助患有脑瘫、自闭症、唐氏综合症等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自我。而本次项目也是作为腾讯“99公益日”前期预热,号召更多社会力量、企业关注和加入公益行动。
在这个“刷屏”的H5页面呈现以前,“用艺术点亮生命”项目早在2016年就在腾讯公益上的筹款页面上线募集公益基金,据腾讯“99公益日”工作人员介绍,8月29日上午9点左右项目的募集金额约在180万左右,但随着H5的刷屏影响力,该项目募集款项急剧上涨,并已于今天下午14:13筹得款项1502万元,超过目标筹款金额1500万,捐款人数也高达580多万。目前线上筹款已经暂停,待项目发起方自主决定下一步筹款计划再调整。
目前查看该项目页面,还可以看到项目在2016年10月-2017年2月的筹款使用报道。
然而,随着该活动在朋友圈的持续霸屏,一些负面的声音也随之而来:部分网络留言声称所举办的“1元购画”活动最后募集到的钱并不是捐给画的作者,以及对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WABC机构正规性的质疑,等等。总结下来,网友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捐款使用的透明性问题上。对此,麦迪逊邦也特别连线腾讯公益“99公益日”工作人员,采访关于本次公益项目情况细节:
对于网络质疑声,腾讯方表示大众有疑问、有质疑很正常,为此他们也正及时回应消除大众的疑虑。针对相关款项透明性问题,对方解释道:根据《新慈善法》规定,慈善组织通过互联网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在国务院民政部统一或指定的慈善信息平台发布募捐信息,所以本次活动最终善款由具有公募资质的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负责接收并监督,由WABC具体执行。同时,为确保更好的后续监督和执行,用户捐赠的善款不会进入腾讯公益,将直接存入接受善款的公募机构账户中。
随着参与者增多,本次H5存在体验感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比如:购买画作的网友跳出页面后,无法查看已经购买作品等等。对此,腾讯公益工作人员也表示今天他们已经及时更新了H5首页,一方面通告本次公益项目已经筹满,网友可以直接欣赏画作和语音;另一方面,网友还可以点击链接进入腾讯公益中心,查看已经购买的电子画作。据了解,除了本次线上作品展示以外,9月1日该项目也将在上海南京东路地铁站进行画展展示。
毫无疑问,今天的“刷屏”现象正是由于本次“‘小朋友’画廊”公益活动引起,“社交+支付”双作用力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也让不少营销人吃惊,同时引发的质疑波澜也给品牌做公益提了一个醒:要做公益传播,而不是公益营销。以下,总结了4条注意事项供营销人参考:
1、避免公益行为与利益、销售产生强关联:杜绝将公益成为营销的诱饵,通过“你买,我就捐”的形式对民众进行道德绑架。
2、避免声势大于行动:做公益更多强调“做”而非“喊”,如今网络信息发达的社会环境,网友可以通过许多“蛛丝马迹”来监督企业的公益行为是否落实。当公益变为宣传噱头,则为企业埋藏了负面爆发的隐患。
3、避免碎片化、短期公益:不少企业会避免需要长期投入的公益项目,但这样并不能为企业或品牌带来长期性的印记。企业选择做公益传播时,也需要结合自身品牌调性、目标受众和传播诉求来甄选合适的公益合作伙伴、公益类型和影响群体。
4、公开化、透明化:由于早期部分基金负面带来的影响,民众对于公益组织和公益活动的敏感性较高,如何减少疑虑,需要企业在开展公益行动和传播时主要把控每个环节的透明制度,通过数据、技术等减少与受众信息的不对等情况发生。
最后,本邦认为选择“做公益”或者“不做”都是每个人、每个企业的自由,我们不主张用道德绑架他人去做什么。但我们乐意看到更多人愿意将心中的爱和善与这个世界交流和传递,更多企业带着企业责任感前行。
注:麦迪逊邦原创稿件,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