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局局长亲自辟谣豆瓣事件,《长城》《摆渡人》的差评到底该由谁埋单?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16/12/29 11:33:00
来源:李秋志子
2016年只剩下最后三天,但回顾这一整年,口碑票房双收的成功国产电影似乎寥寥无几。尤其在年末多部大片扎堆之下,电影未达观众预期,这股失望的情绪反应在了“滔天”的恶评上。
而《中国电影报》将这种情况归咎于豆瓣、猫眼等评分网站,称这些平台上的恶评正在恶意伤害电影产业。这篇文章在被《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后,关于《长城》《摆渡人》等电影的讨论再次甚嚣尘上。
豆瓣事件的起承转合
去年12月,豆瓣创始人兼CEO阿北曾发表文章《豆瓣电影评分八问》,解释了豆瓣的评分机制算法逻辑,并称想要高分只有拍出好电影。这篇旧文昨日被网友重新翻出来,恰好是对《中国电影报》的正面回击,一时间在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势。
下午,有关豆瓣和猫眼相关负责人因为“评分过低”被电影局约谈的传闻疯传,而猫眼“专业影评”功能在昨晚的悄悄下线似乎更是佐证了这一点。各类自媒体闻风而动,一边声讨广电总局,一边声援豆瓣猫眼,可谓群情激奋。
不过这种一边倒的情况在晚上得到了相对扭转:一是,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朋友圈亲自辟谣,称电影局从未接触过豆瓣猫眼相关人员;
二是,人民日报评论发出一篇名为《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文章,驳斥了之前《中国电影报》的观点,并在评论区以“以此为准”四个字盖棺定论。
见证了今天一整天的舆论走向,此刻坐在电脑前码字的我也是百感交集。那么,近期围绕着《长城》、《摆渡人》等电影的恶评,而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到底该由谁埋单呢?
内容艺术性与大工业模式之争
好莱坞式电影一直是国产电影难以望其项背的“白月光”,但此次,作为首个吃螃蟹的张艺谋,其电影《长城》似乎让这种模式沦为了一粒“饭黏子”。
除开演员阵容不谈,《长城》的制作班底不可谓不豪华。
道具上,片中超过5000件武器、20000件道具,由获得五座奥斯卡奖杯的维塔工作室精心打造;
特效上,上古神兽“饕餮”,由打造过《星球大战》系列、《指环王》系列的全球顶尖视效团队工业光魔倾力设计、制作;
剧本上,编剧托尼·吉尔罗伊曾凭借创造票房奇迹的《谍影重重》系列荣获2次奥斯卡提名;
美术指导约翰·迈尔2次夺得奥斯卡、服装设计迈耶斯·鲁贝沃与詹姆斯·卡梅隆等多位知名导演合作过《阿凡达》《僵尸世界大战》《魔兽》等片。
这样的配置足见张艺谋与乐视影业的决心,但最后的结果却是故事老套,台词苍白,叙事缺乏内心刻画,从而导致人物形象与主旨要义都未立起来。美国主流价值观的那一套,硬生生嫁接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导致一种强烈的中不中、洋不洋的违和感。
跨国界电影的胜败归根结底还是价值观之间的较量。那为什么中国观众能接受美国电影的价值观,却无法接受它出现在中国电影中呢?归根结底还是具体操作上的文化隔阂,且不说美国编剧能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单单说他是否了解“饕餮”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我不禁想起此前的一个前车之鉴——翻拍韩国《仁显王后的男人》的电视剧《相爱穿梭千年》,这也是在中国电视剧领域的首次尝试,不仅仅是简单的买个版权,从导演、编剧到摄影、剪辑等全是《仁显王后的男人》的原班人马,在韩国每集制作完毕后将母带寄回长沙,得以在湖南卫视播出。
其结果比《长城》更为惨烈,被人诟病的演员演技、拖沓的剧情、耍流氓式的广告植入使其在口碑尽失的情况下,收视率始终在1以下徘徊。
看来,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想要模仿他国先进的创作模式,一刀切的照搬是不实际的,如何撕开文化隔阂这层面纱、抓住最吸引观影群体的核心本质,将根植于中国观众心中的价值观传达出来是需要攻克的议题。
外行资本的非专业侵蚀
《摆渡人》的出现,适时地拯救了张艺谋和《长城》。它的恶评,倒是背后的阿里影业难辞其咎。
相比张艺谋,万达和阿里影业更是好莱坞式流水线生产模式的信奉者。传言原万达副总、现任华谊CEO的叶宁正是由于与王健林在此处的意见相左,从而离开了万达。
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2015年更曾在某论坛上表示,阿里影业未来将不会请专业编剧,引来编剧群体围攻;也有新闻称,阿里推出“编剧机器人”,一个完整电影剧本仅需30分钟。
阿里影业的这套原则更体现在了IP类作品的改编上。“请IP的贴吧吧主和无数的同人小说作者,最优秀的挑十个组成一个小组,也跟杀人游戏一样不断淘汰,最后那个人写的最好,给予重金奖励,然后给他保留编剧甚至是故事原创的片头署名,”徐远翔说道。
虽然近几年,网络写手与编剧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术业有专攻,没有专业编剧保驾护航,单靠IP作者自己,是难以写作精良的好剧本的。
导演兼编剧张嘉佳曾在微博上说,电影《摆渡人》经过“三年筹备,118稿修订,70万字剧本,十个月拍摄”,这从侧面更直接反应了张嘉佳在作为原作者,向导演编剧角色转换上的不专业。网友@艳光四射性冷淡就表示,“一个剧本要修改118遍,这不是认真,这意味着不专业与失控,更意味着一个项目的草率和没有方向。”
这块或许能从原阿里影业COO邓康明在公开场合的表达中找到一些原因。邓康明说,阿里影业将原有的职能业务部门打散,重新形成五到七个人的“战斗小组”,采用“模块式”和“插拨式”运作,因人设岗取代因岗设人。
“我们把制片、编剧、宣传全部打散重新分组,形成十几个战斗小组,每组5-7人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就像一个公司一样,他们会选出一个负责人,类似于CEO,由他来经营小组的工作,”邓康明介绍,这些战斗小组按照模块式运作。
事实证明,这种运作模式导致的是统筹的失误,制作的无序,拍摄的混乱,最后只能用努力和用心进行掩盖包装。
值得玩味的是在电影《摆渡人》上映当天,阿里影业(01060)发布公告,邓康明因内部工作调动原因,已辞任公司执行董事及不再担任公司执行委员会成员,不知是何原因。
说了导演兼编剧张嘉佳,再来说大家期望值最高的王家卫。作为《摆渡人》的监制,大家期待的是即使不能拍出新的《花样年华》《2046》,也能保持基本的高水准,结果是大跌眼镜。
就像著名导演、监制黄建新说的,“最惨的就是完全不懂行业的资本介入,因为资本带有权力的,它会有很多跨界的、额外利益的要求。”
在冯小刚、张国立等一众国内导演被资本裹挟的大背景下,王家卫似乎也难以找到“有情怀的商人”这一准确定位的分寸在哪。
看着一长串的出品方名单,就不难发现《摆渡人》掺杂了多少资本的利益,这的确单靠一个王家卫是难以简单摆平的。
阿里影业的发展很像是万达影视的网络版,而据阿里影业公布的2016年半年报显示,虽然今年上半年阿里影业的营业收入实现增长超过10倍,但净利润却处于赤字状态,净亏损达4.657亿元。
《摆渡人》作为阿里影业第一步主导拍摄的电影,需10亿元票房才能回本。据艺恩电影智库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摆渡人》上映7天,累计总票房为 3.46亿,下降的观影趋势似乎意味着阿里影业的首次亮剑离杀敌制胜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新媒体时代的鱼龙混杂
互联网时代声高者得,尤其在今年初迎来内容创业的爆发,内容+流量的变现模式受到认可。
有时候靠擦边热点和标题党,就能快速撷取大波流量,自媒体们为追求“快”、“奇”、“异”,难免以一些“耸人听闻”的内容努力实现“弯道超车”。
《长城》上映时,“亵渎电影”的“张艺谋已死”言论就受到一些非议,乐视影业总裁张昭更是毫不客气地转发对骂,并以乐视影业官方名义发出了警告函,称将采取法律手段。
不过,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惯常人畜无害的豆瓣从来不会淹没好电影,反而一些烂片会在脑残粉的盲目崇拜下获得虚高评分。
不论是首战折戟的阿里、张艺谋,还是被质疑水军刷恶评的豆瓣、猫眼,要相信的一点是,在互联网信息爆炸与曝光过度的当下,好内容永远不会被埋没,观众永远都在嗷嗷待哺地期待真正的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