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侃体育 | 从今天开始,想换种方式和你聊体育
关于体育营销的新闻动态我们一直不缺,并且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放松,近几年体育产业呈现出格外蓬勃的势头。这一次,麦迪逊邦邀请一批远在海外,但是依然关注中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志之士,一同与大家换种方式聊聊体育。
狂侃体育,他们有话说:
————————————————————————————————————————————————————————————
从今天开始,我想换一种方式和你好好聊聊体育。
我叫吴若旸(外号:五元),是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第二届的学生,08年参与了北京奥运会,毕业后在一家体育用品公司工作;后来到美国旧金山留学,在几乎面目全非的体育环境里,学习了不一样的体育管理,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里摸索新的出路。最初我没把自己当回事儿,纯粹只是喜欢体育、学体育、干体育。最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贾元、林之在闲谈中发现,像我们这样在中美两国都科班学过体育管理、而且在不同经济背景下有实实在在实战经验,能有这样经历的人可能不多。在这个中国体育产业蓄势待发的关键节点,我们应该踏实做点儿什么。
在举国体制的背景下成长起来,我们理解金牌的历史价值,也看看得见未来市场的正确方向,更明白了在当下原始积累阶段的中国体育产业,资本驱动和先进思想的价值。几万亿的体育产业估值听着有些飘渺,比起轰轰烈烈地干实业,我们觉得自己目前好像更合适先安安静静地传递一些不一样的体育思想,把我们所学、所见、所经历的分享出来,同时约上我们在美国的良师益友、体育圈的同事前辈,他们有许多学识及经验都值得我们细细领会并带着敬佩之心去传播。
举几个简单的“大场面”例子。比如说,我们看惯了美国大学生体育联赛(NCAA)的火热,体育圈的人也知道NCAA很赚钱,但其中的门道以及学校和转播方的利益链是怎样一环扣一环?欧洲的职业联赛也很发达,但为什么没能形成美国这样能赚钱的大学生体育联赛制度?又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启市场化改革,20年后,日本的J联赛如火如荼,而中超还在继续蹒跚。为什么?——体制?资本?青少年梯队?市场化水平?家长观念?再比如,大家也许有感觉,我们周围十个人里面大概已经有五个在跑马拉松了,跑马经济现在是井喷式爆发。跑步比赛的兴起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跑步令人欣慰,可是其中有多少人是真正热爱这项运动呢,有多少只是为了跟风、自拍和晒奖牌而跑?我们不评论对错,这只是体育“炫耀”心理的一部分。如果又说到体育广告,在美国能看到的女子健身广告大部分都是特别“硬”的形象,线条清晰的肌肉群,力量,爆发,面无表情的倔,这里展现出来的“运动之美”可能不是大部分中国人眼里讨人喜欢的温婉柔美的女子,这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上,也是体育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很多,只要有关体育的,我们什么都想慢慢聊一聊。
这个时代不缺乏大理想,但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践行。我们决定就从小事起步,以对话的形式,时不时和大家分享我们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在这里,你会遇见职业球队的实干者,有专业的运动员,有学术界的教授,也有许多风华正茂的体育产业的新鲜血液。我们聚集精英而谈,用体育对话,分享见识,希望点亮更多的智慧,彼此照耀前行。
许多人奉劝我们迅速回国投入体育建设工作当中:如果继续留在国外,将会错过中国体育腾飞的最好时机。听着确实有些惶恐,但也许是事实。在时代大潮的簇拥下,如果我们能把所学所见所经历传递给更多的人,应该也会有不一样的价值。
我们知道,奋战在国内体育行业一线的伙伴们,一方面既为迟迟难以改变的体质而苦恼,同时也在不断加速的时代变革中寻求自己的立足点和更多可能性。而在国外,许多职业球队、体育用品公司、赛事组织对着庞大的中国市场虎视眈眈而却不知从何下手,他们也在摸索、在学习、在磨合。建立思想与资源的桥梁,这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以前我也喜欢去批判陈旧的体育体制,愤怒无助之后懂得了那是无用功;现在逐渐开化了,明白分享先进的知识更具有建设性和实际意义。在这里,我们只谈观点,不判对错。通过专业的眼睛审视体育,用普通的对话,传播新鲜的见识与看法。期待我们接下来的对话,也许不会聊得特别频繁,但保证真材实料。
说回我们自己,体育于我而言有许多定义——是奋进,是战场,是钱,是游戏,是正直,是黑幕,是交流,是归属,也是自省。那体育对你而言又是什么呢?
“体育是人生。”
吴若旸+贾元+林之+更多的同路人
2015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