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chMax首发《视频程序化实践与洞察》报告
【编者按】程序化购买是近两年广告营销圈被近乎“神话”了的概念,一系列专业术语诸如DSP、SSP、DMP、RTB、PMP等成为销售人员拿来说服广告主的法宝,这种看似自动化、由系统后台驱动的广告买卖方式飞速发展的背后,却是品牌广告主的徘徊观望。是什么阻碍了中国品牌广告主的程序化脚步?是不是像ReachMax首席运营官王永哲所言“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体系的不够透明,市场声量还不固定 ”?
据美国广告市场的分析数据,数字视频已经成为其程序化购买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但国内的视频行业对程序化购买的“亲近”也才从去年开始,DSP平台和视频网站的磨合还在继续,如何帮助广 告主减少试错经历成为代理商关注的焦点。
ReachMax 提出的“推送比”跟国外的“自动化预留”(Automated Guaranteed)程序化交易模式有何共同之处,知名广告主、代理商对于视频程序化购买的观点碰撞和真知灼见是什么,敬请在以下报告中找答案。
——————
作为广告程序化生态的一员,近日,专注品牌程序化的投放平台ReachMax首度发布了《视频程序化实践与洞察》报告。分别从资源与预算、数据的融汇应用、可衡量的指标提升以及广告主的控制力四个维度,结合案例,深入地分享了ReachMax近两年来在视频程序化领域的实践经验与应用指南,最大程度地帮助品牌广告主了解视频程序化的要点,指引品牌主灵活有效地进行视频广告的程序化投放。
洞察要点
▼ 为何品牌广告程序化发力较晚
程序化初期起源于解决网盟的售卖效率,主要通过实时竞价帮助效果类广告提升订单和注册量等;但是品牌广告主对于媒介投放的需求和效果类广告主完全不一样,核心在于购买渠道的把控,因此需要程序化预留这种保价保量的程序化方式。
▼ 中西方的需求差异导致程序化预留在中国需以“推送比”落地
在欧美,程序化预留模式往往被用来实现优质资源的采购与销售自动化;但在中国,广告主更希望程序化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实际的媒介投放效率。因此就不得不在保价保量的模式下寻求可以让程序化对资源进行挑选的空间——“推送比”。
▼ 如何利用大数据管道优化媒介资源
程序化的核心在于挑选,数据是决策挑选的依据与标准,数据质量会直接影响程序化筛选的标准。报告通过对不同案例的展示,详细解读了如何运用DMP锁定及提升目标人群。
▼ 程序化可以实现哪些可衡量的效果提升
程序化概念名声在外,但不少广告主对程序化究竟能做些什么仍旧不甚了解,报告以案例为基础,从投放目标、数据、效果解读三个维度展示了程序化对媒介指标的提升。
▼ 哪些指标会影响程序化预留的投放效果
程序化购买是一种模式创新,优化环节的细分让效果得以提升,但程序化购买也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游戏,只有在媒体、DMP、投放平台等所有参与者共同的协同努力下,最终效果才能够达到可喜的提升。
点击此处 可下载完整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