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出货量大逆袭,超过三星苹果总和
7月26日,调查机构TrendForce旗下的研究部门DRAMeXchange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出货量为1.39亿台,连续两个季度高于三星和苹果两大品牌的总和。
第二季度中,三星出货量为7700万台,份额从Q1的28.0%减少为24.5%;苹果从14.5%微增至15.1%。
TrendForce也指出,相对于第一季度销售淡季,二季度有所回暖,全球智能手机生产数量约3.15亿只,环比8.9%,同比小幅增长了3.2%。其中,中国品牌出货量同比增长了13.8%。
事实上,TrendForce就在之前的报告中表示,2015年中国地区的手机品牌合计出货量已经达到5.39亿部,占全球比重超过四成,并囊括全球前十大手机品牌中的七个席次,与三星、苹果总和的5.47亿部已在伯仲之间。
如今,三星、苹果、华为三大巨头组成的第一阵营外,去年全球排名前六的小米和联想已经被OPPO和vivo所替代。
在变幻无常的手机市场中,国际品牌的份额受到中国品牌的挤压,同时国内厂商也在激烈洗牌。
三大原因促成逆袭
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高达1.25亿台,首次超过苹果与三星之和,第二季度保持了这一趋势。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今年的超越并不意外。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老杳谈道,“其实并不奇怪,除了前几大品牌其他有很多是中国厂商。另外,调研机构一般不统计山寨机,如果统计,出货量数值早就超过苹果和三星。”
尽管全球智能手机增速放缓,中国品牌的出货量仍较强劲,增量的背后主要有三大因素。
其一是受益于海外市场的耕耘。Counterpoint资深分析师闫占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增量主要来自于国外,国外增速更快,国内盘子大增速慢,国外市场主要集中在印度、亚太,此外非洲也有很多中国品牌。”
他表示,2016全球智能手机增速大概7%,中国地区的增速在5%-6%之间,海外整体市场在8%左右,其中印度市场增速维持在20%左右。
对于华为手机的上半年业绩,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也披露,在欧洲传统高端市场以及北非、拉美、 中亚市场发展迅猛,海外增速是国内的1.6倍。
海外市场之外,国内份额的抢夺异常激烈。国际品牌的下滑为国内公司让出争夺空间。
“苹果下跌得比较厉害,对苹果来说第二季度淡季,没有推出新品。”老杳点评道,“三星份额今年有所回升,但是大势在萎缩,目前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只有7%左右。”
一方面是夺取其他品牌的份额,另一方面是国内消费升级的换机市场带来部分增量。一位手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上3000-4000元价位的手机销量中,中国厂商已经占到70%,去年仍在50%以下。虽然千元机仍然是消费主力,但是整体比例在慢慢下滑,2500-4000价格段的中高端手机需求在增多。
此外,制造业优势是第三大原因。“中国手机超过国外是早晚的事情,因为中国擅长做制造业,中国手机制造中心也是全球的制造中心,苹果更多地专注于它的系统以及成熟市场,三星的成本偏贵,所以在一些市场会受到中国厂商的压力。”闫占孟说道。
国内品牌洗牌持续
苹果、三星、华为组成的第一阵营正在和第二阵营逐渐拉开差距。苹果拥有闭环生态,三星背靠纵深的产业,华为在通信业务上有深厚基础。
如果说今年异军突起的OPPO、vivo是“鲨鱼”般敏捷的选手,华为则是“恐龙”级别的巨头。在系统性的国际化上足见差异,华为在海外市场的布局是品牌战略的国际化,OPPO、vivo等更多的是在营收方面获取收益。
在海外市场的选择上,华为率先在欧洲市场突破,当然,这与华为传统2B业务的积累不无关系,闫占孟表示,“华为在欧洲布置时间长,欧洲市场主要由运营商控制,进入该市场需要做很多的测试,运营商渠道非常难进。”
国内多数厂商并不具备进入欧美市场的实力。上述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道,其他品牌更多的是在国外市场试水, OPPO、vivo等纯手机企业直奔利润,有的国家由于汇率等原因赔钱则会立马退出。相比华为有很多个业务支撑现金流,OPPO的渠道、人员、产线成本都是自己的,到每个市场都是找代理商做渠道,对利润要求特别高。
余承东自去年开始就对媒体表示,未来 3-5年,全球市场能存活下来的只有2-3家手机厂商。近日金立董事长刘立荣在新品发布会上预言,手机市场未来只能容下6-8家公司。在饱和的国内市场上,品牌仍在激战。
去年华为突破1亿台的销量大关,接下来谁将成为第二家?业内普遍看好爆发的OPPO,闫占孟认为,“OPPO有可能在单个月会超过华为,在季度和国内市场上超过华为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到明年,OPPO有可能进入第一阵营,一年出货量超过1亿台。”
老杳也告诉记者,“整体来看OPPO、vivo 崛起,去年是华为和小米争第一,今年国内或许是华为和OPPO争夺第一。”
据OPPO方面公布的数据,R9手机销量已经突破900万台,而华为P9上市3个月的销量为450台左右。但是一款产品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品牌的持续,未来的增量、品牌的调性升级、新用户的拓展都是OPPO需要面对的问题。
线下回暖的当下,OPPO、vivo、金立等深耕渠道者增势明显,华为、小米、中兴等企业均在渠道上积极布局。在互联网手机品牌中,乐视强势增长,魅族放缓速度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