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真在山寨中国?
任何成功的商业形态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基础,简单的模仿注定无法长期存活,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崛起确实给世界带来很大的冲击,也成为了众多被模仿的对象,但就此断定“to copy china”也确实有些不妥。
“滴滴打人”,究竟是谁山寨了谁?
路上遇到坏人,报警后却发现警察不给力,该怎么办?在印度,人们可通过一款叫“滴滴打人”的APP紧急呼叫私人保镖服务。
去年4月份,在360手机软件和豌豆荚里出现了一款名叫“滴滴打人”的软件(中文版)。该软件自称“随叫随到,您身边的正义联盟”,其“应用描述”介绍,他们会自助帮客户联系附近的打手。“打手队伍能力全面,经过权威认证,质量有保证,而且就在附近,职业多样,有健身教练、退伍军人、资深小混混,在逃通缉犯等,可以说应有尽有。”在下载后发现,这个软件像滴滴打车一样,可以发布寻找打手的信息,附近打手看到了就会竞标。
尽管“滴滴打人”也在介绍中称“本APP仅供娱乐,对任何线下事件概不负责”,但当时有记者在调查后发现,通过该软件确实能找到打手,甚至还有打手报价说:“一般打到对方住院,价格是两三百元;如果要打骨折,收费在600元左右。”显然,这项“服务”是非法的。在开发者按照律师的建议进行整改后,这款“极富创意”的APP也不了了之了。
4个月后,也就是同年8月,一款由印度人开发的,名叫One Touch Response(以下简称为OTR)的APP,在中国的科技类媒体上火起来了。OTR的性质其实和“滴滴打人”差不多,通过OTR,用户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呼叫私人保镖,所以我们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将OTR理解为印度版的“滴滴打人”。
“滴滴打人”在印度并没有被官方叫停。
印度的治安状况很糟糕,第二大城市德里,仅2015年的犯罪案件就达到15万起。另一方面,印度的警察比例非常低,每1000名市民中仅能分配到1.3名警察,市民报警后往往等不到警察,因此,大家非常没有安全感。而印度版“滴滴打人”服务主打的就是“快”和“执行力”,“滴滴打人”在德里的紧急呼叫中心成立了180个反应小组,每当有人求救,他们保证会以最快的速度(几分钟内)派人到达现场,让印度市民出门在外有了安全感。
那么,“滴滴打人”派出的人会不会出身“打手”、“黑社会”?“滴滴打人”的创始人Khanna特别强调,他们在筛选简历的时候非常严格,所雇的人不仅要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同时还要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运动背景的男孩优先。在录取后,公司会对员工进行紧急情况处理的专业培训,如调解争斗、扑灭小型火灾、给病人实施心肺复苏等。
因此,印度版“滴滴打人”推出后极受市场欢迎。(但是在治安良好的国家这个服务是行不通的,因为正常国家的警察比“滴滴打人”更快。)
滴滴打人火起来之后,有很多中国网民及科技类媒体兴奋地欢呼:“玩笑成真!‘滴滴打人’App在印度诞生了!”“‘滴滴打人’,一个中国人发明的玩笑,在印度变成了现实。”言外之意,是印度人借用了中国人的灵感。
直到2016年6月,在中文网站上还出现了好几篇以此为主题的文章。
然而,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场中国人的意淫而已——彭博新闻早在2014年11月份就做过关于印度“滴滴打人”的报道:2014年 11 月的一个深夜,女性 Sasha Singh 的汽车在回家路上爆胎了,这时三名不怀好意的男青年靠近了。她当即锁上车门,拿出手机向One Touch Response求救。12分钟以内,One Touch Response 的三名保镖迅速来解围,最后护送 Sasha 安全到家,并给汽车换好了轮胎。
彭博社做的这份报道,要比360手机助手上出现的娱乐版“滴滴打人”早半年。出现这种类似之处,有可能是巧合,如果非得说是山寨,那也是中国人的玩笑,山寨了印度人的发明。
“每个在中国火爆的APP都有对应的印度版”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中国的IT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经常被指责为“山寨美国”,但随着中国的很多互联网巨头开始登上国际舞台,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也变得更加自信了。在他们眼里,互联网领域里的山寨趋势,正由copy to China转变为to copy China。
中国人当然不太好意思明目张胆地说美国人也会山寨自己了,但面对隔壁的印度,我们总会带着一些优越感,在说“印度模仿中国”这种话时,我们似乎不需要“三思”。
2014年10月,腾讯科技在一篇题为《印度电商成“中国学徒”:争做下一个阿里京东》的文章中称:“仔细观察印度电商企业可以发现,无论是Snapdeal还是Flipkart都有中国电商的影子。如Flipkart学习京东的经验,着手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在大城市将送货时间保证在24小时以内,在二三线城市也能确保2-3天将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Flipkart还将物流体系剥离出公司,单独成立eKart物流公司。2014年2月,eKart公司开始承接其他电商公司的物流和快递业务。这与凡客和如风达关系类似。”
2015年12月,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互联网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小组座谈会上,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称:“我们发现,有一些新的东西,印度不是从美国学习,他们有很多公司的商业模式、做法可能是从中国学习。”
今年3月,世界著名科技类杂志《连线》的封面底部出现了一句“It‘s time to copy China”,引发舆论高度关注。6月份,《环球时报》也在一篇文章中称:产生大量互联网巨头的中国也在逐渐成为“被模仿者”。在与中国一山之隔的新兴大国印度,这种改变尤为明显。
“2015年年中,我曾经收到过一封印度创业者的邮件,详细描述了他们如何挂着谷歌翻译软件一点一点地把中国的‘途虎’研究了个底朝天,然后原样在班加罗尔复制了一个印度‘途虎’,并顺利拿到融资。在邮件最后,他写道:
我了解我们复制的只是一个表皮,我们希望从更深层次了解中国同行,对接更多有价值的经验和资源。”
王超是中印TMT(科技、媒体和通信)行业媒体与跨境投融资平台竺道的CEO,主要业务是帮助中印互联网从业者在投资和具体业务层面进行需求对接,他说,“如今,渴望了解和模仿中国互联网的印度从业者越来越多。”
猎豹全球智库互联网研究专家容荣还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几乎每个在中国火爆的APP都有对应的印度版本:PayTM接受阿里投资着力复制出‘印度版支付宝’,本土打车软件老大Ola正联手滴滴打造印度版‘滴滴出行’。”
Ola不是“印度版滴滴”
然而,有些中国人还是过于自恋了。也许,印度的电商的确在某些地方“山寨”了中国企业,但把那些在印度火爆的APP说成是某款中国人所熟知的APP的“印度版”,显然并不恰当。
以印度本土的打车软件Ola为例,自2011年成立以来,Ola已经占据了80%的印度市场。据Ola市场总监阿南德透露,印度私家车拥有率只占总人口的约3%,出租车数量少,且没有统一的运营体系,针对这一现状,Ola得先帮没车的司机买车,帮他们拿到银行贷款,取得分期还款资格,且和塔塔、丰田等汽车公司合作,为司机买车提供较高的折扣。
购车后,司机入驻Ola平台,Ola还会给每位司机配备一部智能手机。目前平台上35%左右的司机是靠Ola帮忙购买的车,未来这个数字还会不断攀升。这可能是与滴滴快的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
但Ola帮忙购买的车辆仅限于出租车,不包括三轮摩托,因为后者的牌照不同,不在同一体系上运作。对于三轮摩托的司机,Ola提供技术,以帮助他们更有效率地获取用户。
除了可以呼叫专车和出租车外,它最实用的功能,大概就是呼叫三轮摩托车了。2016年4月初的一天,印度总理莫迪乘坐一辆鲜艳的电动“突突”车现身街头,为Ola公司新推出的“滴滴叫突突”车服务代言。“突突”车就是电动三轮摩托。小巧灵活的突突,不怕堵,不怕停车难,招手即停,随上随走,路上见到熟人还能探出身子打个招呼。BBC在节目里做过一个实验,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坐一辆突突车,比乘一辆Uber出租车能更快到达目的地。看来符合印度本土需求的才是主流!
同时,印度市场环境与中国截然不同,Ola会根据印度用户的消费习惯开发一些特定的服务。比如一加手机印度市场主要靠Amazon India来实现销售,尚无官网,也没有打通线下渠道,但一加手机印度总经理Vikas Agarwal希望不熟悉一加的用户能在线上购买前体验一番,近期,在一加与Ola合作后,用户即可在出租车内体验手机的功能特色。
由此可见,Ola这家公司并不是印度版的滴滴,也不是印度版的Uber。他们以自己特有的商业模式和“生意经”,找准了印度生活服务市场的脉搏。
最后,不得不提醒一下:Ola成立于2011年,而滴滴打车成立于2012年,从创业时间上,Ola也不可能“山寨”滴滴啊。因此,将Ola说成“印度版滴滴”,显然不妥。
大国的傲慢
除了“印度版滴滴”外,被中国人意淫的还有:PayTM被称为“印度版支付宝”,Quikr被称为“印度版58同城”,MakeMyTrip被称为“印度版携程”,等等。然而,支付宝、58同城、携程的模式均非中国人首创,美国人搞的Paypal、Craigslist、Expedia,要比它们早得多。
诚然,由于印度和中国存在更多的相似性,与美国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对印度来说具有更高的借鉴价值。但如果说山寨,还得“追根溯源”吧?那么,这些印度的APP,是山寨了美国,而不是山寨了中国吧?或许,把PayTM称为印度版“Paypal”,把Quikr称为“印度版Craigslist”,把MakeMyTrip称为“印度版Expedia”才更加准确一些吧。
动辄“印度版滴滴”“印度版支付宝”“印度版携程”,如果只是出于解释和理解的方便而这样说,倒也情有可原,但如果是基于“印度模仿中国”的逻辑,那就是一种“大国的傲慢”了。
PS:造成“印度山寨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一些中国的企业和投资者,正将某些在中国已经取得成功的模式复制进印度,或者,通过注入资金帮助印度原有企业做大做强。如支付宝的母公司蚂蚁金服去年先后两次向“印度版滴滴”投资5.75亿美金;滴滴快的在去年9月份参与了“印度版滴滴”的新一轮融资;春节前,携程宣布以1.8亿美元投资“印度的携程”MakeMyTrip。巧合的是,投资这些APP的,也恰恰是他们在中国的对标企业。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我们还认为印度企业山寨中国企业,那么,这也是一种“抄袭者与被抄袭者”的“共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