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超人”拼在时代的浪尖上
没有她解决不了的问题
陈岩从上海飞到北京是凌晨两点多钟,只来得及赶到酒店洗洗澡换换衣服,天就亮了。这天上午,她去参加了“中国杰出创业女性”的颁奖。中午一点,赶回位于招商局大厦的北京公司接受了记者三个多小时的采访,然后抓起包直奔机场,飞往下一个城市……
这是陈岩的常态。她熟悉中国几乎所有的机场,熟知欧洲很多机场最省时间的路径,但是,她总是没有时间去看看这些城市的风景。
做户外传媒的陈岩是传媒领域的顶尖专家。
那年,世界最大的4A广告公司实力传媒的户外部门要从香港搬到内地,在4A高管全是外国人的情况下,因为“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陈岩被聘为实力传媒中国区总监,作为创始人创建户外媒体部门iMPACT。
做户外广告,要了解政府的政策,更要懂得各地风土人情,这对老外是个天大的难题,却令有政府工作经验又做过销售的陈岩如鱼得水。她建立了一系列行业规范的工作流程和评估体系,让户外媒体成为与电视、平面相提并论的三大媒体之一——陈岩做了很多“中国第一”的事情,服务宝洁、索尼、诺基亚、汇丰银行、通用汽车、光明、安利、中国移动、西安杨森、可口可乐等一百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
“4A公司的策划没有书本可学,必须靠对数据的洞察力找出规律和方向,为之后的策略做指导。”每个提案完成,面对的是近百个城市,要了解每个城市核心商业区的位置,有多少条环路,有什么标志性建筑……从户外媒体策略、年度媒介计划到户外媒体调研、价格谈判、购买执行、发布监测,要保证所有的环节都不出问题,很多事情陈岩要亲历亲为。“我每天早晨八点上班,晚上两点下班,经常不眠不休。每周还有一次要连续工作40个小时:早晨九点进办公室,下午六点钟离开公司直奔机场从上海飞北京,深夜降落,接着工作到清晨,准备上午和客户的会议。会后给北京公司的下属布置完工作,下午返回上海继续战斗。”
其实早在刚刚大学毕业进入青岛市劳动仲裁处的时候,陈岩就靠着勤奋飞快地把自己变成了能力最强的人。青岛是全国劳动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陈岩参与了中国最初的劳动制度改革,是中国第一批劳动仲裁员,她钻研有关法律和政策,起草了几乎所有形式的劳动合同。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整天被年龄比她大,资历比她深的同事围着请教这个问题怎么处理,那个问题如何解决,让她获得了最初的职业价值感。那时,大家对她的评价就是:所有的问题陈岩都能解决。
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是因为陈岩始终在以“女超人”的节奏工作。甚至临产前都在出差,进医院待产还在写邮件打电话,生完孩子两天,手机开机,一个星期后,秘书就已经坐在她家里,听这位产妇运筹帷幄安排调度了。
这样的工作节奏,让手下的年轻人不免叫苦,但以后在自己的岗位出类拔萃独当一面的恰恰是这些曾跟她一起通宵达旦的人。
“每一段人生都是基础,每一份工作我都靠业务取胜,每一天我都认真对待,做什么都很勤奋。”
始终有一颗快速奔跑的心
陈岩离开工作了七年的政府部门,去南开大学读经济学硕士,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她毕业后进入一家生产中央空调的台湾企业,负责一个长期亏损的分公司。陈岩很快打开了局面,她坚持着自己的人生标准,她不陪吃饭喝酒,“客户需要坚定而专业的合作伙伴,基于对你人的欣赏,对你能力的信任。”原本外行的她把自己变成了“工程师”,懂得怎么计算冷镦,怎么设计一座楼的通风量,明白管子的走向对整个楼的制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之前劳动仲裁的工作经历,让她看遍人生百态,有着过人的洞察力,永远知道客户在想什么。专业加上情商,让她硬是把一个二线品牌卖成一线产品。之后,她进入了实力传媒。
因为加班多,她和历届团队成员相处得如同亲人,却有着极强的原则:不论是非,只谈工作。“我喜欢简单而纯粹的生活,我只要把工作做好。”
2015年分众传媒借壳七喜控股实现回归A股,市值突破两千亿,成为深交所市值最大的公司,中国上市公司市值前20大公司。但是10年前陈岩被江南春挖到分众传媒的时候,很多人都很吃惊。陈岩原本负责的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广告公司中国区的户外媒体,手里有5个亿的净购买额,而分众成立才两年,实力可想而知。陈岩当时就觉得分众有前途,老板江南春是非常专业、敬业的企业家。喜欢挑战的陈岩尤其喜欢他的那句话:我们一起把它做大。
陈岩是成功的管理者,也是一位学者。她带领团队建立了全球首个户外电视收视率Infosys OOH评估系统,填补了全球市场空白,使户外电视媒体和电视媒体可以使用同一套评估体系对广告的收视率进行评估,被列为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专项目。
2015年,中国的广告投放量超过万亿,占我国GDP的1.5%。而美国的广告投放量则占GDP的30%。陈岩看到了中国广告业的差距。作为中国广告协会的副会长,国家广告研究院研究员……她正在书写面向全球的《中国传媒市场白皮书》和《中国电影白皮书》。
受父母的影响,她有深刻的爱国情结,参与了很多公益项目,包括策划国新办在国外的中国形象宣传、上海世博会宣传项目……她还是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专家组专家、中国4A大师进校园的讲师。
传媒是大量资讯集结的行业,从事这样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职业,是陈岩最兴奋的事。“永远走在时尚的最前沿,走在信息的最前沿,始终有一颗快速奔跑的心,我要跑在这个行业的前列,跑在时代的浪尖上。”
上行下效的家传高标准
陈岩说她做事力求高效率高标准,得益于从小受到的训练。她让记者看手机里父母的结婚照——非常漂亮的一对佳人。陈爸爸本是部队的机要参谋,因为坚持要娶那个“出身不好”的女子,被调到后勤。“我父亲爱情至上,一生都对我母亲特别好。” 陈岩语速极快,有一种部队大院孩子的帅气和利落。父亲对她的影响是,对感情的纯洁度要求很高。
而母亲,则给她建立了人生标准。母亲常淑芳是大家闺秀,因为品学兼优能歌善舞样样拔尖,经贺龙亲自批准,调入国家体委,进入水上摩托艇国家队。因为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取得冠军,18岁就被派到湖北队当摩托艇教练,把湖北摩托艇队带成全国第一个冠军队……她是中国水上运动项目的开拓者。
在陈岩的印象中,母亲从来没有要求她将来要成为什么,但她训练孩子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求做到极致。“3岁,母亲就让我做家务,要求我把水泥地拖得跟镜面一样,一尘不染,每次至少拖三遍。我会刺绣会缝纫,上小学一二年级就自己做裙子穿,12岁开始做全家人的饭。”在这位母亲看来,女孩子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还要懂琴棋书画。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母亲请了一个外国牧师教她拉小提琴,“6元钱一堂课啊!而一家人的月收入不过几十元。”陈岩的妹妹则被送去学朗诵学话剧。在这样的家庭长大,陈岩从小就清楚地知道,无论做哪一行,她都要做站在金字塔尖上的那个人。
陈岩说家庭教育不能靠强制,一切都是言传身教。陈岩父亲过世后,她在自己家旁边给母亲买了房子,安排好母亲所有的生活和就医,只要在上海,每个周末陈岩都会和先生一起带孩子陪伴妈妈,还给她报了老年大学……那天,准备出差的陈岩正在收拾行李,忽然听到9岁的儿子在楼下喊,妈妈,你妈来了你怎么就不能下来陪陪呢?姐姐,姥姥来了,快来陪着。陈岩很开心,儿子懂得张罗了。“因为他的父母就是这样在张罗的啊。”
就像她以行动影响自己的孩子,她对孩子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母亲的影响。陈岩的女儿12岁学做饭,还要自己洗衣服、喂狗遛狗。女儿3岁就开始画画,她不惜重金将孩子送去巴黎、纽约学习。在陈岩上海办公室的墙上,挂的都是女儿不同时期的作品,手法现代,用色成熟。两个孩子都弹钢琴,女儿会四五门外语,还是蹼泳的全国冠军,参加过世界杯赛。最让陈岩引以为豪的是,14岁的女儿把积攒的两万元的压岁钱捐给了上海儿童发展基金会。她还发动同学成立了一个义工社,在郊区一些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和社区晚托班建立美术课堂,定期带着画具去教孩子们学画画。
儿子则喜欢踢足球、游泳、跆拳道……前一段因为病了两星期,月考只考了50分。老师给陈岩写信说,你看了卷子不要生气,他这次虽然没考好,但老师们都很喜欢他,因为他愿意帮助同学。不能只看一次成绩,也要看他以前的表现,所以我给他加了10分。陈岩大乐,“我儿子有能力通过他的情商赚10分,我很开心哪!”
陈岩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读书机器”,她更强调孩子要有“健全的人格”,“要做一个善良有底线、正直而内心简单的人。”
工作超人的家庭平衡术
曾经因为太专注工作,陈岩一度忽略了陪伴女儿。她不明白1岁的女儿为什么总是在她回家的时候闹;而早晨出门的时候,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发着“ma ma ma”的音,像小青蛙一样在地上爬着追她,她则一句“妈妈上班了”将女儿关在门里。直到女儿在两岁半那年第一次“离家出走”,她才吓了一跳。“那天她一直要我陪她看书,我着急写东西,就说,你自己看,妈妈没空。结果她就收拾了两件衣服,背了个小包,对我说,妈妈不喜欢我,我要走了。”陈岩一惊,自己平时不就是这样背包出门的吗?她赶紧追到电梯口,摁着电梯和小女孩谈心,你走了就再也看不到爸爸妈妈了,你想当个孤儿吗?孩子犹豫着却不肯回头。十几分钟后,两人才达成协议:女儿不走了,妈妈以后改进,多一点儿时间陪她。
陈岩开始调整步伐,而家庭观念极强的先生也辞去了全职工作,转向灵活性较强的投资业务。陈岩说,他是个“没有一点儿坏毛病”的人,两个人在家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读书,这一点也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孩子。
她和他相识在青岛的海边。当时,她因为要考研究生,一边兼职挣学费,一边通宵复习,结果患了心肌炎。那天,她打完针回家,习惯性地在家附近的海边散步。他出现了。他和一个老外来青岛出差,在海上划船玩,可无论如何不能让船稳当下来,于是,他走向这个独自看海的女子,请她帮帮忙,因为船上有三个人会容易平衡。陈岩摇头,对方坚持,“反正你在哪儿坐都是坐,你可以不讲话的,就帮帮我们吧。”
对方的诚恳打动了她。谁知就此上了“贼船”,再也下不来。他在北京做外事工作,“那个年代还拍电报给我送了一束花,把劳动局的人惊坏了。很多年过去,老同事还在感叹,小陈啊,一百多块钱啊,竟然买一束花。”
后来他调往上海的德国公司,二人的严谨风格一拍即合。
“我们家特别干净,除了书,面上看不到任何杂物。那么大一个家,所有的东西固定在哪儿就是哪儿,随时都能找到。厨房有个10平方米的储藏间,全是大架子,上面像超市货架一样贴着分类标签:零食、米面、杂粮、酒、饮用水、茶叶、咖啡……甚至锅也有锅的架子,平锅、汤锅、炒锅全部分类。”而先生有过之无不及。“月子里我先生设计的记录表是以小时为计的,孩子几点几分大便,颜色形状怎样,喝了多少毫升的奶,多少毫升的水……全有详细记录。孩子们不同阶段的照片,画的画,也都分类保存。这是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夫妻俩都有如此强的秩序感也算是“奇葩”:家里的地面永远要干净到“穿白袜子踩也绝对不会变色”,用完卫生间每个人都要擦干净,不能有水滴……所有的家庭成员严格遵守,非“洁癖”不能生活。
井然有序的生活,让高强度工作的陈岩有了一个平衡。享受这种平衡状态的陈岩,显得活力而年轻。她摘下眼镜让记者看她的眼角,50岁的脸,几乎没有皱纹。她面露得意,“还不错吧,全部纯天然,我很自豪。我觉得工作着是美丽的,工作就是享受。”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