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1亿到底给谁 一场典型的非典型营销策划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15/10/15 14:37:35
案例说明:
阿里1亿奖励钉钉?员工人均获利70万?1亿不是给钉钉而是给用户?这场连续三天的“1亿到底给谁”,从惊叹号开始,中间夹杂各种问号,最终以一个更大的惊叹号收尾。
闹得这么大,最终观众们才发现,其实是在为15日上线的钉钉企业员工福利活动做预热。身为阿里巴巴集团的一份子,钉钉的营销策划能力自然也延续了集团的水准和模式,此次的传播就可以称为一场典型的非典型营销策划。
典型营销的套路不必再多说,即使不是广告行业的人也基本上看得出来,但不走寻常套路的非典型营销却是百花齐放。其中以“内部消息”或者“传言”形式的营销,近些年已经成为业内比较常见的玩法,而不少媒体也很识趣地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一度非常火爆的TechWeb传闻版块,就成为不少公关人爆料的首选。
不过这次钉钉玩的“传言”策划,跟之前几次经典案例有所不同。还记得打车领域的两个死对头——滴滴和快的,在合并之前怎么玩的吗?极力否认+撇清关系,直到最后一刻才突然宣布真的要合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玩的是欲擒故纵这一手。再说前不久的大众点评与美团合并,通过不断的内幕消息让媒体上钩,当造势达到预期后再正式公开,虽然也造成一波传播高峰,但总感觉一切都在可以预料的范围内。
和前两个案例相比,钉钉的“1亿奖励”做得更加彻底,不仅利用传言引起公众的关注,让“1亿”这个话题成为热点,同时在最后实现了彻底的反转和颠覆,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次钉钉营销策划的路径。
10月13日中午,网络上陆续有媒体报道“阿里巴巴将重金1亿奖励钉钉团队”、“员工人均获利将达70万”等消息;
10月13日傍晚,微博上#马云又给了1个亿#话题开始浮现,新闻晨报官微转载的新闻报道开始火爆的转发和评论;
10月14日上午,今日头条的社会版块在显著位置曝光相关新闻,同时一点资讯也以专题方式汇总了钉钉自9月份品牌推广以来的种种解读;
10月14日深夜,钉钉官方微博突然发布公告,正面回应了相关传言,表示确实有1个亿,不过不是给自己的员工,而是给钉钉认证企业的员工;
10月15日早,各大媒体开始报道钉钉官方公告,同时钉钉正式宣布企业福利活动启动;
从这个路径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站在外部的观众心理变化,首先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把巨额奖金和人均获利作为诱饵,吸引人们对于钉钉的兴趣;其次基于各种渠道,推高、扩散传言的传播范围和影响面;最后,将活动的真实情况公开,造成人们心理的反转和颠覆,已经是钉钉认证企业的员工,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福利的感觉自然是惊喜,而不是钉钉认证企业员工的人,在羡慕心理下很可能会为钉钉带来可观的新用户。
在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的研究中,传言要引起人们讨论,有五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新鲜度、影响程序、熟悉程度、是否有关系、人际接触。而回到钉钉的“1亿”事件,能够发现这一话题在上面所罗列的五个特点上都具有很强的属性,可以归类为典型的“传言”或者“内部消息”传播。
然而与典型案例不同的是,钉钉的“1亿”事件在最后收尾的时候,没有对传言进行证实,而是彻底颠覆了传言,利用反转效果让公众关注度再次提高了一个台阶,这点又让钉钉成为一个非典型案例。
一次典型的非典型营销策划,让钉钉的企业员工福利活动在开始前赚足了眼球,为活动预热造足了气氛。不过这样的玩法毕竟不是正规方式,可一不可再,中间的风险不容忽视。
首先,即使在阿里巴巴这样的大集团,1亿的资金也并非小数,在引发轰动效应的同时,是否会招来其他麻烦是个大问题。不过还好这次钉钉确实有这笔预算放在活动中,所以心里有底气。
其次,类似的传言在发酵过程中,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由于传言有虚有实,在互联网造就的飞速传播速度下,任何一种误读都会被快速放大,更不用说可能出现别有用心的第三方加入,这对于实际操作人员的掌控能力有很高要求。
最后,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产生的新闻已经不是海量能够形容,在庞大的信息海洋里,不是所有传言都能成为热点。所谓的内部邮件泄漏、聊天记录曝光都已经被玩烂了,没有足够的料,还是不要考虑传言了,不然传来传去也只是自己搭台唱戏自己看。
回到主题,钉钉的1亿员工福利到底给谁?答案大家都知道了,钉钉认证企业的员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