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广告八股,今天你做了没有?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11/4/22 9:51:00

文/方土豆


最近一支电视广告引发了一轮话题,广告文案“有理念 神马都是浮云”被频频提及。热点有三,第一穿越的创意,第二客户的买单,第三央视的出街。而正是这支不那么符合行业规矩的广告,完成了所有创意人都会眼馋的这些标准。也正是这只不太“规矩”的广告,却似乎给我们一点点触动。


就像这标题,典型的“八股”标题。多年前娃哈哈果奶一句“今天你喝了没有”,被后来的记者编辑们借用了10多年,至今仍是经久不衰。南方周末1999年1月1日新年献词的标题《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虽然今日已经演化成“内牛满面”,对于懒惰的写手而言,《这一刻我内牛满面》这样的标题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我不愿得去想一个更好的标题时,借用一个成型的格式,总是一件省时省力又能讨好读者的事情。
 
当你不愿去创造一个令人赞叹的创意时,却又想尽快交差还让老板客户都满意时,套用成型的格式,也许确实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完全不用举例,你自己的脑子里就可以浮现出一连串的广告。一辆汽车在公路上飞驰,镜头由远而近,从车前身的特写开始,抽离出机器零件空转5秒,再回到完整的汽车形象,沿着公路远去,打出品牌Logo和广告。这就是一个汽车电视广告“标准”脚本的简易版,身为一个文案,应该常备一个完整版。
 
或者随意翻开一本时尚杂志,你会在6、9、12三页上看到三个不同品牌的手表,邀请了三个国际大牌儿摆了三个不同的造型,拍了三张“时尚大片”。不过任何一个美术心里都很清楚,把大牌儿和手表随意排列组合之后,再随意排布到三个版面里,下期杂志的广告也就做好了。又或者在地铁里,你是否见过减肥俱乐部的平面广告?匆匆走过时,你只看到一个漂亮的模特向你展示娇美的身姿,却丝毫没有注意减肥俱乐部的名字。
 
还有清一色飘逸的长发,亮白的牙齿,水嫩的肌肤,运动的少女突然变得紧张,熟睡的婴儿干爽地翻身,集体感冒发烧咳嗽流鼻涕……
 
广告的同质化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以至于我们谈起这个话题这件事本身,就颇有些八股的意味。
 
产品同质化造成广告同质化,这问题也并不仅存在于国内。倘若没有logo,你分得清耐克和阿迪达斯么,分得清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么,分得清麦当劳和肯德基么,分得清沃尔玛和家乐福么。当然也分不清。
 
但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即使有logo,你在意鞋子是安踏还是特步还是匹克么,在意矿泉水是娃哈哈还是康师傅还是统一么,在意午餐是一品三笑还是和合谷还是永和大王么,在意购物地点是京客隆还是华联还是美廉美么,在意买到的是蒙牛酸酸乳还是伊利优酸乳还是三元哈酸乳么。
 
大多数情况下,本土品牌的认同感在国内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中几乎不发挥作用。
 
因为可口可乐在国内的渠道建设比百事可乐先行一步,因此至今大多数中高端饭店仍只有可口可乐旗下的饮料。非常可乐由于三四线城市乃至农村市场的渠道建设良好,至今仍保持着稳定的市场占有率。
 
这两个案例让国内的无数企业家信奉渠道和销售的价值,而且渠道和销售带来的收益也更为明显直接。短视的本土品牌大多数还停留在追求曝光率的层级,从未给品牌赋予精神力量和价值,品牌形象建设也只是一个束之高阁的空想计划。
 
在传播行业,亦有同样的观点。广告、营销是一门生意,它必须要养活公司上下老小,所以客户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客户高兴买单,我们乐意收钱,大家开心,何乐而不为。教育客户改变市场,早已成为一个初学时年幼无知时的梦想。
 
另一方面,即便品牌方开始尝试品牌形象建设,国内广告人提供的又是怎样的方案?运动品牌都在学耐克,日化品牌都在学宝洁,4A盯着戛纳,local盯着4A。一层一层模仿下来,都想向着“经典”靠拢,创意不撞车才怪。
 
分析原因最是无趣,早有前人在专业论述中解答过,广告同质化根源在产品同质化,被品牌方追求眼前利益的小农意识放大,又在广告人的自我否定中进入了一个循环。
 
人人都知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连字数都有一定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但是全天下本该最有创意的传播行业竟也是“起承转合”的八股游戏,看到了开头便猜中了结尾。却又怎么都跳不出这个怪圈,一代新人换旧人,都一个接一个跌进了创新乏力的陷阱。
 
解决问题又很困难,说着容易做起来难。连奥格威本人都承认,他这辈子做过的大创意不超过20个,其他的都是“行活”。我们这几年的光景,又能有几次做大创意的机会呢。
 
“从我做起”这样的话也早就说滥了,“路在脚下”之类的词儿也早就听腻了。“我”一个人所能做的,不妨是在往layout上填假字的时候想一想,说不定下一个大创意就在这里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