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没有眼球,就没有强大传播势能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10/8/14 9:50:00

作者:刘桂滨

大众传播与商业传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同广告与公关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一样,一切都可以跨界起来。翻开一本杂志,登陆一个网站,按一下遥控器,看到的,听到的,让你分不清,什么是编辑内容,什么又是商业传播。乱花渐欲迷人眼,当一切都跨界起来,纷乱起来,而且日益愈加纷乱起来,极大极大丰富,当所有图片、文字、声音劈头盖脸、不分青红皂白地迎面扑来,眼球经济诞生了,注意力经济诞生了,非眼球不能带来关注,非注意不能带来效能,上帝们连看都不愿意看上一眼,我们还传播什么呢?没有注意,就无从奢谈说服,教育,感动,灌输,甚至忽悠,这一切都无从下手,空有十八般武艺,刀剑生风,却无人击掌喝彩。

带着无眼球无关注,无注意无效能的结论,让我们来看看或远或近,或中或西的几个传播事件,尝试解读一二,分析一二,进而收获一二。

豪门名媛帕丽斯•希尔顿无疑是个人公关的最佳案例之一,把自己传播得无比火热,一边厢话题传播,一边厢事件传播,一边厢新闻出版著书立说,一边厢促销自己的同名品牌,无论是传播节奏还是传播手法,都应用得炉火纯青,颇值得我们这些业内人士研究和学习。这里要说的是希尔顿小姐的新招数,传播手法不断推陈出新的希尔顿涉足电视节目,推出了真人秀栏目《帕丽斯•希尔顿的新闺密》(Paris Hilton’s My New Best Friend Forever)。在真人秀节目、才艺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的大背景下,我们不得不佩服节目策划者与制片方的职业敏感度和商业意识。选秀节目比比皆是,重点是选什么人,怎么选,这个WHO和HOW是吸引眼球的关键点,选男生?选女生?选歌手?选女友?这些都显得太过稀松平常,这样的节目怎么会有电视台和品牌一掷千金呢。选闺蜜,而且是选希尔顿小姐的闺蜜,还是希尔顿小姐亲自选,选的过程充满了娱乐的趣味性和时尚的衣香鬓影,这样的吸引力,让人如何能敌。

让我们把视角转回国内,2010年以来有一个新趋势,互联网品牌不再甘于单纯的线上活跃,把触角伸向线下,伸向传统的大众传媒。典型的代表例如凡客,签下韩寒、王络丹为代言人,大规模涉足户外广告,大大地玩了一把眼球效应。彼时一向口诛笔伐、东征西讨、言辞犀利的韩寒推出了自己的杂志书《独唱团》,一时间坊间一片哗然,据说当日销量即超过13万册,网路上炒到180元一本,除了韩寒本人,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凡客,不只是代言,凡客在新浪官方微博的“VANCL粉丝团”发动炒作,并独家秒杀《独唱团》,大赚眼球,想必当初签下韩寒时,就尽在筹划中了。再审视凡客的其他传播举措:抢楼得周年T恤,1元秒杀888元衣服,集齐站牌送现金等等一系列火热的线上下线活动,加之总裁陈年、品牌部、市场部员工新浪集体开博,代言人系列候车亭广告上刊,这一切宣传手法,都是发扬了眼球效应。

再议论一个近来火热的家伙,那就是苹果。大陆地区的第二家Apple Store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在流火的七月揭开神秘的面纱。一直深谙炒作的苹果这一次又赚得盆满钵满,大搞眼球经济,预热传播、店铺揭幕、广告发布、纪念品、名人互动环环相扣,将眼球做到极致。首先是前期传播,老早透露出大陆第二店的策略,却迟迟不发布具体细节,吊足胃口,引得不少媒体派专员前往探秘,传说上海Apple Store每块玻璃耗资150万元;店铺揭幕也个性十足,只见Apple Store地面部分的巨大玻璃圆柱由红色幕布包围着,炫目的幕布掀起一个小角,露出半个苹果标志,在人流熙攘的上海街头格外引人注目,更为有趣的是,这个大幕布居然不是真实的幕布,而是喷绘出来的,多么巧妙;当然开幕当天的上海媒体头版广告轰炸,也是不可或缺的;印着“加州设计,为中国制造”的纪念版T-shirt,被苹果迷们穿上招摇过市的视觉效果,就自不必说了;苹果还设计了一系列名人互动活动,李云迪、李宗盛、张扬、李泉、奚志农等不同领域的名人,陆续登陆Apple Store,一连数日活动不间断。回顾Apple Store上海店亮相,视觉、话题、广告、名人、促销品无不切中人们的注意力,有外地粉丝提前三天赶到,就为了做Apple Store的第一位顾客,苹果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眼球是什么?眼球是注意力,眼球是消费者心里那个关键的痛处,是消费者头脑中那个关键的神经元,触到了,就能引发消费者的共鸣和反馈,就能令消费者痴狂。自然,传播还有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还有载体和手法的艺术,我们说:没有眼球,就没有强大的传播势能,有眼球,未必有势能,但没有眼球,注定与强大的传播势能无缘,诚然眼球还有正面与负面、物质与精神之不同层面。传播是件整合的事,然而小处着眼,传播人都要做心理学家,把握了那个关键的痛处、关键的神经元,我们就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