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华:创业板“被品牌”
作者:刘新华(宣亚国际品牌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战略官)
被动地从幕后被推到台前,在品牌管理上,创业板公司需要集体“补钙”。
酝酿10年的创业板一朝开板,将许多之前默默无闻的创业板公司一夜之间推向了舆论的前台;不过与创始股东急剧增加的个人财富相比,这些创业板新贵在面对镁光灯时却多少有些局促。
这些创业板公司应该代表的是中国下一代更朝阳的产业,他们的技术创新和对行业发展所起的变革作用本应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但是如果仔细关注创业板公司的新闻,你会发现多数媒体报道的关键词集中在诸如“百倍市盈率”“造富神话”“夫妻档富豪”这样的吸引眼球的新闻,而至于创业板公司本身有多创新性,能够引领什么样的趋势则很少有人谈及。
事实上,很多创业板公司都是各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或者是处于大产业供应链中的一条。正是由于他们所处的领域过于细分,这些公司直到上市都没有学会如何同公众打交道,更没有习惯如何面对媒体的聚焦,特别是与公司经营并不直接相关但却对公司声誉有重大影响的敏感议题。集体声誉管理意识和素养的缺失是他们在“被品牌化”时最致命的隐患。
学会如何面对公众并有效进行声誉管理是创业板公司必须要跨过的一道坎。很多创业板公司在上市之前只需要关注自己的核心行业客户、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就能取得业绩的持续增长;但是,如何树立企业的品牌,如何同投资人沟通则是他们通常并不具备的能力。被过度曝光的创业板公司不但要沟通公司正常运营要面临的议题,更要化解各种八卦传闻、恶意诋毁、敏感调查和公众质疑对公司声誉资产带来的或有伤害。因此,对于公司的长远品牌发展来说,上市融资仅仅是一个开始。
上市其实是为企业提供了塑造品牌的绝好机会,它能够使以往默默无闻的公司从幕后走向前台,通过与公众和媒体的沟通迅速树立起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公司潜在价值得以发现,从而引发更多的资本注入,政府更多的资源倾斜,供应链和合作链的迅速壮大,以及更多优秀人才的加盟,使得公司进入高成长的加速通道。但高成长机会是与高风险暴露与生俱来的,这种完美成长轨迹随时可能被改变。
综观国内外伟大的企业,他们不但是伟大产品和服务的缔造者,更是与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沟通的王者。
成为王者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声誉管理体系,就是针对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日常沟通,关系维护和认知管理体系,其中与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沟通是全新的挑战。公司管理层的全面参与,特别是公司CEO的全力支持是声誉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一项针对全球1000多家优秀企业长达10年的追踪调查表明,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往往就是企业的首席沟通官,公众乃至其他利益相关方往往将公司首席执行官的声誉表现作为评判公司投资和合作价值最重要的标尺。
另外,还要学会对敏感议题和危机的管理。调查发现,75%的企业危机都是积发性危机而非突发性危机,如果有完备的监测和预警体系,敏感问题在成为危机之前就已经被排查了。跨国公司在敏感议题管理方面十分健全,他们大都会找专业机构持续监测敏感议题,预先排查声誉危机隐患,并定期模拟危机场景,进行危机处理演练,第一时间避免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关注企业社会责任也是成为公众公司另一要求。企业要像公民一样参与到社会发展之中,既创造经济价值也要创造社会价值。贡献社会价值并非只有类似捐款捐物的输血式公益,如果能将输血式公益变成造血式公益,将社会责任与自身战略完美结合,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创造可以并举;品牌美誉度会由此提升,也会提高企业在资本市场的估值。
创业板公司在上市之后开始学习如何与公众沟通,从行业公司变成公众公司,其实是在集体补钙。只有创业板公司主动建立沟通体系,才能获得品牌带来的持续红利,成为一个成熟的公司,只有创业板企业集体把这一课补足,我们才能说创业板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希望,否则,仅仅是造就暴富神话的创业板,难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