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南方周末:PPG谜局破解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08/12/5 14:07:00

PPG2007年的广告费约为2亿。

作为网络服装直销行业商业启蒙者和先驱者,李亮缘何在短短2年内遁入了“潜逃门”呢?

创始人PK投资人

“国内舆论给他定下了携款潜逃的罪名,李亮这几天心里很煎熬,觉得自己没罪,却不敢面对局面。”一位接近李亮的知情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透露。

11月底,一则“PPG创始人李亮携款2000万美元潜逃”的报道,将开服装网络直销模式先河的批批吉服饰(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PPG”)抛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目前PPG的投资人有意截断李亮和国内媒介的联系。就在李亮表示要在11月27日和媒体举行视频见面会进行澄清的前一天,PPG在国内的公关公司被中断合作,视频会议无果而终。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投资方和李亮的矛盾已经公开化,投资方不希望李亮出来说话,特别是释放出诸如“再次获得注资”、“正在美国力拓海外市场”此类信息。之前李亮原本有一封关于PPG危机的公开信,但最终没能与公众见面,这背后也是由于投资方的压力。

风投当时投钱李亮的原因很简单——看好服装网络直销的概念。李亮原本是希望将PPG当作一个产品,通过融资包装上市,快进快出。但因海外首次公开招股(IPO)的大环境急速恶化,以及竞争对手凡客的出现,最终没能兑现。

“如果今年IPO的大门没有关闭,如果没有VANCL凡客的对比,PPG可以上市,这个梦就圆了,很不幸,凡客出来了,PPG资金流又出现问题,被憋死了,李亮再也没有办法把这个泡沫继续吹大。”上述知情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压垮李亮和PPG的最后一根稻草是PPG原CEO黎勇劲的出走,这是PPG危机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9月9日,黎勇劲正式离开PPG,进入土豆网担任高管。黎勇劲此前曾任PPG的投资方之一集富亚洲董事,他作为集富亚洲的代表在2006年8月为PPG引入第一笔投资,在2007年4月为PPG引入第二笔投资后黎勇劲本人由风险投资人转变成职业经理人加入PPG。

“这哥们进去几周后才发现,之前PPG融资所提供的报表有问题,从去年5-6月份开始和李亮斗争,到今年9月,没有结果,最后走了。”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黎勇劲最后去了困境中的土豆网而没有回到集富亚洲,正是投资方对黎勇劲投资失败作出的“变相惩罚”。

在去PPG之前,黎勇劲在投资业一直口碑不错,现在成了投资业的一个大笑话。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目前投资方对于PPG和李亮的态度是“认栽”,风投们私下对李亮的评价是“投资就是投人,投错了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对于投资人来说,尴尬的是李亮和PPG已经释放出获得巨额注资的消息。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这笔注资并未到账。不愿意继续帮着李亮“圆谎”的投资人,选择了和李亮摊牌。

接近PPG投资人的一位风投界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透露,投资人希望媒体忘掉李亮和他们这个失败的投资项目。目前风投正采取行动,让李亮在公众面前自然消失,让李亮的形象停留在目前的“携款潜逃”上。

“黎勇劲自己以为能干一大笔,从机构跑出去到PPG,,结果失望而归。但投资人最不爱干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投的失败案例搞清楚。”上述风投界人士说。

而重新找一个“李亮”重振PPG也不现实。且不说李亮人本人不愿意放弃控制权,单就PPG目前严重受损的品牌、复杂的局面以及巨额的债务已让接手人望而却步。

“轻得像皮包公司”

PPG本不至于到今日田地,但当资本市场低迷和竞争敌手纷起时,李亮选择了逃避,在美国一住就是半年。PPG高管们也分崩离析,而李亮还是坚持通过电子邮件沟通,这令投资方认为这种行为“跟跑了没有什么区别”。

尽管PPG在成立短短两年内便由盛而衰,但它确实曾是风投们追逐的对象。

“我们既不是服装企业,也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数据中心,甚至你可以认为是一家服务器公司。”李亮曾将PPG形容为衬衫行业中的戴尔电脑——直销经营模式。

但实际上,类似互联网数据库营销的轻公司模式早就存在,亚马逊就是代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进货销售库存都要有,公司怎么轻得起来?我们过去做了十年B2C都不敢这么说。”一位前卓越网创始元老对南方周末记者用了“轻得像皮包公司”来形容他眼中的PPG.

PPG引人注目之处是它的轻资产模式,被称为轻公司的PPG没有制衣工厂和专卖店,仅凭互联网、呼叫中心和仓库,号称每天可以卖出上万件衬衫。 PPG的“轻”让人叹为观止。公司的全部运营都集中于上海郊外的三幢小楼。鼎盛时员工不到500人,还包括200多位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现在只剩下不到100人。

李亮甚至不主动寻找订单,没有设置产品部,而服装行业是个“细活”,对盯单子和把关质量上不太重视的PPG开始不断陷入质量危机。

“这孩子做事的风格是判断快,执行力强,对自己认准的事情推动快。”上述熟悉李亮的知情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李亮目前的困境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广告费用开销过大造成现金流吃紧;二是一心冲着上市而忽视了产品质量以及根据不同季节更新产品。

PPG去年是平面媒体欢呼的对象,甚至有评论认为是PPG挽救了平面媒体,它是当年给平面媒体投放广告最大的公司之一,但很多费用至今拖欠。

老板们都有被骗了的感觉,分众传媒老总江南春在办公室里直转圈,给李亮打电话:“到底给不给钱,分众上了那么多你们的广告。”

PPG迅速地让别人记住它的名字,也迅速地跌入陷阱——有足够的知名度,但是没有足够的销售额。“传统的渠道,打电视广告是二三线城市的经销商看,然后在当地开店。但如果是直销品牌,没有店铺,经销商不可能给你开店。电视广告就变成了陷阱。”PPG的竞争对手凡客诚品公司副总裁钟凯欣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互联网购物的核心是回头客和二次购买。李亮的钱花出去了回不来,只吸引了一堆用户,但是没有二次购买,而PPG质量检查采取外包方式,这就产生了大量的投诉和质量问题,更可怕的是出了问题后反应机制跟不上。“我们去年在筹备的时候,天天想着跟他交手,作出任何举措都在想着PPG会怎么反应。”钟凯欣调侃说,凡客端着冲锋枪来到阵地想要找PPG一战,却发现对手并不接招。

钟凯欣对PPG的问题评价是,它所遇到的问题,是企业遇到的正常的问题,但是归根结蒂是这个团队不成熟。“模式本身没有问题,但李亮把经念歪了。” 上海锦坤传播公司资深营销顾问石章强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说,PPG的失败不等于行业和商业模式的失败,作为市场先驱者,李亮在初期确实可以通过电视广告等手段博取公众眼球,但当这个市场被轰开后应该立即改变策略,而不能用老办法对待新问题。

“把经念歪”的人

某种程度上,PPG的经营风格就是其老板李亮性格的映射。

李亮身边许多人都认为,李亮是一个很疯狂的人。比如,有一次他得知法拉利举办一个活动,打电话要求参与,对方以李亮没有法拉利跑车为由拒绝,李亮一怒之下买了两辆法拉利。

33岁的李亮也是个很爱享受的人,平时经常光顾豪华夜总会。

一位被李亮拖欠工资的现任PPG高管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李亮本人特别聪明,但不太会做人,善于吹嘘和忽悠。跟供应商签订的很多合同都不执行,给合作伙伴的感觉是“永远不会信守诺言”。经常以“我今天不高兴”为理由,拒绝在给客户的还款合同上签字。现在的PPG已处于无政府状态,没人管,只是李亮一直在遥控。

对于风投界来说,李亮是一个突然蹦出来的没有“没有任何记录”的人。尽管李亮对外宣称自己1999年曾获得过软银投资负责人孙正义100万美元的投资,创业开办了一家婚庆用品网站,运作网络直销生意,并于2000年在网络泡沫行将破灭的前夜,为婚庆用品网站找到了买家,转手净赚6000万美元,掘到第一桶金。但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谎言。“在那个网络泡沫时代,别说赚了6000万美元,就是卖了2000万美元,大家都会知道,那时候我们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根本没听说过这事。”一位经历过那轮互联网泡沫的业内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互联网行业有很多的融资谎言,不排除李亮讲了一个好听的假故事。实际上,说李亮能够卷走2000万美元资金也是夸大了PPG目前的现金流状况。

李亮拿到的风投并不算多。第一笔200万美元左右,第二笔1000万美元,第三笔承诺5000万美元,但实际到账约2000万美元。

李亮对外宣称PPG每天销售一万件衬衫,按照平均百元的每件销售价格,一年的销售额应该是在4亿元左右,但李亮对外宣称高达10亿元,果真如此的话,PPG何以由于现金流出现问题而拖欠巨额债务?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2007年PPG的销售额实际上只在一亿元上下,而去年就花费掉了近2亿元的广告费用,而李亮2007年年初只拿到了2000万美元左右的投资。尽管吸引了用户,但产品单一,不能支撑起用户的二次购物,且PPG一年四季主打衬衫,而竞争对手只要季节变化就换产品。

李亮曾将目前PPG的困境归结为经济环境的萧条。但实际上PPG本来可以“趁经济危机发财”,以前阿玛尼等全球品牌在国内的供应商“瞧不上”国内网络衬衫直销行业,现在经济环境不景气,外贸订单锐减,好的品质的供应商已经开始瞄准内需订单。

就在李亮继续在美国表示“开拓美国市场”时,国内互联网行业已是喊打声一片。“我感叹的是,脆弱的互联网行业,寒冬中的互联网行业,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吗?说他是害群之马还是客气话,简直就是一粒老鼠屎。”互联网实验室执行总裁刘兴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李亮事件在互联网业引起了巨大波澜,很多人开始怀念那个单纯的积极向上的朝气蓬勃的互联网。那时候,全球互联网行业流传着一副英文对联,上联是:去你想去的地方,下联是:做你想做的事情。还有一横批:就这么干。

当PPG的神话破灭之后,风投界对于这个行业也开始表现出不信任。一位风投合伙人对南方周末表示,如今他对于服装网络直销行业寻找投资的创业家们采取了观望态度。来找他谈融资的,均被他先把价格砍掉一半,而且只敢投熟人,不惜牺牲交易成本,也要先把融资者这个人做实了才安心。“要是我,想着还有下半辈子,我就出来,从美国坐个飞机一晚上就回来了,要不然我下半辈子没法玩了,完蛋了。”上述接近李亮的知情人士说。

南方周末专访李亮:他们在说谎

南方周末记者 谢鹏 发自北京

PPG创始人李亮。

公司成立以来总共才融资到3600万美元,我没吹嘘,是风险投资吹的,哪个风投不吹?我哪来的2000万美元去潜逃?这简直是笑话。非要说我融了8千万美元的资金,这是行业里的笑话而已。

南方周末:目前国内有媒体用了 “携款2000万美元潜逃美国”来形容你,能否做个回应?

李亮:这纯属胡说八道,有的经济记者变成了娱乐记者,按照一个“传说”来乱写,完全不负责任。

南方周末:那你为什么不回国正式做出澄清呢?

李亮:我不在美国谁来主持工作?我的家本来就在美国。

南方周末:为什么PPG两年内就由盛而衰?

李亮:我们公司没有问题,从来都没有问题,现在活得很好。PPG从来不用诽谤的方式去攻击别人,但现在却有人在攻击诋毁我们。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特别是中关村这批人善于这种做法,

南方周末:那国内的摊子你打算怎么办?员工怎么处理?债务怎么清算?

李亮:PPG中国在过去和现在一直都运营的很好,我们现在的首席财务官和首席营销官都还在啊,那些离开公司的人,有些是做了对公司不好的事情,拿了很多广告公司的回扣,PPG难道要做冤大头吗?我说的已经很客气了,中国有很多潜规则,我不屑于出来解释。

南方周末:有报道说投资人有意替换掉你,你现在和投资人的矛盾很深吗?

李亮:根本就不可能。即使有这样的情况,也不可能让其他人知道,你不相信去问投资人好了。很多中国人喜欢讲别人的坏话,这样的环境实在是不太好。现在大家都说“知情人”透露,这些知情人为什么不敢具名?为什么只敢躲在后面指使其他人出来讲?就说明他们有问题。尽管这对我们公司业务有影响,但我不在乎,我觉得事实是描不黑的。

南方周末:既然你说PPG的资金链没有问题,那为什么你连高管的工资都要拖欠?

李亮:我们本来就有两套班子,中国和美国都有相关负责营销和财务的人。你觉得我们需要两个首席营销官和首席财务官吗?整个大的经济环境不好,公司当然应该开源节流了。把踏踏实实的人留在公司。

南方周末:去年你们广告费就花掉了2亿元?这两年你总共融资到多少?

李亮:准确的是二亿三千万元,公司成立以来总共才融资到3600万美元,我没吹嘘,是风险投资吹的,哪个风投不吹?我哪来的2000万美元去潜逃?这简直是笑话。非要说我融了8千万美元的资金,这是行业里的笑话而已。

南方周末:最近有回国的打算吗?

李亮:暂时还没有,最近我们在美国的业务比较多,有必要先把美国的业务做完。PPG最重要的部门都在美国。我们两个最重要的部门,一个是产品的开发设计,二是市场和品牌部门,都在美国,公司的重心当然是美国。

南方周末:有消息说你打算把PPG卖掉?

李亮:我现在还是PPG最大的股东。

南方周末:但事实是你们在国内的业绩确实在急速下滑。

李亮:我根本就不认为我们有竞争对手,他们是在吹牛,唯一的目的就是吹大了融钱。坦白讲,我们现在没有对手,未来也没有。未来能够打败PPG的就是PPG。

南方周末:你会逐渐撤出中国市场吗?

李亮:未来中国和美国两个市场并立。但我要强调的是,PPG一开始就是定位于全球经营的美国公司。

南方周末:现在PPG的现金流如何?在国内欠款多少?下一步有融资计划吗?

李亮:有一些广告费用没有结算,但这里面有回扣,所以我不想给。PPG不缺钱,我最近没有融资计划。

南方周末:你是否反思过你的产品策略?你是不是不太注重产品,一心瞄准融资、上市再套现?

李亮:有人攻击我们只做衬衫不对,那雅戈尔做了二十多年的衬衫怎么解释?有人在故意描黑我们,他们怎么做自己坚持好了,为什么要描黑我呢?有这个必要吗?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风格。

南方周末:经济大环境的低迷是否打乱了你的上市计划?

李亮:我根本不在乎是否上市,上市之后我又不能把股票卖掉完成套现,我也不希望这么干。我只希望建立一个好的稳定的商业模式,上市从来都不是我的构想。投资可以有很多渠道退出,不一定要上市。美国已经90天没有公司上市了,这样的大环境上市也不现实。我现在就是练内功,然后等待冬天过去。

南方周末:你的生活很豪华?有人说是你动用了融资钱来享受。

李亮:我自己本来就很有钱,很有很有钱。我为什么就不可以过豪华的生活?难道富人就不可以创业吗?融资才3600万美元,我所有的玩具加起来就一亿多人民币,光游艇就4500万人民币,融资的钱够用吗?中国有种仇富心态,大家嫉妒我,我觉得很不公平。我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不想改变。

南方周末:黎勇劲离开PPG是否由于和你斗争失败的结果?据说你们融资报表是假的。

李亮:当然没这回事,你可以直接去问黎勇劲。有的人由于自己有想法要离开,大家对公司的看法和判断不一样,这很正常。公司难道不让他离开吗?公司只有一个人不能离开,那就是我。我是创始人,我离开了公司就真的要出问题了。PPG是我一个人做的,招聘了一些人。不是一个原始的团队,很多人不愿意继续努力一起去做。所以,所谓高管群体离开,是混淆视听和耸人听闻。

转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