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专访李波:快速帮创业公司打品牌,10万块够吗?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15/8/10 11:03:00

文/tracy

7月,在三里屯一个高档公寓里,广告门见到了李波,有些拘谨——因为各种琐事,这次见面被耽搁了不少时间。好在面前的这位中年男人并没有行业前辈的气场,拿出准备好的酸奶和巧克力,还有他喜欢的绿茶,挺香,应该是刚沏的。一来一回中气氛似乎缓和了不少,我们的对话,也就此开始。

 


李波

就在上个月(6月),定位于为创业公司提供品牌传播服务的“开干”获得了千万天使投资,作为创始人的李波再次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中——距离他和申音创立行业知名的社会化营销公司NTA,已经过去了差不多5年时间。这也被认为是李波自己的再一次“开干”。事实上,他从未远离聚光灯,只是在如今的互联网浪潮下,行业变化的速度和新人更新的频率大大超过了预期,反应稍有迟钝就有被遗忘的危险。不过,只要他们愿意,就依然是闹市中心天桥上,那个被关注的焦点。
 

“开干”三位创始人,从左至右:申音、李波、黄兴文

关于开干、关于它所关注的创业公司市场、关于其对广告行业的影响和冲击,广告门有着太多的疑问和兴趣——这是个成功被大大简化的时代,每个人都想多干点什么,与此同时,浮躁和不安的情绪也在迅速蔓延。

相比于行业中的那些八卦琐事,李波和他的开干,显然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

创业公司品牌服务的第一块招牌?

广告狂人里有这么一句话:选个行当,然后成为这一行的先锋人物。从媒体人走到今天,李波自认是属于成功的那一波,至少没有掉队。但他想做大、想在泛传媒领域赚到第一桶金,而目前的模式和套路远远无法支撑。他在寻找机会。

2014年,拿到投资的创业公司超过2000家,他们大多没经验,没方向,想的也不是打品牌,就是露个脸。这就决定了至少在前期这些公司的执行频次一定是很低的,但前期要做的分析和准备工作其实并不少,这对于一般采用收取高额年费形式的咨询公司来说显然是不划算的,接受起来也不现实。

偏偏这些创业公司又等不起,一旦最佳时机错过,再想冒出来,各种成本和风险都会增大不少。他们迫切需要有经验的、有能力的外脑给他们做个点拨、指条路,如果价格不贵就更好了。

“这是个机会”,一直说自己对外界趋势反应不那么快、甚至有些迟钝的李波决定赌一把。

但开干所面对的问题,同样不小。

基础模式是什么?

与传统品牌营销服务机构追求大客户大生意相反,开干着重开发的是小额批量服务客户的能力,以适应创业市场的需求。主打产品是年费10万元的服务包,包括顾问(15个小时),方案,设计,执行等。

目前采取的是预收费模式,首批服务的创业品牌约30家。

自身团队如何组成?

分为两部分:一块相当于同行公司里的team,人员不多,但是五脏俱全能够从头干到尾,特别是在前期外脑不充裕或者流程运作还不完善的阶段能够帮创业公司做好该做的——客户要适应新模式,但还是得要他们满意的。这是基础,也是根本。

另一块就是大量的项目经理,负责迅速抓取客户的背景资料和现实需求,同时把笼统的问题拆解成几个封闭的任务,以便迅速找到对应的外脑。最后,把两方讨论后的结果成案,交给客户。

开干是平台吗?

“不是,至少这个阶段我更偏向产品。开干要对所有的客户负责,要承担责任”,李波谈到。

在一个获取各种人脉资源成本大幅下降的环境下,找到几个牛人、大咖聊个天并不是什么难事,微博微信就能搞定,问题是人家即便来了,能花了几分心思在你创业公司的“小事”上?把都是100%心思,甚至200%心思的两方拉过来,坐在一起真的讨论出点事,这是开干的价值和想要达到的效果。

“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再不行,我把10万元退给你”对于自己打造的产品,李波想的比任何人都清楚。

“时间众筹”能让开干更火吗?

除了用高效的方式来吸引创业公司外,本身就是营销大咖的李波在推广上提出了一个“时间众筹”的概念。

用大咖举例,假设他一次至少来开干这边两小时,一小时5000元,一个月来上几次,算下来不得了——要知道北京最贵的文案一个月貌似也就4万多。当然这里面有不少需要考虑的东西,比如这些人在家准备的时间,在路上花费的交通成本,但总的来讲,就是这么个状态。

而谈到这些行业大咖、精英即将集体“接私活”的行为,李波还特别用到了一个颇有些意思叫法:

解放创意手艺人?

因为李波和罗辑思维的关联,早在第一次听说开干时,我们就有意无意地把它和上半年的“甲方闭嘴”联系在一起。对于这些,接受我们采访时的李波并没有刻意回避,无论是对开干可能给行业带来的冲击,还是对甲方闭嘴的看法。

对行业的冲击有多大?

李波似乎不太喜欢把话说得太满,“一定要做成什么样子”不是他的风格。很多事就是个畅想,把现在的事做扎实了,后面的事慢慢都会有,包括“开干对行业可能的冲击”——这个我们最关心的话题,他都没有给出特别明确的回答——不过也的确,当下的时代,敢玩、会玩的人太多,相比于最后那虚无缥缈的结果,“玩法”和过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可能更有看点,更有意思。

前面我们提到过,如今的互联网环境让获取资源的成本更低,这又集中体现在人脉上。不小心被拉进个微信群,可能一下就认识了好几十个行业大咖,先不管人家愿不愿意理你,至少曾经宽大的鸿沟算是被填满了。

换个角度,这对大咖也是件好事。曾经这个行当里冲在最前面的、最牛的是做客户的,后面那些做内容的,没什么人关心。后来,微博出来了、微信出来了,大家有机会接触到这些“默默无闻”的人,愿意知道这东西是谁做的,客户经理是谁,反而不重要了。于是做杜蕾斯的老金出名了,然后才会想到有个叫环时互动的公司。

这么看,李波说“开干对行业的冲击是第二位的”是有道理的——是互联网让更多曾经“后面的人”有机会走到前台,这本来就是个大趋势,他自己只不过是这种趋势的一个利用者罢了。

在开干的商业计划书里有这么一句话,叫做“解放创意手艺人”,意思就是让这帮人真正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客户,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而跳过广告公司的整个流程,直接帮人做案子,真的好吗?这点我们无法确定,毕竟在新玩法面前,这帮脑洞大开的创意人会怎么想、怎么做没人知道,别忘了,还有那真金白银的利益。

“在所谓洪水野兽的互联网面前,在一些靠技巧和手段的网络人冲击下,即便是拥有十多年行业经验的资深创意高手,也会担心自己的饭碗。”

在分析“甲方闭嘴”时,广告门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而相对于李波口中热门事件性质更强的“甲方闭嘴”,开干则更像是一个商业模式,一个有可能长期做下去的机会。

说到底,还是这个行业在松动,人心在浮动。面对更有活力、薪水更高的互联网公司以及更成熟的甲方公司,广告人本就不那么稳定的心也开始浮动的更厉害,“跳一跳”成为常态,那么,未来跳到创业公司也就不是那么天方夜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