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方培屹:成功非幸至——王老吉的品牌历程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08/7/30 16:27:00

作者:方培屹

180年前

古时的岭南之地,瘴疠肆虐,瘟疫流行。所以当地有不少会针灸,刮痧,懂开药治病的土医生。

鹤山县围敦乡田边村有个叫王泽邦的,习医助人,深受当地人的喜爱。1828年(道光9年)。王泽邦在采药时遇到了一位广西道士,这个自称“不语山人”的道士传给王泽邦一个“包治百病”的药方。

是年天花流行,王泽邦凭此药方,使得全村幸免于病害。一时间,王泽邦名声鹊起,大家都亲切地叫他的乳名——阿吉。年纪大了,自然就成了“王老吉”(还有一种说法:当地其他医生因妒贤嫉能,背地里就说:“他算是老几?”后来传来传去,就成了王老吉)。 

  (图片来自联街网)

1839年,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整日奔波劳累,患了风热感冒,随行医生也无良方。后来听闻“王老吉”治风热有效,便来到十三行王泽邦的药铺,仅服用了一包便痊愈了,林则徐登门答谢,并问及姓名与所用之药。

王老吉如实回答:“大家叫我王老吉,为你治病的是几味不值钱的草药。”林则徐不禁感叹:“药无分贵贱,不值钱的草药,贫苦百姓更能受益。如果能将药煮成茶,使人随到随饮,有病治病,无病防病,那就更是为大众造福无量啊。” 王老吉听后,若有所悟。没过几天,他便开铺煲药卖茶。林则徐得知,即命人送来一个大铜葫芦壶,上刻“王老吉”三个大金字。

此后,王老吉既卖凉茶,又把草药配成药包,方便顾客携带出门远行。

1841年1月20日,虎门战争爆发,清朝急调湖南提督祥福率军来援,湘军到广东后,水土不服,又多吃辣椒,火气攻心,病倒了一片。情况危机之下,“王老吉”把凉茶配料尽数送到虎门和黄埔,并指挥乡民用几十只大铜锅煎煮凉茶劳军,一连数天,药到病除。从此,“王老吉”名扬海外,华侨携带王老吉凉茶进入英联邦地区,都受到免税放行的优待。

梁启超赴美考察记述到:“西人有喜用华医者,故业此常足以致富。有所谓王老吉凉茶,在广东每贴铜钱二文,售诸西人或五至十元美金不等云,他可类推” (《新大陆游记》)。

180年后

5月17日一早,加多宝集团董事长陈鸿道和属下几位高管喝早茶。陈鸿道做了一个让大家大吃一惊的决定:属下企业王老吉凉茶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1亿元人民币。

5月18日晚,央视举办“爱的奉献——2008抗震救灾募捐晚会”,王老吉现场捐助1亿元人民币,现场掌声雷动。一时之间,王老吉成为互联网上最火热的名词。互联网上开始出现“封杀王老吉”——网友声称要将超市的王老吉全部买光,买到断货。作为董事长的陈鸿道却异常低调,网上几乎找不到相关的资料,以至于网友将他与王永庆、李嘉诚、邵逸夫等商业巨擘相提并论。

王老吉的网络热议,许多人认为有炒作之嫌,王老吉相关高层对此低调回应说:如果王老吉为了宣传自己,5000万的捐赠就足以让它引人注目。无论是否是炒作,王老吉的这次举动无疑是非常成功的,王老吉尽到了企业对社会的慈善责任,同时也给企业带来的长期效益,足以弥补企业的付出成本。这像是一个完美的理论模型,但这也是品牌自身积累的结果。

时势造英雄

Rosser Reeves所著的《时效的广告——达彼思广告公司经营哲学:USP》,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一个车轮有很多辐条,谁能说出哪一条在支撑车轮呢?”王老吉能获得成功,得益于良好的消费环境,正确的广告策略,强大的渠道策略等等因素。

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大的行业环境和消费者的需求是促成了王老吉成功的第一要素。

根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分析,到2010年,国内饮料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在2006年,中国饮料工业协会也作了相关的数据显示:国内饮料行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1.瓶装饮用水1——11月份的比重为37.7%,比上年同期下降3.17%。
2.果汁、果汁饮料比重比上年同期上涨2.46%。
3.碳酸饮料的比重比上年同期下降1.67%。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其它品类饮料的市场份额增长,而最终的原因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就像电影《Being John Malkovich》中那样,让透视一下自己的生活:

工作之余,同事之间,找个小店觥筹交错一下,烟雾缭绕一把;

朋友一多,一起高歌,难免又要熬夜,又要喝酒,又不小心多抽了几根;

以前是东北菜,现在是川菜遍天下,众口难调的生活,好像只有那麻辣的滋味才下饭;

压力很大,却说不出来自哪里,那是因为哪里都有压力;

关心一年一度的体检,看看自己的健康状况,也打听一下别人的状况,好心里有个底……

是的,也许生活不尽如此,但是健康的理念真是深入每个人的心里。

根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发布数据显示:果蔬汁饮料消费量小幅增加,功能性饮料将大幅增长,茶饮料、含乳饮料、咖啡及酒精饮料不会有太大变化,碳酸饮料和包装饮用水的消费将大幅减少。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诸如碳酸饮料导致发胖、骨钙流失等多种疾病的这些常识也深入人心,所以碳酸饮料市场走下坡趋势日益明显。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但是看看碳酸饮料巨头的市场策略,就可以知道了。

早在2005年,可口可乐公司就不惜重金收购香港老字号“同治堂”旗下“健康工房”,并迅速推出“清凉源”和“美丽源”2个凉茶系列。可口可乐近几年有加大了对“果粒橙”的营销投入,广告投入。而不久之前,百事推出了果缤纷……

2006年这一年,凉茶荣获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21家凉茶供应商产销量突破400万吨,超越当年碳酸饮料单品牌在中国的产销量。

到2007年,仅广东凉茶饮料销售量总计就突破了500万吨,同比增长达到了25%。广东凉茶出口到海外的产品已占到了总量的1/3。 
 
王老吉在强有力的市场推动下,如虎添翼,神速增长。

广告、广告、广告

如果说,广告策略使王老吉从一个地方品牌成为全国品牌,这一点都不夸张。

在此之前,王老吉已经销售了七八年的时间(03年以前),红罐王老吉虽然有稳定的客户,每年一亿的销售额,但却无法突破广东、浙南市场。品牌做的一直不温不火。

传统意义上的凉茶是由中草药熬制的茶饮,下火功效显著,药性凉,有淡淡的中药苦味,是被消费者作为“药”来服用,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消费者不会频繁的饮用。

王老吉这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品牌,可以说是凉茶的代称。也正是因为如此,王老吉虽然定位于饮料,但却很难改变消费者头脑中“王老吉(凉茶)是药”的认识,所以作为饮料来说,其销量受到限制。

另一方面,红罐王老吉配方源自香港王氏后人,气味、颜色、包装都与广东消费者观念中的传统凉茶有很大区别,口感较甜,药味较淡,广州当地的消费者认为其“降火”药力不足,作为凉茶,广州人又觉得这个红罐不正宗。

这种消费者概念的混淆是因为王老吉的定位不明确,广告诉求是健康常伴之类的广告语。在消费者头脑里,它是一个混乱的、没有个性、没有定位的品牌。王老吉作为“饮料”,在广东,消费者很难接受它是饮料;在两广以外,消费者很难接受饮料中竟然有中药口感。王老吉作为“凉茶”,在广东,消费者认为这个甜甜的凉茶不“够劲”、不正宗,在两广以外,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凉茶,认为凉茶就是“凉了的茶”,在北方凉了的茶是不能喝的。

既然想进军全国市场,就必须重新定位产品,统一王老吉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根据对消费者进行调查显示:


广东、浙南的消费者并不指望王老吉能够“治病”,其真实动机是用于“预防上火”。全国的范围内,虽然大家对凉茶文化不很了解,但对预防上火十分认同。

考虑到自己的口感,消费者购买的频率、以及凉茶概念的推广成本……王老吉最终将自己定位在饮料行列中,不再特意突出自身的凉茶概念,而是突出自己是能够预防上火的饮料。

网上可以查到王老吉的主要配方及功效:主要有夏枯草、仙草、金银花、蛋花、布渣叶、菊花、甘草等。夏枯草消肿散结、清肝明目;仙草清热解暑、利湿解毒;金银花抗炎、解热抑菌;蛋花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布渣叶清热消食;菊花清肝明目、清热疏风;甘草解毒润肺等等,

凉茶的功效果然强大。王老吉舍去了众多功能诉求点,强调出一个独特的卖点,就是“去火”。

“上火”是一个全国普遍性的中医概念,不像“凉茶”仅局限于两广地区。这个笼统的中医说法为红罐王老吉走向全国铺好了道路。

中国人把许多的“身体不适”“不如意”“不良作息”都与上火联系上,牙疼,口腔溃疡是因为上火,脸上长包是因为上火,口气不好、便秘是因为上火;心情低落导致上火,熬夜抽烟容易上火,吃辣喝酒肯定上火……预防上火这一功能定位的推出,对中国人来说,简直太管用了,太具有实用性了。

另外,“预防上火”的定位,在全国范围内,避免了与国内外饮料巨头直接竞争;“预防上火”的功能性,使口感上淡淡中药味变为强有力的支撑,也为 3.5元的零售价格增加了含金量。

2003年,随着“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开始出现在电视、报纸、地铁和高楼顶上和公车车体上。红罐王老吉销量猛增,年销售额增长近400%。

在媒体的选择上,王老吉始终把中央电视台作为其品牌推广的最主要平台,另外,结合原有销售区域(广东、浙南)的强势地方媒体。

强大的广告投放量是成为王老吉成功的必备条件。在这一点上,众多的“一夜成名”的品牌证明了这一点,最早的央视标王秦池从山东潍坊某村的地方小厂到全国知名品牌(后因川酒勾兑事件而跌下神坛),标王爱多让全国人民耳熟能详(后因资金链断裂而垮掉),脑白金的广告手法是史玉柱屡试不爽的手段,当年这位中国著名的商人起家的时候,手里只有4000块钱,却登了一个8400元的广告……

下面数据是王老吉的广告投入:

2002年,投入1000万元,主要集中在深圳、东莞和浙南这三个区域。
2006年世界杯期间,全年投入2个多亿。2006年销量更是超过了35亿元。
2007年,央视广告招标大会上,王老吉又以4.2亿元成为2007年央视广告的标王。


 下图是2002年——2007年罐装王老吉的销售增长。包含盒装王老吉,06年销售额40亿,07年总销售额达到90亿,荣获“2007年度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售额第一名”。 阿尔•里斯的经典著作《定位》中有写到:进入人们大脑的捷径是,争当第一。而目前来看,王老吉俨然成为了凉茶的代名词。

渠道、渠道、渠道

在快消品行业的一位资深人士跟我说,无论是大企业小企业,做的都是渠道。

在营销学4P中,place被译为“渠道”,在营销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为“终端卖场、关系、客户、路子”,总之,这个词被我们活学活用,成为了一个极度广义,意义深刻的词语。

在产品同质化,价格差异小,促销手段匮乏的情况下,抢占渠道就是抢占“制胜高地”。我读过一个有关渠道的故事:

现在,在北京的饭店餐馆,大家一般都喜欢喝燕京,也认同这是“具有北京代表性的啤酒”,但是早先,这个在顺义的啤酒厂真的是一个小角色。当年北京市场上就五环啤酒和北京啤酒,“吃烤鸭,喝白牌(北京啤酒一款经典产品)”是当时北京具有代表特色的产品。

那时北京的饭店馆子一般都有诸如“北京啤酒专供、五环啤酒专供”之类,整个的北京啤酒市场可以说是已成定势。

燕京当时是个小厂子,没有能力和这些大的国有啤酒企业竞争。于是来一个“剑走偏锋”,你们进酒店宾馆,那我就“走街串巷”。燕京啤酒把货铺到胡同里,小卖店里。平时,胡同里的老少爷们出来买啤酒也方便,等“匡匡”造完几箱燕京啤酒之后,大家喝顺口了,到了饭店馆子点名要燕京啤酒,这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五环基本看不见了,北京啤酒被日本的朝日收购了。

渠道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王老吉渠道做的好,保障了巨额广告投入之后的销售效果(这一点上,可以与五谷道场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抢占了市场。

商场超市作为传统渠道不在话下,每一个小便利店、餐饮店、酒吧、网吧都能够渗透到。另外,我们在火锅店、湘菜馆、川菜馆也能很容易的看到红罐的身影。广告做得好,产品不用消费者去找,仿佛不经意间就能看到产品,就能想到昨天才看到的王老吉的广告,这样连贯的营销效果,奠定了王老吉的成功。

2007年9月,王老吉荣获“人民大会堂宴会用凉茶饮品”,登上国宴的舞台。


“红”、“绿”王老吉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王老吉凉茶铺分成两支:一支国有化,成为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王老吉凉茶颗粒(国药准字);另一支由王氏家族的后人带到香港。

后来,港资公司加多宝成立,经广州羊城药业特许,由香港王氏后人提供配方,该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生产、经营王老吉牌罐装凉茶(食字号)。

这样,三方“瓜分”市场的局面就此达成:广药集团持有王老吉凉茶在中国大陆市场的独家所有权,香港加多宝获得红色罐装王老吉商标使用权,而香港王老吉则拥有在中国大陆以外国家和地区的“王老吉”商标所有权。

随着红罐王老吉的走红,2004年3月,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庆幸只是给了加多宝集团“红罐王老吉商标使用权”的同时,推出“绿色利乐包”来分享王老吉的复兴。

红罐与绿色利乐包的“王老吉”并无本质区别,一样的商标,一样的口感。但二者的广告语是不同的:红罐——“怕上火喝王老吉”;“绿包”——“王老吉还有盒装”。很显然“绿包”希望搭上“红罐”的顺风车。

走得更远

加多宝集团从1995年在广东东莞建厂,四年后扩建。2003年,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3000万美元建厂。2004年——2007年,先后在浙江绍兴、福建石狮、广东南沙、浙江杭州、湖北武汉投资建厂。

最近,王老吉已经把战略的重点放到了北京,正将总部迁至北京。回顾几年来王老吉有条不紊,稳健的发展策略,相信作为民族品牌的骄傲,会走得更远。

参考资料

《喝早茶拍板 王老吉亿元捐赠细节》  2008年5月26日  经济观察报
《软饮市场大浪淘沙 王老吉中国第一罐难掩红色锋芒》  2008年4月14日  经济观察报
《王老吉成就“中国第一罐” 健康概念让民族饮料崛起》    北京晨报
《王老吉复兴国饮文化 第一罐谋求商业提速》  2008年6月20日
《加多宝“迁都”北京 王老吉全球化战略上路》  2008年7月16日   21世纪经济报道
《红罐王老吉品牌定位战略》2004年11月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作者现供职于《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