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门专访团长:最好的答案,不在熟悉的路上
采访:劳博
主笔:劳博 方土豆 文静
团长是广告人中的异类。
一、一滴亦澎湃
团长(陈绍团)是广告江湖的一个异类,他率性直白,不作伪言,他的作品风格自成一格;他带领团队创作的部分作品,使地产、汽车广告焕发出极具激情的生命力,他不妥协、时刻创新的作业习惯,使这个行业增添了众多值得骄傲的广告作品。
自从在上海精信服务帕萨特开始,之后团长分别于北京灵狮服务奥迪、在上海李奥贝纳服务凯迪拉克。在这一过程中,他在汽车广告领域的创意思考日趋成熟与渐成体系。应该说,他是自林桂枝之后,中国汽车广告创意的又一传奇人物。
劳博和团长有过多次长谈,但均未形成可公开的访谈,趁着他从上海来北京跟后期的机会,我们见缝插针,再次和他进行了一场率性痛快的对谈。
二、感谢冰峰,感谢风暴,感谢悬崖,感谢缺氧
接手万科,团长和他的团队开创了万科广告的一个辉煌历程。
广告门:你到今天,做广告16年了,你觉得做广告这一路艰苦么?或者说,有没有最难熬的一个阶段?
团长: 93年到97年,挺难熬的。那时候全国大概只有广东的广告业发达。有一次,我在一个公司遇到一个(广州)白马广告公司的客户总监。穿得很酷,光头,戴着墨镜。据说他年薪有10万块。我那个时候就觉得,哇,很牛逼,这是我的偶像。但是我们那个时候身边没有这种人啊,也没有办法到外面去,今天的广告系同学毕业时,可以在不同城市工作的同学处借住,在起步的时候不怕没有饭吃、没地方住。我们不敢啊,因为我们在外面一个(认识的)人都没有。所以93年到97年,我基本上都在福建省内混。那时,福建的广告业很烂的,基本上每个月是300块,400块最高了。
广告门:现在让你回想起来,你觉得记忆最深刻的是不是那一段?
团长:嗯,都是在本土公司,包括后来在广州的本土公司吧。到了4A广告公司后,感觉一下子变得风平浪静了。就好比说,你之前都在少林寺里挑水、扎马步、站梅花桩,过程很苦很闷,但是,感觉回想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后面就平铺直叙了。4A的话,就象上海这个城市,对我来说,它不是练武的地方,它是一个舞台,它是比武的地方。
三、再名贵的树,也比不上你记忆中的那一棵
标题:再名贵的树,也比不上你记忆中的那一棵。这个标题让所有异乡人的眼角湿润。
广告门:比过之后反而觉得平静了,是吧?回到最原始的问题,前十年你是在本土公司度过的,后六年进了国际性广告公司。现在,你对你,或者你身边的这些本土广告人,现在所处的状况或位置,你感到满意么?
团长:我觉得就这个问题来说,不需要去区分本土或者4A。简单地说,所有的位置都一样,需要相应的气场。比如说,你往那一坐,你能不能镇得住你的下属、你的同事、你的客户,特别是那些看上去牛B烘烘的客户?如果你能做到这点,你就能坐到这个位置。如果你做不到,那就没法子。相对来说,我觉得本地的广告人,应该说经营管理端或者说客户服务端口的人,比起创意出身的人,往上走的机会应该更大一些。这可能是经营管理或客户服务端口的管理者更重实效,更注重本地化,而创意管理者依然迷恋“与国际接轨”,所以相对更偏爱所谓有“国际视野”的人。
广告门:有一天我们发现你的MSN签名是“传统广告业的衰亡已经开始”,你是在开玩笑还是有何感触?
团长:为什么今天的传统广告业,包括创意,慢慢在走下坡路?其实是跟它背离了广告的本质是有关系的。一方面跟广告经营环境有关系,另一方面是自己造成。早期的奥格威、伯恩巴克、李奥贝纳,他们做的广告才是真正的广告,是大创意。那个时候分工没有那么精细。比如说,他们写一个标题,可能这个标题既是一个策略,也是一个定位,同时也是一个创意,又是一个文案作品。他不会推托说,我们有分工,我是一个创意人,你去想一个策略,我来做创意。所以他想出来的是一个全盘的东西,和市场的贴合度比较高。这种创意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力度是很强的。但是后来的专业广告公司,当他运作(规模)越大的时候,他要讲求效率,他的分工很细。比如你专门做策略,他专门做客户,他专门做创意。甚至在创意部门(分工),你专门做媒介,他专门做文案,甚至还有专门做POP、线下的,或者她专门排字。这种分工,从生意的角度上它非常有效率,但是从创意或者效果来说,它把一个广告的整体弄得支离破碎。所以说每一个单体都是一个螺丝钉,不了解广告的全貌,出来的东西很难不出问题。因为每一个工序的人都会把更多的注意力只放在自身的技术本身,而非整体合力的效果。
相对来说,今天做创意的人,首先关心的不是这个创意是否有用、有多大的威力,而是关注这个创意有多么“创意”。随着广告公司与客户的接触越来越多,甚至客户都被广告公司同化了:现在有些客户,比广告人还要广告人,他们变得非常八股,往往把创意当做一个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四、不是所有的锋芒,都会因功成而钝化
广告门:所以,广告应是一个手段?
团长:嗯。在戛纳比拼广告作品,比创意,你可以把创意当做目的。但是你平时不可以把创意当成目的。创意只是到达目的的一种手段。应该更有目标性,或者目的性。我觉得传统广告走下坡路的另一个原因,是环境变化。最近,国外有一篇很好的文章,是美国麦迪逊大街的一个记者写的,描写得非常详细,(文章中)关注30年来,美国广告界的一个变迁的过程。他写麦迪逊大街的变迁,非常有意思。它里面谈到的大量的让我们豁然开朗的东西,豁然开朗,不是说看到希望,而是说恍然大悟。一开始总以为这个(广告环境)是我们中国的国情造成的,广告人才这么被动,客户不尊重我们,或者把你当做垃圾一样,我们的生存越来越困难。其实不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欧洲也是这样。不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的问题。当媒介部门从广告公司分离,独立成为一个传媒公司的时候,传统广告的危机就已经开始。
广告门:我们对你的作品一直很关注。从你做帕萨特,后来是万科,再后来是奥迪,再后来就是凯迪拉克。我个人很喜欢你的作品,特别是万科之后的汽车广告。你带领团队创作的凯迪拉克SRX广告那个史上最长的标题“只见巅峰峭壁,高耸云天,鹰击长空,山风劲遒,深涧飞流,百丈云梯,山道延绵,不见应酬、红绿灯和股市行情”,我知道一定是你写的,很多人是写不出来那个标题的。你写的标题里面充满了文案创新的表达,有内涵,更有直入人心的力量。你为什么想到用这种方式来做?
标题:只见巅峰峭壁,高耸云天,鹰击长空,山风劲遒,深涧飞流,百丈云梯,山道延绵,不见应酬、红绿灯和股市行情。
标题:只见长滩万里,皓月当空,鸥声如歌,朔风遒劲,巨浪飞雪,崖壁如削,惊涛拍岸,不见应酬、红绿灯和股市行情。
标题:只见飞流直下,白练垂天,荡气回肠,烟波浩瀚,巅峰峭壁,百丈云峰,山峰绵延,不见应酬、红绿灯和股市行情。
团长:我靠,这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应该怎么说好呢?
广告门:好吧,我换一个角度:你为什么认为汽车广告要那么做?因为我们往往看到汽车广告的标题很多的就是两个字、四个字、成语化、或者对仗等手法。你把口头语跟文学力量很好地结合到标题里面去了。
团长:国内早期的汽车广告,是以别克为代表的。别克开创了一种比较感性的方式来传递它的价值。那时候,不管大车小车,对中国人来说都是奢侈品。现在已经不同了。现在中高端的车,至少35万以上,才勉强算得上奢侈品。就是说,贵的车做得牛B轰轰点,人家才觉得你物有所值。去争取人家内心的东西,而不是传递它的细节。贵的车,如果你单纯从物理的价值来说,其实它不值多少钱。它之所以卖得那么贵,更多是一种感情附加值。所以相对来说,(汽车广告)需要将你的内心扣得紧一点,或者说把物理层面上升到感性层面,给汽车增加附加值。为什么煤老板要买悍马?一个土包子要买奔驰?他是想要改变别人对他的印象,中国人现在还是蛮看重这些东西的。
广告门:以物观人。回到这个问题。
团长:最长的标题无非是一种创新。很多时候,创新是被湮没在哪里呢?都被湮没在惯性思维里了。八股的看法,我觉得,在广告公司里面,越大的地方越多;还有越大牌客户的地方越多。很多职业经理人,其实比一般的广告人更加八股。很少会顾及到创新层面,而是利用他们的商业课程理论、以往上司灌输的标准、书本的经验或者一些广告公司言传身教的一些知识,来判断一个创意的好坏。比如说,这个不能加啊,这个标题太长,一般消费者只有两秒钟时间内看完啊,如果不看就完了……这种看法都很八股。抓人眼球的是什么东西?画面可以抓人眼球。但标题本身也是画面的一部分。当它变得很长的时候,它强调的是一种形式感。它本身就会去抓人眼球,而不是我这个标题本身是怎么写的。这是第二层意思。
广告门:听说不少好的文案标题都是你自己写的,不是你的文案写的?
团长:你这是在骂我吧?其实我用过蛮多的好的文案,我在做凯迪拉克的时候也培养了两个非常好的文案。我们当时做过一个没有出街的一个案例,主题是“雄性的退化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好在有凯迪拉克”,这一系列广告是我自己觉得个人生涯中最好的作品之一,但是可惜没有出来,因为客户需要平衡太多人的想法。后来客户不敢用,就只好拿那个广告去参赛,后来有一个文案根据这个标题写的,是在面试的时候写的。哇,那个文案真的写的非常精彩,我觉得我自己都写不出来。
附:
雄性的退化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好在有凯迪拉克。
早在达尔文写下进化论之前一千多年,优胜劣汰的潜规则已经被好斗的罗马人奉为圭臬。在残酷血腥的大斗兽场中央,想站立到最后,不单要面对野兽,面对角斗士,面对八万人目光的狂热扫射,还要面对你自己。左手生,右手死,不容退缩,更不管你此前赢得几何。这是雄性荷尔蒙弥漫的年代,也是古罗马文明盛极一时的年代。此后数百年,沉于公共浴室和酒会的罗马人,跌落云端。而同时,在丝绸之路的起点,强汉崛起,骠骑将军横扫匈奴,雄踞海内。
忧患中生,安乐中死,无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人,如日中天也好,韬光养晦也罢,允许失败,不允许认输,允许成功,不允许满足。当保守、中庸、妥协、满足……成为这个时代的通病,是时候激流勇进,亮出你的棱角和锋利。进攻,永远是最好的防守,谁能否认,今天的城市,无非是更大的角斗场。
(内文作者:彭磊)
五、风的呼啸。追随者的叹息。
广告门:最近几年你老在跟汽车广告较劲,可能今天不一样,我知道你在做一些别的类别的品牌。你自己更喜欢做汽车广告,还是喜欢尝试不同的行业?
团长:以前我没做车的时候,就希望多做车的广告,因为汽车是奢侈品。每一个人都想去沾沾奢侈品的边,是吧?也是虚荣心作怪。但是做多了汽车广告,你肯定想尝试别的东西,因为这个很容易被定型。最近这一两年的时间,我一直往非汽车或者非地产客户,争取开发一些(其他行业的客户)。也突破了一些东西,但是我发现,其实在短暂的时间里面,作业效果是有限的。因为可能这些行业平台,它的广告的投入,或者说资源,或者说创意的资本,相对比较高一些。在别的类别,至少目前我接触的(行业客户)反而相对比较保守。很多人说汽车广告创意的限制很大,但是我现在发现别的行业客户,限制也一样很大,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样。我记得我以前夸下海口,说只要你做过汽车广告,做别的广告就跟玩似的,现在我收回这话,这话挺白痴的我觉得。
从个人的职业生涯的效率来看,我觉得人不能太贪。这就是我今天得出的一个结论。不管是一个人、一个公司、还是一个行业,都是这样。比方说,现在很多中小型的广告公司开始逐渐转型,走专业化路线,专门做医药的,专门做香烟、专门做酒的,专门做房地产,或者专门做汽车,或者专门做互联网广告,专门做户外传播的。就是这种趋势。执着于一个小点,集中优势力量对行业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把创意做到最大化。综合性的广告公司就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什么行业都沾,什么行业都只能浅尝则止。而对于客户来说,广告永远只是一个小点,董事长不会因为一个小点参加你的会议,但如果你跟他探讨渠道的创意或者产品的创意,他可能兴趣大增。
有人曾做过一个统计,说不算媒体单位以及媒介公司的话,整个中国整个广告行业上游加上下游一年的产值大概有40个亿。但是你知道么?深圳、北京、上海随便一个稍微大一点的楼盘,它的一年的总产值可能有超过40个亿。这是行业容量的问题。我曾经碰到过我的一个中学的同学,他在国内一个房地产公司任副总裁。我跟他聊过这方面的话题。他说他每一个区域分公司大概150个人,一年产值大概30个亿,利润应该在10亿左右。150人,跟一个大型4A广告公司区域分公司差不多。但是中级地产公司一年可以产40个亿,利润10个亿。但是一般4A可能只可以做到几千万,利润可能只有几百万。这个相差太厉害了。从生意的角度来说,大家都是上市公司,你那广告公司是不是太……怎么说呢,太不值钱了。呵呵。所以说,这个行业问题太多,回报太少。我跟他开玩笑,说我们智商应该不相上下,但是他老婆开奔驰G,我老婆骑自行车;他开奥迪A6,我开一台破琪达;他有全国各地的别墅房地产20处,我在上海一家四口挤住一房一厅。
六、只见巅峰峭壁,高耸云天,鹰击长空,山风劲遒,深涧飞流,百丈云梯,山道延绵,不见应酬、红绿灯和股市行情
广告门:就着这个话题,我问下一个问题。我听到传言说,你有离开广告行业的打算?
团长:听谁说的?
广告门:我看CCTV新闻中说的,说你要准备离开广告行业?那你下一步想做什么?
团长:别搞噱头!(笑)
广告门:哈哈。这么问吧,如果让你自己来决定你下一步要做的事情,你会做什么?因为在广告,你是相对成功的。你觉得这个阶段给你打下了什么基础,下一步做什么事情会比较好?要是让你自己来谋划的话。
团长:这个还在思考中吧。人人都有梦想,就看敢不敢去做了。广告人可能行动力稍微差一些。就我个人来说,我以前举过一个例子,我把广告行业、或者说创意这些东西比作一座山的话,那么你现在爬到半山腰了,结果你发现,好像山顶上也没什么东西,看看那些从山顶下来的人你就知道了,那你就不太想继续登这座山了。但如果你下山去,重新登另外一座山,似乎又把前面的努力给白费了。从人生的角度来说,这是效率不高的办法。如果从这座山到另一座山的半山腰要有一座桥的话,直接过去就最好了。或者说这座桥可能不存在,但是你自己可以创造一座桥。
七、踩惯了红地毯,会梦见石板路
万科兰乔圣菲广告,至今触动人心。
广告门:你的意思是,发现这座山的山顶上什么也没有的时候,你原有的想法要改变。但是假设,可能我是一个相对乐观的人,如果让你判断,理想状况的话,中国广告行业,让它无条件地成熟,或者说让广告行业变得相对完美,这个行业发展到你认为比较理想的状况,你觉得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
团长:我觉得没什么理想的状况。现实终归是现实,理想终归是理想。最好是我在公司里,所有的客户都尊重我,每个月都提1000万现金让我们拍片。我觉得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情要得到的,首先就是别人的尊重,其次是你的价值能不能得到回报。你付出10万,能不能赚到20万?然后你用这个钱养家糊口。哈哈。
广告门:就是一要有尊重,二要有回报。
团长:对。
广告门:你在广告行业有好朋友么?
团长:蛮多的。
广告门:你比较喜欢什么样的人?
团长:喜欢有趣的人,不闷的人,没什么心机的人。玩就是玩,我基本上下了班,离开公司都不谈广告。想打麻将就打麻将,想睡觉就睡觉,想拿朋友开涮就拿朋友开涮,是吧?哈哈。
广告门:我在刚才的问题上加个“不”:你不喜欢什么样的人呢?因为你前十年都是在本土公司度过的,后六年是在国际广告公司里,你觉得这两种公司之间的文化、作业程序,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团长: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本土公司的类别太多,每一家本土公司都不一样。最极端的本土公司,我就不说了。但是相对比较大的本土公司,其实它的结构在慢慢向4A靠近。不管它的理念,它的架构,它的组织,它的人员的构成,也都是慢慢向4A靠近,包括看问题的方式。最明显的是,分工体系也照搬4A模式。我觉得这是个危险的事情。如果传统广告行业想要更好的生存,它需要更加能够解决市场问题,它更需要综合性的人才。也就是,做创意的人,同时要对市场非常了解;同时又有策略思考的能力,至少有判断的能力或者策略意识,同时还要拥有丰富的常识。比如说,你今天见到很多广告做得很烂,不是因为缺少创意智慧,而仅仅因为缺乏基本常识。没有常识的人,喜欢动不动就搞市场调研。常识需要市调么?不需要市调。如果动不动就市调,说明你白活了,你这几十年是闭着眼睛走过来的。
广告门:你这个观点,让我想起,另一位资深广告人认为,广告就是高明的常识。我觉得这个观点跟你说的非常接近。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你喜欢什么样的广告新人?你觉得广告新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潜质?你怎样判断他的优劣?
团长:要看从什么角度。新人类型很多。理想的新人是很综合的,就是他有很好的策略潜质,方向感强,阅历广,思维开阔,关心市场的问题,又有某个单项比如美术比如文案的特长,这种综合性的新人相对比较少。现在大多的时候,这种人很难找,你就会比较现实些,去找单项冠军,不是找全能冠军。我个人来说,最喜欢全能冠军,但现在慢慢觉得有全能冠军潜质的人太难找了。因为现在整个广告公司的环境,每一家公司都在分工很细地去培养人,又分工很细地去评价一个人,一个文案好不好,一个美术好不好,诸如此类,它的要求高度细分化。比较专的人很多,所以说,如果没有一个全能的有潜质的冠军,我就去找单项冠军。这个人是美术类型、这个人是文案类型、或者是创意类型。最多就是:有人创意不错,有人美术不错,可能至多就这样子了。不要去奢望他有很好的策略意识,或者说做东西会很详细,像以前最早期的奥格威那一班人做广告,是吧?这样的人几乎找不到了,绝迹了。大家都被这个现实所捆绑了,好像这个局面是趋势逼出来的。
八、只见长滩万里,皓月当空,鸥声如歌,朔风遒劲,巨浪飞雪,崖壁如削,惊涛拍案,不见应酬、红绿灯和股市行情
广告门:倒数第二个问题:现在来谈谈客户吧?你这十年里面,或许后面的这几年服务的客户相对来说体量、规模大一些。你觉得比较好接触的客户是哪些?她为什么好?为什么会赢得你的尊重?
团长:相对而言,我最喜欢大众系汽车的客户,其次是日系汽车的客户。大众汽车的客户,他们对作品的要求、对创意的要求、或者说灵感度、接受度、判断力相对比较好,他们的接受度比较宽一点,对待广告公司的态度也还可以,尊重程度也可以。日系的汽车品牌,相对来说比较死板,比较机械。因为它有它的成因嘛,是因为它整个民族的气质。但是好在,它对广告公司相对来说是比较尊重的,不会翻脸不认人啊,或者无理取闹啊,或者故意刁难你啊,或者怎么样,它相对来说不会这样。还有一个类型,就是做地产类的公司,比如万科,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公司。万科相对来说它整个公司比较有文化感、有品牌意识、理念。它的客户群相对也是有品位、有文化的。它接受度比较高,也比较尊重广告公司。所以你们做沟通时,相对比较爽,因为这种价值观跟我们的口味是对接的。它也比较尊重广告公司,不会像那种……我之所以一再说“不会怎么样不会怎么样”,就是因为某些客户,服务过之后会让你很头疼。
标题:世上没有一幢摩天大楼,比天坛更高
广告门:所以有一个大家都很头疼的问题,我想问问你。就是说,碰到特别难缠的客户的时候,怎么办?是教育他们呢,还是跟他们打架?还是跟他们有一个特别好的沟通方式?
团长:最高明的人会选择沟通,比如说你的智商、情商,水平都很高,好好沟通,半推半就。
广告门:你怎么对待他们?
团长:我算是情商比较低的人,不懂得讨客户所好,我的强项就一个字,忍。能忍则忍,不能忍,那么我要么就无所谓,要么就不做了,就这样。维系客户是公司利益所在。我这个人比较现实。所以再不能忍也不至于跟客户翻脸。通常就是,如果我判断一个客户他有眼光,同时他的产品也能够支撑你把这个产品、品牌做出很好的创意,我就会坚持,或者会很努力,或者很卖力,去帮他做事情。你就把它当做一个创意的机会,或者一起发光的机会。但是如果你遇到一个眼光很烂、但又很自我的客户,那么我就当它是生意好了。
最理想的状态下,是生意跟创意结合,如果不行的话就单单做生意,就是这样。但是有一些公司的做法可能是,生意归生意,创意归创意。那我觉得我不太喜欢这种做法。很多公司不求创意,就做生意。然后有空的时候,去做做飞机稿去参加(广告奖),把它当成创意。我认为这远离了创意的本质,不是一个真正的做事情的方式。
九、最好的答案,不在熟悉的路上
广告门:最后一个问题,回到人上面。有些人花三年时间就可以做到行业资深水平。在你看来,你做了16年。如果让你回头看,你有没有一些相对直的、走得比较快的方法?我是指综合素质的提升。到底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团长:当然有了。我觉得服务的年限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不能说,你做了多年的广告,你就资历越深。有可能你做越多年的广告,你就越八股,越老迈,越死脑筋,越什么都不是。也有可能,你做几年就出彩了,因为你创新。广告这个行业本来就是讲求创新。可能资历越浅的人,他创新的机会越大。当然他欠缺的是经验,这个经验跟创新,他如果能够结合得很好的话,其实是很容易出彩的……怎么说呢?就是突破。而越老的人他会疲倦,或者不重视创新,或者觉得广告这个东西也没什么大意思,他会懒得动,然后吃老本。很多这样的人,生存法则嘛,这个没什么好说的,只要他自己开心就好了。
这张作品是团长在北京灵狮时的代表作(标题:最好的答案,不在熟悉的路上)。
广告门:你有没有一些建议,给广告新人的?
团长:对于新人行走这个行业,我建议不妨多试试不同的环境。有一些新人一心想进大型4A,然后在里面慢慢磨,一步一步磨,从一个文案、美术磨到CD,花10年时间。我觉得这个过程,其实很耗费精力,也不精彩。你说你在一家公司你耗着耗着,然后你脑子里面都是这家公司的事情,没有什么新的事情,很固化。其实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在某一些角度,有一些误区。
对我个人而讲,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可能看重的是什么?第一,是客户。对广告人,对创意人来说,永远最重要的,是客户。你在做什么样的客户,这个客户的意识,这个客户的水平,这个客户的眼光,这个客户的宽容度、胸怀,决定了你会做出什么样的东西,是这样的。
第二位是你的拍档、是你的团队。第三位才是公司。就中国现阶段的广告公司而言,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盈利平台阶段,没有什么企业文化可言,即使有,也会因为主政者的起伏而不定。但是年轻人刚开始广告生涯时,往往是公司导向,因为他希望快速积累自己的资历。你一旦踩进大公司,我觉得再也没有机会见识小公司另外的一些风景了。因为人在行业,需要历练。比如我在农村长大,我永远觉得自己比城里长大的人见过更多的生活。假设你一辈子从小在城里长大,到现在还是在城里生活的话,你可能跟在乡下成长的人比,要欠缺很多很多东西。经历过小公司的人,和你一起在大公司并肩作战的时候,他的优势就是,他的阅历和视野比较丰富;他看问题角度是很多元的;而且相对来说,他也比较宽容,不会那么机械,他更有弹性,他看待这个世界也不会那么一成不变。
(注:文中小标题均选自团长广告作品中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