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捕捉人的生存状态——广告门专访许鞍华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09/5/6 10:13:00

刘颖 发自香港

有机会采访许鞍华是在复活节前,没有下笔而去了阳朔逍遥,回来后正思忖着从哪个角度下手,却听闻许导与鲍起静同因为《天水围的日与夜》获得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的消息,于是各大报章争相报道许导与天水围的故事,我却怯了手怕自己的文字言不及意。

采访许导的那天春光明媚,阳光透过楼宇间的空隙洒向每个角落,笔架山上的草木色泽显得更加饱满。我们和许导约在笔毕架山下的石硖尾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如果不是之前已经听闻过她的大名,看过她的照片和电视访问,我很难想象眼前这位身穿花点衬衫、黑色西装外套,脚着匡威帆布鞋,手拎普通白色布包,只微微略施唇彩的短发女性就是许鞍华。起初担心约许导到石硖尾会不合适,但是看到她之后疑虑便全打消了,她就像在石硖尾屋村来来往往的行人一样简单。

 笔毕架山下,许鞍华(左)接受广告门特约记者刘颖的采访。

笑得时候仰头大笑,丝毫不顾忌;回答问题时,会认真注视你;也会很坦然地承认自己作品中的不完美;更会在采访中间忽然很可爱地问一句:“我可不可以抽根烟”,然后掏出一包SALEM (GREEN),超淡薄荷味的女士烟;烟雾缭绕下白色边框眼镜也遮不住后面那双犀利善于观察的眼睛,这位既有着北方女子的豪爽又不失敏感的女导演被认为是香港导演圈内最具人文关怀的一位。

温情恬淡的《日与夜》的成功对于她来说几乎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她原本倾心想拍的是暴力现实的《夜与雾》。2004年香港天水围——深圳河对岸新界北部被媒体称为“悲情城市”的地方又发生了一宗震惊全港的灭门惨案,一中年男子杀死了娶自大陆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后自杀。许鞍华看到新闻后便亲自到天水围去了一趟,那里几乎是孤立的一片城区,大部分居民都是低收入家庭或新移民。她说那里有整齐漂亮的屋苑、干净宽大的街道、颜色鲜亮的娱乐设施,但是总觉得很怪,因为屋内的面积很少,起居生活的空间十分狭小欠缺舒适。外围的整齐靓丽与内里的狭小压抑是矛盾冲突的。

于是,她萌生了要拍一部关于这个悲剧的电影,便开始四处收集资料,甚至远赴四川被害人金淑英的老家去采访。然而之后由于题材太过激烈不讨好,筹备资金上出了问题而不得不搁置去拍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虽然许导的名声在外,获得大大小小的奖项无数,却无奈仍经常要为寻找拍摄资金而苦恼。

后来王晶投资了50万,许鞍华用高清DV先拍摄了正面讲述天水围的《日与夜》,故事平淡如水却沁人心脾,没有情节地描述了生活的状态就如片子的英文名 一样简单。但许导这部无意引起大轰动的小成本电影却以朴素的脸庞,低调的身影在众多中港合拍大片的淹没下脱颖而出,获得了本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及最佳编剧四个奖项,实在是给香港本土电影制作好好地扬眉吐气了一番。

而《夜与雾》也是今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电影。虽然先看过《日与夜》后再看《夜与雾》,不免有些失望,对于人物的刻画、有些情节的安排和拍摄手法上总觉得不如画质粗糙只有90多分钟的《日与夜》那般自然。三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许导很坦诚,一个劲地鼓励我们说实话,于是我们以最尖刻地影迷的姿态狠狠地评价了一番,她没有不悦,反倒很真诚地说对于影片中一些细节安排以及剪辑上她也觉得不完满。但是这个题材也是很难把握的,故事本身就很暴力和沉重,导演不想把男主人公一面倒地描述成多十恶不赦,但是也不想刻意回避人性丑恶的一面。“我要拍出震慑感,但不想过分渲染血腥暴力,希望观众都能看下去。” 她说能引起观众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注才是她最想得到的结果。

烟雾缭绕下,许鞍华只像是一位坦诚而又直率地朋友,一点大导演的架子都没有,这把我来之前积蓄在心欲拿来发问的关于《夜与雾》的不满全都融化了。有时候不是导演的眼睛看不见,也不是导演的思想达不到做不到,有很现实无法回避的问题是需要去面对的,那就是市场。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市场压力的小成本电影《日与夜》能够表达地淋漓畅快、随心所欲而获得巨大反响和成功的原因。

《日与夜》里,许鞍华的镜头就像是贵姐的一位邻居,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安安静静地向观众展现了天水围不一样的温情的一面,而这种平淡温情似乎可以使观众不自觉地进入他们的世界,感受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许鞍华也坦言她确也没有料想到《日与夜》能这么成功。她说她只是拍她有感觉的东西,没有想到人人都会喜欢,并且说自己对于影片的结尾还不甚满意。这位挑剔的女导演,她说她越来越觉得拍电影不是要探讨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什么地方需要改善或者孰是孰非,而是希望能捕捉某种人的生存状态,准确表达他们的感受,而这些感受是无法用理性分析表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