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搜索

赵立新的这出好戏,让观众细品《一本好书》

媒体资源网 http://www.allchina.cn 2018/9/26 14:30:00

9月25日,《一本好书》媒体见面会在北京举办,腾讯视频综艺版权中心总监李扬、江苏卫视节目中心副总主任张烨镝、《一本好书》总导演关正文出席现场并分享了节目台前幕后的故事。

英国经典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作者毛姆,从1919年穿越到2018年,以第一人称的叙事,娓娓道来自己书中的骨感理想和丰满现实……扮演毛姆的赵立新从舞台一侧缓缓而来,开始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刚刚出道的作家,正在努力混迹于伦敦精英社会的圈子……”


12本经典之作,12期节目,12种舞美,还原书中经典场景。赵立新、王劲松、王洛勇、潘虹等实力演技派演员倾情演绎,梁文道、朱大可、止庵、吴伯凡、史航、蒋方舟等作家学者独到品评。据悉,《一本好书》将于10月份与观众见面,腾讯视频每周一晚20:00播出,江苏卫视每周三晚22:00播出。
 
 
影视化手段  拉近读书节目和大众阅读的距离

 
《一本好书》总导演关正文称,节目已研发了两年多,连《见字如面》也是它的副产品。在打造这档节目的过程中,节目组面对的核心困境是:此前的读书节目跟大众阅读生活距离太远。关正文举例,以往如说起《红楼梦》,就要说人物描写手法如何高妙。王熙凤怎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些,跟大众阅读的动机和兴趣一点关系都没有。

《见字如面》的大获成功,激发关正文场景化演绎书的灵感,他发现影视化是让图书生动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影视的长处。于是他决定充分利用影视特长推广好书,以此作为节目的使命。

《一本好书》很像是《见字如面》的升级版——首创场景式读书节目,360度沉浸式舞台化场景,以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书中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优美语言。

12本书,节目设计了12种不同舞美,还原12本书中的经典场景。在《月亮与六便士》的录制现场,节目就将书中男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在英国的家和在巴黎流浪的小酒馆、书中平庸画家德克与妻子布兰奇的家搬上了舞台。随着戏剧场景的挪移变化,台下观众360感受舞台上的情节发展,沉浸式体验表演魅力。
 

《一本好书》节目《月亮与六便士》剧照
 
节目中有演员演绎,还特别设计了讲述者,用于串接表演片段,并作感受性评论,因此形成较高效率的内容展示,造就了一个跨形态的创新形式——集合影视剧、话剧、说书人、评论者为一体的综合体,从而完成对原著内容最大限度的忠诚和趣味体现。这样的模式在电视综艺节目中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尝试。

比如在《月亮和六便士》中,赵立新演绎的毛姆既是舞台中的表演者,亦是这本书的讲述者,观众跟随着他的脚步与讲述,沉浸在每一场景演绎的故事中,感受书中故事情节的曲折发展,人物个性的迥异,演员现场演绎的爆发,讲述者台词和语言的巨大魅力。
 

赵立新、黄维德出演《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斯特里克兰德  
黄维德 饰
 
节目组尽最大努力让呈现的效果符合影视剧及话剧的规律。因为有了讲述者的设计,其情节冲突的效率是加快了的——观众不必等待漫长的剧情铺垫,戏剧化部分只展现关键场景。赵立新用表演的形式“读”了一本书后,感慨良多:“我不是捧着书死读一遍,而是很立体、很生动地在这些人物和事件当中趟一遍。”他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目击者,“富有画面感,那就比文字要更有趣,对于演出者以及观众而言,这是一个最快速、最有效的阅读过程。”

《一本好书》摒弃以往读书类节目的学术化解读,为的是拉近与大众的距离,促进当下由精英化阅读向大众化阅读转变,标准服务大众阅读利益,解决普通读者阅读需求。

让有趣的书被有趣的人读到,产生有趣的话。基于此,节目与《见字如面》相同,也设置了“第二现场”,由文化嘉宾坐镇,对节目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月亮与六便士》呈现了一个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故事,在节目的第二现场,陈晓楠、蒋方舟、朱大可三位嘉宾将这一主题延展至与大众相关的话题。蒋方舟谈到这本书的一个启发就是“这个世界对于小有才华的人是最残酷的”,如此,大众瞬间产生了共鸣,也让书本一下子活了起来。

从《见字如面》到《一本好书》  初心从没变

在成功打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系列现象级文化节目后,关正文一直有一块心病: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公共平台没有一档有影响的读书节目,这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因此,做一档读书节目成为他的一个夙愿。

在关正文看来,读书是关乎个人发展利益驱动的事情。读书不是为了炫耀学问,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为了借鉴他人的经验。好书给人带来新的认知,可以激活独立思考,用于调试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用于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也是他执着于做读书节目的深层次原因。

不过,在研发读书节目过程中,他发现做这样的节目困难重重,从中他发现了读信的模式,于是推出了《见字如面》。用关正文的话说就是,《见字如面》和《一本好书》都是感受的延伸,功能一样:《见字如面》是经常跳转的,《一本好书》则是一周一本书,但提供多元认知价值、激发个体独立思考,却是同一的。在他看来,有趣的书被有趣的人读到,自然说出很多有趣的话,“读一本好书,其实才是娱乐效果最佳的体验,比浅层的感官娱乐快乐太多了。”

 

《一本好书》总导演关正文 答记者问

江苏卫视节目中心副总主任张烨镝在媒体见面会上分享了一个案例,节目组在录制现场对600个大学生观众做了一个调查,谁看过《三体》,其中只有寥寥几人。他提到“如果一本书能够影响一群人,这群人可以影响更多的人。”
 
江苏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张烨镝

在当今这个各类社交媒体占据了大众大部分休闲时间的时代,很多人只喜欢碎片化阅读,慢下来读书成为一种奢侈。不过,关正文认为,时间碎片化,从来没有妨碍读长篇完整的东西,“老前辈讲究马上、厕上读书之类的,也是碎片时间,但读什么,是关键。”所以,节目核心诉求是向大众推荐经典好书。什么才是好书,关正文和他的团队对此非常慎重,“我们这次主要挑选的是近四十年来,对人类文明进程实际有效的好书,无论新旧,关键是当代依然有广泛的、大数量人群的阅读价值。”他也直言,大多数人看见有人在看书就夸,看见有人玩游戏就踩,“实际上,大部分书还不如好游戏呢。”

腾讯视频综艺版权中心总监李扬在见面会上发言,称:“根据《见字如面2》统计数据,平台上收看的29岁以下观众占比是77%,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用户占比是57%,现在文化节目的内容不仅仅是迎合用户的需求,我们希望通过《一本好书》这个节目上引领用户识好书、读好书,特别是平台上的高知识青年人群。”

60分钟时长的节目,只为一个目标,就是动员大家马上去读这本书——抛出节目这块“砖”,引出观众用心读好书这块“玉”。关正文感慨,迄今为止,最畅销的书,也不过百万量级的读者。这跟视频节目动辄上千万、上亿的受众规模没法比,“我一直相信,对好书的需求远比现在读者规模庞大,只是大家不知道,教育净忙着考试了,没有好的告知方式。”

对原著充满敬畏  所有的改编都要看到 “ 人 ”
 
此前的《见字如面》,每期节目只是呈现几封信,而到了《一本好书》却成了一期一本书,这意味着,影视化的编排难度成几何倍数增加。摆在关正文团队面前的改编难题在于:以往的名著改编会强调添加内容,让电影电视剧本身更好看,甚至产生独立价值;而节目组的改编,强调忠实原著,让大家看到原书。

改编首先是对原著的阐释。很多编剧对此并不适应,对准确体现原著能力有局限,对曲解原著的跑偏不敏感。最后关正文只好自己动手,他也坦言:“主要是要对得起那么优秀的原著,敬畏之心自然让人压力巨大。”

几乎所有的改编,关正文最重视的都是看到“人”,“这是所有读者最可以借鉴的样本,在他眼里,当下节目仍有很多问题,但努力方向非常明确,他打了个比方:“你不能用粗粮当做细粮供应给大家,但你想想,这么多年大家都习惯了生产粗粮、美滋滋地吞咽粗粮,这种细粮化的尝试有多难,我们自己同样是在学习。”

事实上,改编大纲基本完成后,留给赵立新、王劲松等表演艺术家参与录制排练的时间非常紧。在节目组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分镜要拍,带观众的合成要拍,而资金只能支持一期节目录制两天。不过,令关正文感动的是,大家每天工作超过20小时,每期却都是一出大戏,堪称奇迹,“现场呈现给观众的时候,竟能流畅优美地呈现出来,可见艺术家的付出和前期准备的充分。”